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2 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继愈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10039372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第三篇 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的哲学思想(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

第一章 秦汉时代的社会经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与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3

第一节 社会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 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发展 7

第三节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9

第二章 秦和汉初地主阶级建立封建专制统一王朝的哲学思想和反映小农利益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16

第一节 秦王朝统一前夕地主阶级要求建立统一王朝的思想 16

第二节 《大学》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 18

第三节 《中庸》的神秘主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3

第四节 《孝经》——封建伦理化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25

第五节 《礼运》中反映小农利益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28

第一节 《内经》的气一元论思想 31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气一元论哲学思想 31

第二节 《内经》的辩证法思想和它在哲学上的意义 34

第四章 汉初的黄老思想和陆贾、贾谊的哲学 38

第一节 汉初流行的黄老哲学 38

第二节 陆贾的天道自然思想及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46

第三节 贾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51

第五章 《淮南鸿烈》中系统化的气一元论哲学 56

第一节 系统化的气一元论自然观 57

第二节 形神俱气的形神关系论 62

第三节 物至而神应的认识论 64

第四节 因时而变的社会历史观 67

第五节 积极意义的“无为”政治理想 70

第一节 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尊君、一统的政治理论 73

第六章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73

第二节 天人感应目的论的世界观 76

第三节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 81

第四节 以名正实的认识论 83

第五节 建立四大绳索的道德观 85

第六节 “三统”、“三正”的循环论的唯心史观 88

第七章 司马迁的哲学思想及其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9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他所代表的阶级 92

第二节 唯物主义自然观 93

第三节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98

第八章 谶纬和《白虎通》的宗教神学——对董仲舒宗教神学的发展 104

第一节 谶纬迷信的流行 104

第二节 《白虎通》的神学世界观 107

第九章 扬雄、桓谭反对谶纬、神仙迷信的哲学思想 112

第一节 扬雄否认神学目的论及其反对谶纬、神仙迷信的斗争 112

第二节 扬雄《太玄》的形而上学体系 115

第三节 桓谭对谶纬迷信思想的批判 118

第四节 桓谭的形神论 120

第十章 王充以“疾虚妄”为特点的哲学思想 123

第一节 王充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123

第二节 反对目的论的自然观 125

第三节 无神论思想 131

第四节 注重效验的认识论 135

第五节 对崇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批判 140

第六节 命定论和人性论 143

第七节 王充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148

第一节 汉末封建王朝的危机和阶级斗争的激化 151

第十一章 仲长统的“人事为本”思想 151

第二节 “人事为本”的思想 153

第三节 注重人事的历史治乱观 155

第四篇 中国封建国家长期分裂门阀地主阶级统治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哲学思想(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61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斗争与思想斗争 16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163

第二节 科学的发展 166

第三节 魏晋玄学中两条哲学思维路线的斗争和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 168

第二章 王弼“贵无”的本体论 173

第一节 贵无论的产生 174

第二节 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 178

第三节 “言不尽意”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187

第四节 “名教”出于“自然” 190

第三章 嵇康的进步哲学思想和阮籍对名教与自然的折衷主义 195

第一节 嵇康的生平、社会活动和哲学思想 195

第二节 嵇康思想中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199

第三节 阮籍对名教与自然的折衷主义 202

第四章 杨泉、裴颇、欧阳建的哲学思想和鲍敬言的《无君论》 207

第一节 杨泉《物理论》的哲学思想 207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反对以无为本的思想 210

第三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215

第四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217

第五章 郭象“玄冥”“独化”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225

第一节 郭象对《庄子》哲学的发展 225

第二节 “玄冥”“独化”学说 227

第三节 不可知论的认识论 234

第四节 从诡辩论到神秘主义的思想方法 235

第五节 “名教”即“自然” 239

第六章 《列子》书中的享乐主义和宿命论思想 241

第一节 《列子》书的时代及其复杂内容 241

第二节 《杨朱》篇中反映的门阀士族腐朽享乐思想 241

第三节 《力命》篇的宿命论思想 244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道教思想 246

第一节 原始道教 246

第二节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247

第三节 道教与佛教宗教思想的相互影响 253

第四节 佛道两教斗争的实质 255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哲学 258

第一节 东汉时期佛教与神仙方术思想的结合 259

第二节 道安与慧远的般若学——魏晋玄学化的佛教学说 260

第三节 僧肇的哲学思想和形而上学体系 266

第四节 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和顿悟说 275

第五节 梁武帝萧衍的神不灭论 280

第九章 范缜神灭论思想的先驱 284

第一节 戴逵的反因果报应思想 285

第二节 何承天反对佛教思想的斗争 287

第三节 刘峻的无神论思想 291

第十章 范缜的神灭论思想 294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的产生 294

第二节 对因果报应的驳斥 298

第三节 形神关系的严密逻辑论证 301

第四节 《神灭论》的历史意义 309

人名索引 312

名词索引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