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质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叔达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5038·教154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地质学与动力学质学 1

绪论 1

第二节 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2

第一篇 动力地质作用的物质基础--地球和地壳 5

第一章 地球 5

第一节 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 5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5

二、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6

(一) 地球的平均密度和地内密度的变化 6

(二) 地球内部压力及其变化 7

三、地球的重力 7

(一) 地表重力场和重力异常 7

(二) 地球内部的重力变化 8

四、地球的放射性 8

(一) 放射性物质在地球内部的分布 8

(一) 地球内部温度及其变化 9

(二) 放射性的表现的放射性异常 9

五、地球的温度 9

(二) 地表热流和地热异常 10

六、地球的磁性 11

(一) 地磁场和地磁要素 11

(二) 地磁场的变化和地磁异常 12

(三) 地磁场的成因 13

(四) 古地磁 13

七、地球的电性 15

(一) 地电的来源和在地内的分布 15

(二) 地电场的变化的地电异常 15

八、地球的弹塑性 16

(一) 固体地球弹塑性的表现 16

(二) 地球内部的弹性和塑性 16

(二) 地球外圈及其划分依据 18

(一) 地球内圈及其划分依据 18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18

一、地球分圈 18

二、地球内圈的特征 20

(一) 地壳 20

(二) 地幔 21

(三) 地核 23

(四) 地球的化学成分 23

三、地球外圈的特征 24

(一) 大气圈 24

(二) 水圈 25

(三) 生物圈 28

一、地壳的表面特征 30

(二) 丘陵 30

(一) 山地 30

第一节 地壳的表面形态特征 30

第二章 地壳 30

(三) 平原 31

(四) 高原 31

(五) 盆地 31

(六) 洼地 31

三、海底 地形 31

(一) 大陆架、大陆坡 31

(二) 大陆基、海沟与岛弧 35

(三) 洋脊、洋隆与海岭 37

(四) 洋盆 38

第二节 地壳均衡现象 38

第三节 地壳的化学组成 40

第四节 矿物 41

二、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 42

(一) 矿物的外形 42

(二) 矿物的颜色与条痕 43

(四) 矿物的解理与断口 44

(五) 矿物的硬度 44

(三) 矿物的光泽 44

一、岩石的概念 45

第五节 岩石 45

二、岩浆岩 45

(一)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与颜色 45

三、矿物的基本特征 45

(六) 其它性质 45

(二)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52

(三) 常见的岩浆岩 53

三、沉积岩 54

(二) 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55

(三) 常见的沉积岩 55

(一)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与颜色 55

(二) 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58

(一) 变质岩的概念及其物质成分 58

(三) 常见的变质岩 58

四、变质岩 58

第六节 地质构造 59

一、水平构造 60

二、倾斜构造 60

三、褶皱构造 61

(一) 褶皱的基本形态 61

(二) 褶皱要素 62

(三) 褶皱的主要类型 63

四、断裂构造 64

(一) 节理 64

(二) 断层 65

第七节 地壳演化的时代概念 68

一、相对年代及其确定 68

二、地质时代单位和地层单位 69

三、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及其测定 70

四、地质年代表 70

五、地质时代名称的来源 72

一、内能 73

第一节 地质作用的能 73

(一) 旋转能 73

第三章 地质作用概述 73

(三) 热能 74

(四) 结晶能与化学能 74

(二) 重力能 74

二、外能 75

(一) 太阳辐射能 75

(二) 生物能 80

(三) 岩浆作用 81

(四) 变质作用 81

(二) 地震作用 81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81

(一) 风化作用 81

(二) 剥蚀作用 81

(一) 构造运动 81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81

第二节 地质作用分类 81

(三) 日月引力能 81

(四) 沉积作用 82

附:地质作用分类表 82

(三) 搬运作用 82

(六) 硬结成岩作用 83

(五) 负荷地质作用 83

第二篇 内动力地质作用 84

第四章 构造运动 84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84

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84

(一) 水平运动 84

(二) 升降运动 85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85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证据 88

一、地貌标志 88

二、地质证据 88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91

一、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91

(一) 地壳的活动带 91

二、构造运动的历史发展规律 92

(二) 地壳的稳定区 92

(三) 板块构造对构造运动分布特征的看法 92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原因 93

