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道厚德 天人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绪论 1
第一节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涵义与范畴 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质与当代文化特质的构建 7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质 7
二、当代中国文化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9
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当代社会伦理构建 11
四、道德本位的伦理型文化传统与道德本位的法制社会构建 15
五、求和合作的思维模式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 22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文化精神的建构 25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当代民族精神的塑造 25
二、天人合一精神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27
三、人本精神与当代人本文化建设 33
四、贵和尚中精神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36
五、礼治精神与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 37
第二章 仁民爱物 立心立命——中国古代哲学与当代思想文化构建 39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滥觞:上古哲学 39
第二节 孔孟儒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41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当代世界人文精神的构建 42
二、孔子的礼学思想与当代社会行为准则的确立 45
三、孔子的中和思想与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建立 46
四、孔子求真务实的天命观与朴素的唯物思维的形成 48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环境的改善 50
六、孔子的道德文章思想与当代德政、德育、美育、文艺思想的构建 52
七、孔子的饮食观及其形上追求 53
八、孔子的伦理经济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60
九、孟子的恒产论、井田制与生产关系定位和社会秩序稳定 66
十、孟子性善论——人性生而平等的道德观的意义 68
十一、孟子仁政、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建设 69
十二、孟子的大丈夫修养与知识分子的品格养成 72
第三节 老庄哲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74
一、老子宇宙本体论的核心“道”与自然奥秘的探索 74
二、老子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与当代辩证思维 76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观与天道平均、天道自然的天才理想 77
四、老子的道德观与当代道德建设 78
五、庄子的哲学观及其社会历史作用 79
六、高扬人的自然本性与当代人类自我认识的觉醒 80
七、时空的无穷性与人类对时空的探索 82
八、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与人类对事物的根本属性的认识 83
九、“天人合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人生观与当代人类的自然回归 84
十、反抗流俗的铮铮铁骨与离经叛道的文化性格的养成 84
十一、庄子的美学观与当代美学思想的构建 85
十二、《庄子》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与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 87
第四节 两汉儒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88
一、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体系与安邦定国循规蹈矩的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 88
二、董仲舒儒学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地位和影响 91
第五节 魏晋玄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93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本末”说“贵无”论与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文学本体论的形成 93
二、“言不尽意”的认识论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95
三、“名教”出于“自然”与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97
第六节 宋明理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99
一、宋明理学发展概要 99
二、宋明理学积极的文化意义 103
第七节 唯物辩证的船山哲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105
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物质不灭的科学思想 105
二、朴素的辩证法与推陈出新的发展观 106
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准确定位 107
四、知行相资以为用与实践第一的观点 108
五、天下之公欲即是理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08
第三章 识心见性 见性成佛——中国佛教与当代文化构建 110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10
第二节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宗派 112
第三节 禅宗与禅宗哲学 117
一、禅宗概述 117
二、禅宗哲学 118
第四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影响 120
一、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 120
二、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130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132
四、佛教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影响 133
第五节 佛教的当代文化意义 134
一、佛教世界观、人生观与当代人文修养 135
二、佛教伦理观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136
三、人间佛教与当代佛教改革 138
四、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发展 140
五、佛教与当代健身养性 142
六、佛教对当代大众生活的影响 144
第四章 全性葆真 羽化登仙——中国道教与当代文化构建 147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147
一、东汉时期的原始道教 148
二、魏晋南北朝不断发展的道教 149
三、唐宋道教的融合与演化 151
四、元明清的全真道与正一道 152
第二节 道教的信仰、教义与理论 153
第三节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影响 155
第四节 道教的当代文化意义 158
一、道教与当代生命科学 158
二、道教与当代中医药学的发展 160
三、道教与当代生理、心理治疗和保健 162
四、道教与当代饮食保健 163
五、道教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 165
第五章 日月高悬 东方神韵——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构建 168
第一节 光耀千秋的中国古代诗歌 168
一、《诗经》 168
二、楚辞 171
三、乐府民歌 172
四、《古诗十九首》 174
五、魏晋南北朝诗 174
六、唐诗 175
七、唐宋词 178
第二节 文以载道的中国古代散文 182
一、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82
二、《史记》 183
三、唐宋八大家散文 184
四、明清散文 187
第三节 异军突起的中国古代小说 188
一、小说之渊源 188
二、魏晋南北朝小说 189
三、唐代传奇 189
四、话本 190
五、明清章回体小说 191
第四节 多元合奏的中国古代戏曲 192
一、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192
二、元曲 193
三、明代戏曲 195
四、清代戏曲 195
第五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文化意义 196
一、代代文学之胜垂范后世 196
二、面向世界的文化窗口 200
三、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 203
