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1
序言二 1
导论 1
发展中经济的视野 3
本书的组织框架 5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1
1.1社会体制的发展 1
辩证的社会发展模型 1
历史上的一个例子 4
马克思和新制度主义 7
1.2诱致性创新理论 10
诱致性技术创新 10
诱致性制度创新 14
政治市场的逻辑 16
历史上的路径依赖 20
1.3用这种理论框架观察发展中经济 21
第二章 发展中经济的比较研究 25
2.1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 27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 29
产业结构变化 30
2.2投资、储蓄和价格 33
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储蓄 33
外债和通货膨胀 37
2.3人力资本积累 41
教育和健康的改善 41
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 43
2.4人口、自然资源和食品 47
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48
人口增长与食品供给 50
第三章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限制 53
3.1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增长 54
世界人口的长期变化 55
人口过渡 58
印度案例 61
3.2人口增长的经济理论 64
马尔萨斯(Malthus)模型 64
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 66
3.3经济增长的资源制约理论 70
从马尔萨斯到罗马俱乐部 70
李嘉图模型 73
二元经济模型 80
第四章 打破资源限制 85
4.1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的潜力 86
4.2绿色革命的透视 91
现代品种的开发和扩散 92
技术转移的条件 95
外延式和内含式的土地扩大 101
4.3诱致性创新的障碍 104
4.4靠宽松的自然资源获得发展 109
殖民主义和剩余输出理论 110
原材料理论 111
荷兰病 113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积累 116
5.1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 117
亚当·斯密的资本观 117
李嘉图的修正 120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型 120
5.2二战以来的发展理论和政策 126
平衡增长理论 127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 128
低均衡陷阱模型 129
发展理论和政策选择 132
5.3增长核算检验 133
增长核算方程 133
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关系 137
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139
5.4经济增长类型的变化 142
增长核算的历史延伸 142
马克思增长类型的陷阱 146
第六章 技术进步的类型和源泉 152
6.1马克思和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类型比较 152
两种类型的程式化 153
储蓄率、利息率和工资率趋势 156
6.2两种增长类型的技术条件 160
工业技术体制的变化 160
需求结构的转变 162
借用技术和马克思类型的增长 164
6.3技术进步源泉的探寻 166
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 166
熊彼特和中央计划经济 170
引进技术的条件 174
6.4技术进步的理论附录 175
资本——劳动比率的增长和生产函数的移动 176
技术变化的分类 178
要素价格和要素份额的变化趋势 181
诱致性创新的可能性 183
超越生产函数的解释 185
要素份额变化的数学分析 187
第七章 收入分配与环境问题 189
7.1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189
个人分配和功能分配 190
不平等指标 191
倒U型假说 194
7.2不平等的原因 198
要素份额的变化 198
二元经济结构 199
农业——非农产业的收入 201
论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 203
7.3经济停滞和贫困 207
绿色革命的收入分配效应 208
印度尼西亚两个村庄的比较 211
7.4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215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216
农村贫困和环境破坏 218
工业化和环境污染 220
降低倒U字形曲线的峰值 226
面向全球合作 229
第八章 市场和国家 231
8.1市场和国家的经济功能 232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233
市场失败 235
政府失败 237
经济体制的选择 239
8.2有关保护幼稚产业的争论 241
动态经济中的市场失败 241
李嘉图和李斯特 242
李斯特陷阱 244
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 245
8.3唯发展论模式的兴衰 248
信息的限制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249
旧唯发展市场经济的破产 251
中央计划经济的崩溃 255
民粹主义的陷阱 259
8.4新唯发展市场经济的产生 261
新唯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262
成功的源泉 264
实现赶超目标以后 271
8.5一个新范式的出现 27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结构调整政策 275
拉丁美洲的复兴? 276
论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性 278
第九章 社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82
9.1社区的经济功能 283
囚犯困境 284
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 286
地方公共品的供给 288
9.2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组织 289
农民主导 289
共有财产资源的管理 294
地主—佃户关系 297
9.3社区的经济理性:菲律宾村庄的透视 301
农民的劳动雇佣 303
收入和工作分享 305
分享制度的变迁 307
社区规范的作用 309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311
9.4社区失败和它的纠正 312
地方化的信任和合作 312
相互包庇和相互捧场 314
社区不灵活吗? 316
第十章 传统和现代化:总结性评论 318
10.1借用技术的制度创新 319
10.2日本的经验 321
10.3经济现代化的多条道路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