第一节 地震的性质 94

一、地震的类型 94

第五章 地震作用 94

三、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96

(一) 地震震级 96

二、震源和震中 96

(二) 地震烈度 97

(一) 地球物理场的变化 98

一、震前的地震地质作用 98

(二) 地形变 98

第二节 地震地质作用 98

(三) 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99

二、震后的地震地质作用 99

一、地震活动带的地理分布 102

第三节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102

(一) 世界地震活动带 102

三、地质历史上的地震地质作用痕迹 102

(二) 我国的地震活动带 104

二、震源的深度分布 105

三、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分布的解释 105

一、断层说 106

二、相变说 106

第四节 构造地震的形成机制 106

三、岩浆侵入说 107

第五节 地震的预测和预防 107

第一节 火山作用 109

一、火山的活动现象 109

第六章 岩浆作用 109

二、火山喷出物 110

(一) 火山气体 110

(二) 熔浆 111

(三) 火山碎屑 113

三、火山喷发类型及喷出岩体产状 114

(一) 按喷发途径的分类 114

(二) 按喷发状态的分类 116

第二节 侵入作用 117

一、以机械力挤入围岩 117

第三节 岩浆的起源与演化 119

一、原生岩浆问题 119

二、以热力熔化围岩 119

(一) 同化混染作用 120

(二) 分异作用 120

二、岩浆的演化过程 120

(三) 伟晶作用 121

(四) 气液作用 121

一、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122

(一) 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122

第四节 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 122

二、岩浆活动的历史发展特征 123

(一) 火山活动的历史发展特征 123

(二) 侵入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123

(二) 侵入活动的历史发展特征 124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 125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原理 125

