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法制建设》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781666
  • 页数:673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目录 1

Ⅰ.原理篇 3

第一章 地方法制建设的概念 3

一、地方法制建设概念的表述 3

(一)负责机关 4

(二)法律依据 9

(三)反映内容 10

(四)适用范围 10

(五)调整对象 11

(六)功能目的 13

(七)宗旨要义 13

(八)基本原则 14

(九)表现形式 16

(十)实施保证 17

(一)基础性 18

二、地方法制建设的基本特征 18

(二)层次性 19

(三)多样性 29

(四)两重性 30

第二章 地方法制建设的基本结构 34

一、地方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35

(一)国家法律关于地方法制建设的规定及其完善 35

(二)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建设 45

二、地方法制实践的规范与发展 54

(一)地方立法实践 54

(二)地方执法实践 66

(三)地方守法实践(活动) 74

(四)地方执法守法状况及其优化措施 77

(五)地方法制文化实践 80

三、地方法律意识的培育与树立 83

(一)地方法律意识的涵义 83

(二)地方法律意识的特征 85

(三)地方法律意识的地位作用 86

(四)地方法律意识的形态 87

(五)地方法律意识的基本观念 92

(六)地方法律意识的培育 96

第三章 中国地方法制建设历史透视 100

一、中国地方法制建设的历史特点 100

(一)中国奴隶制地方法制建设的特点 100

(二)中国封建制地方法制建设的特点 101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地方法制建设的特点 103

(四)国民党政府地方法制建设的特点 103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地方 104

法制建设特点 104

二、中国地方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 104

(一)政治开明,社会稳定, 104

同地方法制建设互为促进 104

法制建设的重要原则 105

(三)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是中国历代地方 105

(二)地方法制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条件 105

(四)地方法制建设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06

三、中国社会主义地方法制建设的 106

历程、特点及经验 106

(一)历程、特点 107

(二)历史经验 111

第四章 地方法制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16

一、地方法制建设的重要地位 116

(一)居于中间环节 116

(二)兼具双重功能 118

(三)兼为两者组成部分 120

二、地方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21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作用 121

