《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敦平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40122251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全国“两课”示范教材,是按照教育部新修订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本书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积极吸取了近年本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内容和体系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本书共8章20万字。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深入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探索了一种新的哲学公共课教学体系。本书体系新、内容新、思想性强。

第一章 现时代精神的凝炼——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第一节 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 2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二、哲学基本问题 4

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 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哲学 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20

第四节 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 23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3

二、树立科学世界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24

三、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5

第二章 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28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29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9

二、物质与运动 31

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34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37

一、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37

二、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 42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人的意识活动 45

一、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 45

二、人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3

第三章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56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7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57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60

一、质量互变规律 62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62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6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8

一、矛盾及其属性 68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1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73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76

一、主观辩证法与范畴 76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77

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79

四、在偶然中把握必然 80

五、从可能到现实 82

六、正确把握因果关系 84

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87

一、认识的结构 88

第一节 认识的结构和本质 88

二、认识的本质 90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96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97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97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00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01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03

一、真理的客观性 103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05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07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10

一、归纳和演绎 110

二、分析和综合 111

三、抽象和具体 112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13

第五章 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115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16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16

二、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 118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19

第二节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123

一、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23

二、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 125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127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27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0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32

第四节 交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133

一、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3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35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8

第五节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 138

二、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139

第六章 社会系统结构的解析——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42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143

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 143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46

三、阶级和阶层 148

一、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 150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150

二、国家的起源、本质、类型和职能 151

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54

第三节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156

一、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要素 156

二、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159

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 163

一、文明的内涵及其组成部分 163

二、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 164

第七章 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67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68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68

二、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71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73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73

二、正确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79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180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80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81

三、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82

四、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185

五、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86

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87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的活动 187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89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91

四、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193

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95

第一节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196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196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98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00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202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202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04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206

第三节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210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210

二、人的发展及其特征 212

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213

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216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