(一) 温度 125

第七章 变质作用 125

(二) 压力 126

(三) 化学活动性流体 126

二、变质作用的方式 127

(一) 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 127

(三) 脱水反应 128

(四) 脱碳反应 128

(二) 交代作用 128

(五) 还原反应 129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130

一、接触变质作用 130

二、碎裂变质作用 131

三、区域变质作用 131

四、混合岩化作用 132

一、变质相 135

二、变质带 135

第三节 变质相及变质带 135

第四节 变质作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发展特征 137

一、物理风化作用 138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 138

(一) 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 138

第八章 风化作用 138

第三篇 外动力地质作用 138

二、化学风化作用 140

(一) 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 140

(二)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 140

(二) 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142

三、生物风化作用 142

(一) 生物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 143

(二)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143

一、气候因素 144

二、地形因素 144

第二节 影响风化作用速度的因素 144

(一) 岩石矿物成分 145

(二)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145

三、地质因素 145

第三节 风化壳的概念 146

一、基岩、露头和风化壳的概念 146

(三) 构造运动 146

二、风化壳的基本类型 148

第九章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149

第一节 地面流水的运动 150

一、流水中水质点运动的方式 150

二、流水的动能 152

一、近水平方向(河床纵剖面方向)的力 153

二、坚直方向的力 153

第二节 地面流水水力作用原理 153

一、雨蚀作用 155

二、片流的地质作用 155

第三节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155

三、洪流的地质作用 157

第四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 158

一、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 158

(一) 溶蚀作用 158

(二) 水力作用 158

(三) 磨蚀作用 158

二、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158

(一) 下蚀作用 158

(二) 侧蚀作用 163

(三) 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 165

一、河流搬运物的来源与搬运作用方式 166

二、河流的化学搬运 166

(一) 机械搬运方式 167

(二) 河流的机械搬运力和机械搬运量 167

三、河流的机械搬运 167

(三) 分选作用、磨圆作用和磨细作用 168

第五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168

第六节 河流的沉积作用 169

一、沉积作用原因 169

二、各主要场所的河流沉积作用 170

(一) 谷底沉积作用 170

(二) 山口沉积作用 171

(三) 河口沉积作用 171

三、冲积物及其特征 173

第七节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175

第一节 地下水的运动 177

一、地下水运动的条件 177

第十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177

二、地下水的运动与地下水的类型 178

三、泉及其类型 181

一、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182

(一) 潜蚀作用方式 182

第二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182

(二) 可溶性岩石地区潜蚀作用过程 183

(三) 影响潜蚀作用的因素 187

二、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188

(一) 地下水的机械沉积作用 189

(二) 地下水的化学沉积作用 189

三、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189

一、冰川的形成与主要类型 191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类型与流动 191

(一) 雪原与雪线 191

第十一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191

(二) 冰川的形成 192

(三) 冰川的主要类型 192

(一) 冰川流动的原因与方向 194

(二) 冰川流动的速度与冰川冰变形 194

二、冰川的流动 194

三、冰川消融与冰川进退现象 196

一、冰川的刨蚀作用 197

第二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 197

(一) 刨蚀作用的方式 197

四、冰川动力的性质与大小 197

(二) 山丘冰川蚀刨地面的过程 199

(三) 大陆冰川的刨蚀作用 200

(一) 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与方式 201

(二) 冰运物来源与冰运物在冰川内部的分布 201

二、冰川的搬运作用 201

(一) 冰川堆积作用的原因 203

(二) 冰川主要堆积地点 203

三、冰川的堆积作用 203

(三) 冰碛物特点 204

第三节 冰水及其地质作用 205

一、冰水的来源及分布 205

二、冰水地质作用的特点 206

一、海水的运动 207

第一节 海水的动力及影响动力的因素 207

(一) 海浪 207

第十二章 海洋地质作用 207

(二) 潮汐 209

(三) 洋流 210

(四) 浊流 210

二、海水的化学作用 212

(一) 盐度 212

(二) pH值 213

(三) Eh值 213

(四) 二氧化碳和碳酸系 214

三、海洋生物作用 215

第二节 海水的剥蚀作用 216

一、海水的机械剥蚀作用 216

二、海水的溶剥作用和生物剥蚀作用 217

三、潮流和洋流的剥蚀作用 218

第三节 海水的搬运作用 219

一、海水搬运作用的方式 219

四、浊流的侵蚀作用 219

二、不同海水运动的搬运作用 220

(一) 海浪的搬运作用 220

(二) 潮流的搬运作用 221

(三) 洋流的搬运作用 221

(一) 陆源物质 222

一、沉积物质来源 222

(二) 生物 222

第四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222

(四) 浊流的搬运作用 222

三、滨海带的沉积作用 223

二、沉积环境 223

(一) 海滩沉积作用 223

(四) 宇宙物质 223

(三) 火山物质 223

(二) 潮坪沉积作用 224

(三) 沙坝及沙嘴沉积作用 225

(四) 泻湖沉积作用 225

四、浅海带的沉积作用 226

(一) 浅海的碎屑沉积作用 227

(二) 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228

(三) 浅海的生物沉积作用 230

五、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231

(一) 软泥 231

(二) 浊流沉积物 232

(三) 锰结核 233

(一) 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盆 234

一、湖盆的成因 234

(二) 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盆 234

第一节 湖泊的成因和湖水状况 234

第十三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234

(二) 湖水排泄状况 236

(一) 湖水来源 236

(三) 湖水理化性质 236

二、湖水状况 236

第二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237

一、湖水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 237

三、湖泊的动力 237

二、湖水机械沉积作用 238

三、湖水化学沉积作用 240

(一) 潮湿气候区湖水化学沉积作用 240

(二) 干旱气候区湖水化学沉积作用 241

第三节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242

一、沼泽的概念及类型 242

四、湖泊生物沉积作用 242

二、沼泽的生物堆积作用 244

第十四章 风的地质作用 245

第一节 风力作用原理 245

一、风蚀作用的方式与特点 246

(一) 吹蚀作用 246

第二节 风的剥蚀作用 246

(二) 磨蚀作用 247

二、风蚀作用的产物 247

第三节 风的搬运作用 249

一、风运物的运动方式与分布特征 249

二、风的搬运力和搬运量 251

第四节 风的沉积作用 252

一、风的分选沉积作用 252

三、风的分选作用与磨圆作用 252

二、风成沙沉积 253

三、风成黄土沉积 257

第十五章 负荷地质作用 261

第一节 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261

(二) 地质因素 262

(一) 气候 262

(三) 其他因素 262

二、崩积物 262

一、崩落作用发生的因素 262

第二节 崩落作用 262

第三节 潜移作用 263

一、土层潜移 263

二、岩层潜移和岩溶潜陷 265

第四节 滑动作用 266

三、滑坡的发育过程 267

二、滑坡形成的因素 267

(一) 潜移形变阶段 267

一、滑坡的基本形态 267

(三) 渭趋稳定阶段 268

四、水底滑动作用 268

(二) 滑移破坏阶段 268

第五节 流动作用 270

一、泥石流的特征 270

(一) 地形 271

(二) 松散物质 271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71

三、泥石流的地质作用 272

(一) 剥蚀与搬运 272

(三) 降水 272

(二) 泥石流的堆积物 273

第一节 槽台说模式 274

第十六章 岩石圈的运动模式 274

一、地槽的演化与特征 274

第四篇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274

二、地台的发展及其特征 276

三、地槽、地台形成和演化的原因 277

第二节 板块构造说模式 277

一、板块构造的由来 278

二、板块的运动 284

(一) 分离型 285

(二) 汇聚型 288

(三) 平错型 292

(四) 板块运动与大洋演化 293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293

一、构造体系 294

(一) 纬向构造体系 294

第三节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模式 294

(二) 经向构造体系 296

(三) 扭动构造体系 296

二、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297

三、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证据和原因 298

第四节 岩石圈运动的其它模式 299

一、收缩说 299

二、膨胀说 300

三、对流说 301

第一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造 302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302

第十七章 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对地壳的改造 302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变化 303

(一) 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结构的变化 303

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305

第二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造 305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变化 305

(二) 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地形的变化 305

第三节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307

第四节 地质作用和人类的关系--环境地质 309

一、空气和水 310

二、自然资源 311

三、环境保护 312

第一节 行星地球和宇宙 313

一、宇宙的概念 313

第十八章 地球的形成和演变 313

二、太阳系的组成 314

(一) 太阳 315

(二) 行星 318

(三) 卫星 321

(四) 彗星、小行星、陨星 327

三、太阳系的基本特征 329

(一) 天体的运动 331

(二) 天体的年龄 331

四、天体的运动、年龄和物质组成 331

(三) 天体物质组成的统一性和特殊性 332

第二节 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 332

(一) 行星是从太阳本身分出来的 333

(二) 太阳和行星同是由星际物质形成的 333

一、太阳系的形成假说 333

(三) 现代的研究状况 335

二、地球圈层的形成 336

(一) 地球内圈的形成 336

(二) 地球外圈的形成 337

第三节 地壳的形成和演变 339

一、陆壳和洋壳的形成和演变 339

一、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演变 341

三、古气候的变化 343

四、古生物的演化 347

结束语 354

一、动力地质学历史的回顾 354

二、动力地质学当前的任务和今后展望 355

主要参考书 357

一、矿物的概念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