(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124

(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126

(四)对改革开放的作用 129

三、地方法制建设与地方依法治理 131

(一)地方依法治理的含义与实质 132

(二)地方法制建设与依法治理的关系 134

第五章 地方法制建设的任务与目标 137

一、确定地方法制建设任务与目标的依据 137

(一)理论依据 137

(二)实践依据 139

二、地方法制建设任务与目标的设定 142

(一)远近目标 142

(二)基本任务 144

三、评价地方法制建设的价值标准 146

(一)地方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 146

(二)地方法制机构职能的实现 149

(三)地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 151

(四)地方社会法律秩序的确立 153

基本要求的依据 157

(一)理论依据 157

第六章 地方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157

一、确定地方法制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157

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157

(二)实践依据 158

二、地方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161

(一)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要点 161

(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中国特色 163

(三)地方法制建设指导思想的优化 165

三、地方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 166

基本要求 166

(一)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内容 166

(二)基本要求的含义和内容 170

(三)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的优化 172

(一)各具特定内涵 174

(二)彼此优势互补 174

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 174

四、正确处理地方法制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174

(三)共济科学优化 175

Ⅱ.职能篇 179

第七章 地方法制职能范围的科学划分 179

一、地方法制职能划分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179

二、划分法制职能范围的科学标准及依据 182

(一)划分法制职能的指导思想 182

(二)法制职能划分的趋向 184

(三)划分法制职能的科学标准 185

(四)划分法制职能的基本依据 188

三、法制职能范围的科学划分 189

(一)立法职能范围的划分 189

(二)执法职能范围的划分 194

(三)法律监督职能范围的划分 197

(三)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 199

(二)执法与法律监督的协调 199

(一)立法与执法的协调 199

四、各项法制职能的协调运转 199

第八章 地方立法建设 201

一、地方立法的概念 201

(一)地方立法概念 201

(二)地方立法的特征 202

(三)地方性法规 203

(四)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205

(五)地方政府规章 207

二、地方立法在地方法制建设中的地位与功能 208

(一)地方立法是地方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08

(二)地方立法是地方建设法律化、制度化的 209

必要条件 209

(三)地方立法保证国家立法在地方的贯彻实施 210

(四)地方立法可以解决国家立法不能及时 210

解决的问题 210

三、地方立法职能划分 211

(一)现状和问题 211

(二)科学划分地方立法职能的设想 212

(一)地方立法程序的概念 214

四、地方立法的程序 214

(二)地方立法程序现状 215

(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 216

(四)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 218

(五)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程序 220

(六)地方立法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意见 220

五、地方立法改革的目标 223

(一)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法规和规章体系 224

(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立法体系 225

六、地方立法的完善和优化 226

(一)正确处理地方立法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27

(二)正确处理当地立法与上位阶立法的关系 230

(三)正确处理地方立法内部关系 234

一、地方行政法制的概念与作用 239

(一)地方行政法制的概念 239

第九章 地方行政法制建设 239

(二)地方行政法制的作用 240

二、地方行政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244

(一)地方行政立法建设 244

(二)地方行政执法建设 247

(三)地方行政司法建设 249

(四)地方行政法制监督建设 250

三、地方主要行政执法机关 252

(一)行政执法机构的设置 253

(二)行政执法职责范围 256

(三)行政执法行为规范 257

四、地方行政法制建设的改善与优化 262

(一)突出问题之所在 262

(二)培育行政法治意识 265

(三)坚持依法行政 266

第十章 地方司法建设 268

一、地方司法的地位与作用 268

组成部分 269

(一)地方司法建设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 269

(三)地方司法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 270

司法保障 270

(二)地方司法保证国家司法权力的最终落实 270

二、地方司法的基本原则 271

(一)司法权统一实施原则 271

(二)司法平等原则 272

(三)司法求是原则 274

(四)司法效益原则 274

三、地方司法的程序制度 276

(一)审级制度 276

(二)公开制度 277

(三)回避制度 278

(四)委员会制度 278

(一)处理案件 280

(二)解决纠纷 280

四、地方司法的任务和职能 280

(三)宣传法律 281

(四)法律咨询和服务 281

五、地方司法的职权 282

(一)审判权 282

(二)检察权 283

(三)侦查权 284

(四)执行权 284

(一)机构设置 286

六、地方司法组织建设 286

(二)内部机构 288

(三)地方司法人员的任免 289

七、地方司法的优化和完善 291

(一)贯彻民主政治原则,合理划分职权 291

(二)坚持和完善制约原则 293

(三)加强和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296

(一)地方法制监督的概念 302

第十一章 地方法制监督建设 302

一、地方法制监督的概念与特征 302

(二)地方法制监督的特征 303

二、地方法制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304

(一)建立地方法制制衡机制的重要基础 304

(二)人民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 305

(三)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305

(四)优化地方法制建设的基本保证 306

三、地方法制监督的主体及其职责 307

(一)执政党地方组织的监督及其特点 307

(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及其特点 308

(三)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及其特点 310

(四)地方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及其特点 312

(五)地方人民政协的监督及其特点 313

(六)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及其特点 314

四、地方法制监督效力的强化 315

(一)强化法制监督意识 316

(二)健全地方法制监督立法 317

(三)合理调整监督范围及对象 318

(四)改进监督方式和途径 320

(五)完善地方法制监督体系 322

第十二章 地方法制文化建设 324

一、地方法制文化的含义 324

(一)地方法制文化的主体 324

(二)地方法制文化的内容 325

(三)地方法制文化的形式 325

(四)地方法制文化从属于地方法制建设 325

二、法制文化在地方法制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325

(一)地方法制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 325

(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326

(三)地方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327

(四)地方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 327

(一)地方法制宣传 328

三、地方法制文化的形式 328

(二)地方法律科学研究 331

(三)地方法学教育 333

(四)地方法制新闻 334

(五)地方法制出版 336

(六)地方法制文艺 338

四、地方法制文化事业开发 339

(一)提高地方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 340

(二)形成纵横协调的地方法制文化事业开发体系 340

(三)制定以阶段性成果为标志的开发计划 341

(四)建立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开发队伍 341