第六章 八音克谐 神人以和——中国古代艺术与当代文化构建 206
第一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及成就 206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萌芽、诞生和发展 206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及具体成就 209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思想特征 233
一、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 233
二、体现“中和”的审美意识与风格 234
三、注重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 234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当代意义 235
第七章 博古通今 化成天下——中国古代史学与当代文化构建 23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236
一、先秦时期的史学 236
二、秦汉时期的史学 237
三、魏晋南北朝——宋元时期的史学 238
四、明清时期的史学 240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241
一、拥有众多的史学家和丰富的史学遗产 241
二、史书记载的内容极其广泛而丰富 242
三、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史书表现形式 24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文化传统 244
一、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244
二、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245
三、秉笔直书,求实为荣 246
第四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当代文化意义 247
一、有益于了解国情、知古鉴今 247
二、有益于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48
三、有益于提高人文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50
四、结语 252
第八章 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当代文化构建 25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53
一、农学成就 253
二、天文学成就 255
三、数学成就 257
四、中医药学成就 25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260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60
二、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262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的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 264
一、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前领先的原因及启示 264
二、古代科技整体性和实用性特点的当代价值 265
三、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启示 267
四、结语 269
第九章 文治教化 成圣成贤——中国古代教育与当代文化构建 270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270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滥觞及其发展模式 271
二、中国古代教育模式的借鉴意义 280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85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285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289
第十章 五味相济 饮德食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 29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饮食 293
一、主食与肉食 293
二、蔬菜与果品 295
三、调料与饮料 296
四、烹调技术和传统菜系 298
第二节 中国古代饮食的主要文化特征 299
一、中国古代饮食的农耕、农本文化特征 300
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道德伦理特征 303
三、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和合精神 307
第三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 311
一、饮食的农本文化特征与当代社会稳定 311
二、中国古代的饮食伦理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 311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合精神与当代人类生理心理健康 312
四、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当代饮食文化产业 313
第十一章 册典经国 翰墨留香——中国古代图书与当代文化构建 31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图书的形成与发展 314
一、图书的起源——甲骨文、铭文、石刻文 314
二、图书的形成——简牍、帛书 315
三、图书的发展——纸写本图书 317
四、图书的兴盛——雕版印刷与活版印刷图书 31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图书的当代文化价值 321
一、认知历史的实证价值和史鉴意义 322
二、度越千古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323
三、沿革不衰的出版与传播价值 324
四、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价值 327
第十二章 千古风韵 万世流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其保护与开发 329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开发的意义 329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开发现状 33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330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现状 358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开发现状分析 36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开发优势分析 36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364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开发的路径、模式、对策研究 367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官方和民间组织,确立发掘保护的路径和机制 367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精良队伍,构建文化产业开发的产业链 368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措施 369
第十三章 物一无文 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372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372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372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376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与影响 378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在美洲的传播与影响 378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379
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379
二、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383
三、善邻怀远与力取天下 386
四、执两用中与两极分离 38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388
一、当代科学人性化发展的需求呼唤传统伦理道德的支撑 388
二、关注社会人生的传统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89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90
主要参考文献 392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