(五)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地方特色 342

Ⅲ.区域篇 345

第十三章 地方法制层级建设 345

一、地方法制层级建设的含义及其意义 345

(一)地方法制层级建设含义 345

(二)地方法制层级建设重要性 346

二、地方法制层级建设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347

(一)地方法制层级建设的发展趋势 347

(二)地方法制层级建设的主要特点 348

三、省级地方法制建设 350

——依法治省(自治区、直辖市) 350

(一)依法治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指导思想、 350

奋斗目标和基本要求 350

(二)依法治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措施和方法 354

(三)依法治理对省级地方法制建设的影响 356

四、省辖市级地方法制建设 358

——依法治市(地、州) 358

(一)全国省辖市级地方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358

(二)省辖市(地、州)依法治理的基本实践 360

与经验 360

(三)依法治理对省辖市级地方法制建设的影响 362

五、县级地方法制建设 362

法制建设 363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加速县(市、区) 363

——依法治县(市、区) 363

(一)着力抓好试点,探索依法治县(市、区) 363

的有效途径 363

(三)县级地方依法治理的基本经验 365

六、乡级地方法制建设 366

——依法治乡(镇) 366

(一)依法治乡(镇)是加强地方法制建设 366

基础的必然要求 366

(二)依法治乡(镇)的基本做法 367

(三)抓好“四个结合”,推进依法治乡(镇) 368

不断深入 368

(四)依法治乡(镇)对地方法制建设的影响 368

第十四章 经济区域法制建设 371

一、经济区域法制建设概论 371

(一)经济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371

(二)经济区域法制建设现状 372

(一)保税区法制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375

二、保税区法制建设 375

(二)加强保税区法制建设的措施 376

三、开发区法制建设 381

(一)开发区法制建设现状及特点 381

(二)加强开发区法制建设的措施 385

四、沿海、沿边、沿江经济开放区及开放城市 390

法制建设 390

(一)沿海、沿边、沿江经济开放区及开放 390

城市法制建设现状 390

(二)加强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城市 394

和地区法制建设的措施 394

五、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 395

法制建设比较 395

(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法制有 395

不同的需求 395

(二)经济发达地区的法制建设 396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法制建设 397

第十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 399

一、民族自治地方法制的地位与作用 399

(一)国家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00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体现和保障 403

二、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404

(一)维护国家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 404

(二)维护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404

(三)保障民族平等团结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404

(四)加速民族经济文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 406

发展繁荣的原则 406

三、民族自治地方法制的主要内容 407

(一)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407

(二)规定自治机关的组成 408

(三)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409

(四)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司法建设 410

四、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机关的法制职能 411

(六)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 411

(五)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关系 411

(一)自治机关的法制职能 412

(二)民族自治地方司法机关的职能 412

五、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与 413

优化措施 413

(一)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 413

(二)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 417

(三)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的优化措施 420

第十六章 经济特区法制建设 427

一、经济特区及其地方法制的缘起 427

(一)经济特区的产生与发展 427

(二)经济特区法制的创建与形成 429

二、特殊政策与特殊法制 431

(一)特区政策的特点 431

(二)特区法制的特点 432

(一)关于经济特区性质、地位的规定 434

三、特区法制的主要内容 434

(二)关于外商投资的规定 435

(三)关于外汇、资金的规定 437

(四)关于税收的规定 438

(五)关于劳动工资的规定 439

(六)关于出入境的规定 440

四、特区法制建设的经验及其辐射作用 441

(一)吸引了大量外资 441

(二)促进了经济繁荣 442

(三)完善了现代化经济管理 442

(四)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443

(五)扩大了对外影响 443

五、特区管理体制及其特殊法制职能 444

(一)特区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444

(二)管理机构及其法制职能 445

(一)现状分析 447

六、经济特区法制的完善与优化 447

(二)优化措施 448

第十七章 特别行政区法制建设 451

一、“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法制建设 451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51

(二)特别行政区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456

(三)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关系 463

二、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体系 468

(一)基本法是特别行政区法制建设的基础 468

(二)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 472

(三)特别行政区的原有法律基本保留 473

(四)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476

三、特别行政区法制的基本内容 478

(一)特别行政区法制建设的特点 478

(二)规定特别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制度 479

(三)规定特别行政区居民的权利和自由 482

(四)规定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485

第十八章 政党地方组织和地方社会组织法制建设 489

一、政党地方组织法制建设 489

(一)政党地方组织法制建设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489

(二)坚持和完善政党制度的途径 490

(三)认真贯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 493

活动的原则 493

二、地方社会团体法制建设 500

(一)社会团体的概念和地位 500

(二)地方社会团体法制建设的意义 501

(三)地方政府对社会团体的依法管理 502

(四)社会团体依法开展活动 504

(五)地方社会团体法制的完善 505

三、企业事业组织法制建设 506

(一)企业事业组织法制建设的含义 506

(二)地方政府对企业事业组织的依法管理 507

(三)企业事业组织的依法治理 508

(四)企业事业组织法制建设的趋势和走向 510

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法制建设 512

(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地位、作用 512

(二)村民委员会的依法治理 513

(三)居民委员会的依法治理 515

Ⅳ.改革篇 521

第十九章 制约地方法制建设因素分析 521

一、经济因素分析 521

(一)计划经济体制是制约地方法制建设的历史 521

经济因素 521

(二)地方经济水平和实力是影响地方法制建设 524

的现实经济因素 524

二、政治因素分析 526

(一)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是重要的历史因素 526

(二)政府决策失误和不当行政干预是主要 527

的现实因素 527

(一)历史传统和习惯的影响 530

三、文化因素分析 530

(二)法的观念的影响 531

(三)地方立法方面的影响 532

四、社会其他因素分析 534

(一)社会失范行为的影响 534

(二)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 535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536

(四)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536

五、各类因素综合分析 537

(一)经济因素是制约地方法制建设的根本因素 537

(二)政治因素是制约地方法制建设的直接因素 538

(三)地理环境对地方法制建设的影响是局部因素 539

第二十章 改革地方法制的途径与措施 540

一、中国地方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 540

(一)基本经验 540

(二)主要问题 543

二、改革地方法制的基本思路 546

(一)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运作 546

(二)大胆借鉴尝试,开创中国地方法制建设道路 547

(三)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48

(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具有地方特色 548

三、地方法制改革的出路与途径 549

(一)树立法制尊严和权威 549

(二)强化人民民主,扩大公民参与 552

(三)创设强有力的民主法制监督机制 555

(四)迈向地方法治道路 558

四、改革地方法制的主要措施 561

(一)坚持和贯彻利益协调原则 562

(二)实行立法听证制度或起草回避制度, 563

保证立法客观公正 563

(三)建立治理有法不依的专门法制机构 565

(一)定义 567

一、地方法制建设体系的概念 567

第二十一章 地方法制建设科学体系 567

(二)特点 568

(三)建立地方法制建设体系的意义 569

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南的 570

地方法律意识形态体系 570

(一)概念 570

(二)地位 571

(三)形式 571

(四)建立地方法律意识形态体系的意识障碍 573

(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574

三、以执政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领的地方法制 575

建设政策体系 575

(一)概念 575

(二)地位与作用 576

(三)基本内容 577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79

(一)含义 580

四、以宪法为准则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 580

(二)具体表现形式 581

(三)效力等级 582

五、以执政党地方党委为领导的 582

地方法制建设组织机构体系 582

(一)含义 582

(二)地方法制机构的子系统 583

(三)地方党委对地方法制组织机构的领导 584

第二十二章 地方法制建设协调效应 586

一、地方法制建设协调效应的意义 586

(一)概念 586

(二)意义 588

二、地方法制建设协调效应的内容 589

(一)各类法制机构之间的协调 589

(二)各类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 591

(三)各类法制实践之间的协调 595

(四)各类法制机构与法制实践之间的协调 597

(五)各类法律规范与法制实践之间的协调 598

三、地方法制建设协调效应的要求 599

(一)共识 599

(二)相适 600

(三)互补 600

(四)相长 601

(五)趋同 601

四、地方法制建设协调效应的范围 602

(一)纵向协调 602

(二)横向协调 606

(三)纵横协调 608

(四)地方与军队的协调 609

(五)内外协调 610

(一)地方法制建设协调效应立法 611

——法制协调法 611

——最佳协调的实现 611

五、地方法制建设协调效应的优化 611

(二)统一协调地方法制建设的组织机构 612

——各级法制协调委员会 612

第二十三章 地方法制建设未来发展战略 613

一、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的概念 613

(一)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的涵义 613

(二)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615

(三)研究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的意义 617

二、制定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620

(一)经济状况对地方法制建设的影响 620

(二)民主政治发展对地方法制建设的影响 622

(三)国家法制建设状态对地方法制建设的要求 624

三、中国地方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626

(一)中国地方法制建设的现状 626

(二)中国地方法制建设发展趋势预测 629

四、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点 632

(一)制定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的原则 632

(二)关于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设定 634

(三)关于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重心的确定 635

(四)关于地方法制建设发展战略难点的突破 637

第二十四章 国外地方法制建设举要 641

一、美国地方法制建设评介 641

(一)联邦中央与各州及州际关系 641

(二)州立法机关与立法权 643

(三)州地方自治制度 644

(四)州司法机关 647

(五)美国地方法制建设的经验 648

二、日本地方法制建设评介 649

(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49

(二)地方自治制度 651

(三)司法制度 655

(四)日本地方法制建设的经验 656

三、俄罗斯联邦地方法制建设评介 657

(一)俄罗斯联邦与联邦主体的关系 657

(二)俄罗斯联邦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659

(三)俄罗斯地方法制建设的经验 660

四、印度地方法制建设评介 661

(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61

(二)地方法律法规 662

(三)地方自治制度 662

(四)司法制度 663

(五)印度地方法制建设的经验 664

五、各国地方法制建设的走向 665

(一)法制民主化、现代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666

(二)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 666

配置和立法体制 666

(三)法律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667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法制出现趋同化 667

六、借鉴外国地方法制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668

社会主义地方法制 668

跋语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