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造型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册主编宋建明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6356738
  • 页数:741 页
图书介绍:

概论篇 5

第一章 导言 5

凡例 6

第一节 “设计造型基础” 6

一、“设计造型基础”概念的形成 6

二、适应的范围 7

前言 7

第二节 “设计造型基础”的基本内容 8

一、绘画基础 10

二、设计造型基础 10

1.形态构成 10

目录 11

2.装饰基础 11

3.工艺制图 11

三、高新技术造型工具的应用 12

四、材料及工艺制作知识 12

一、设计造型基础的学科性质 14

第三节 设计造型基础学科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方法 14

二、设计造型基础学科的任务 15

1.形态认知的能力 15

2.形象创造源的问题 15

3.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的衔接和转换 16

三、设计造型基础研究的方法 16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结构 18

立意篇 23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3

第一节 “工艺” 25

第二节 “图案” 28

第三节 “设计” 31

第四节 设计相关的观念 37

一、造物观念 38

二、宜人观念 38

三、优物观念 38

五、文化观念 39

四、美物观念 39

六、市场观念 40

七、经营观念 40

第三章 沿革 47

第一节 “设计”的发生、发展导致造型史的形成 48

第二节 产业革命与“设计”的现代化 56

第三节 从作坊传授到学院教育 72

第四节 现代设计基础研究的新关注点 83

第四章 造型创造性思维的哲学背景 91

第一节 “易律”原理及其辩证关系 94

一、简易律 99

二、变易律 100

三、交易律 100

四、不易律 102

第二节 论“象” 103

一、“象”的概念 103

二、“象”呈现的特征 105

三、自然形态之象 106

四、人文形态之象 107

第三节 论“数” 109

一、“数”的概念及其特征 109

二、自然形态之“数”——“天度” 110

第四节 论“理” 113

一、“理”的概念 113

二、“理”与象·数之间的关系 116

第五节 论“占” 117

第五章 设计造型基础研究的认识法 123

第一节 自然形态的脉络 125

第二节 人文形态的脉络 128

第三节 专业形态的脉络 132

第四节 创新意识的获得 134

一、“新”与“旧”的相对性 134

二、比较方法的建立 136

形态篇 147

第六章 形态学导论 147

第一节 形态学概述 148

第二节 形的概念 150

一、何谓“形” 151

二、“形状”与“形体” 152

三、“形”与“态” 153

四、“形”与“型” 154

五、“造形”与“造型” 154

六、“形”与“象”、“像”和“相” 155

第三节 物象、视觉形象与造型的关系 156

一、物象与视觉形象 156

二、人文与自然环境是形所具有的含义源泉 160

1.自然物象本身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 160

2.视觉赋“形”予含义 162

第四节 关于形的认识 166

一、用分类的目光看待形态世界 166

二、“格式塔”形的学说 170

第七章 形式语言与视觉元素 177

第一节 形式语言的定义 178

第二节 视觉元素及其形态特征 181

一、“点” 182

1.点的定义 182

2.点的特性 182

3.点的作用与特殊含义 182

4.等值点 185

5.渐变点 186

6.差值点 188

2.线的特性 190

二、“线” 190

1.线的定义 190

3.线的作用与特殊含义 191

三、“面” 195

1.面的定义 195

2.面的特性 195

3.面的作用与特殊含义 196

2.体的特性 200

1.体的定义 200

四、“体” 200

3.体的作用与特殊含义 202

五、“肌理” 204

1.肌理的定义 204

2.肌理的特性 204

3.肌理的作用与特殊含义 205

第三节 形式语言体系与构词方式 206

第八章 空间及空间观 217

第一节 空间的概念 218

第二节 空间类型与空间观 219

一、空间类型 219

二、空间观 220

1.“求近”空间观 221

2.“求远”空间观 222

第三节 虚体空间 226

二、成角透视 227

1.“无意识”透视法 227

一、平行透视 227

2.有意识透视法 228

第四节 实体空间 234

一、实体空间形式 234

1.内部空间形式 234

2.外部空间形式 234

3.综合空间形式 234

二、空间认识的途径 235

3.从体量和数量的角度认识空间形式 236

1.从“围”与“放”的角度认识空间形式 236

2.从形态构成的角度认识空间形式 236

4.从虚体空间与实体空间交汇的角度认识空间形式 237

三、实体空间造型的着眼点 240

1.空间核心的求取 240

2.空间感的获取 241

3.空间流动节奏线的设计 241

4.空间形象的塑造 246

第九章 构成造型及其方式 251

第一节 构成造型的概念 252

第二节 构成造型的原理 254

一、基本形态的概念及其构成造型的意义 256

二、基本形态的分析方法 257

1.方形的分析 257

2.圆形的分析 260

三、变化 266

四、基本形之“象”的变化 268

五、基本形之“数”的变化 269

六、骨格与骨式形态 271

1.骨格的基本概念 271

2.骨式造型及其变化 271

3.骨格与形态构成的变化 275

第三节 构成造型的方式 278

一、造型原理 278

二、形象的求取 280

1.多种形象的创造 281

2.形象类别的归纳 282

3.意类别形象的演变 284

三、分割与重构 286

1.一次分割与重构 287

2.二次分割与重构 287

3.N 次分割与重构 287

四、单元与群化 289

2.形象群化变化 290

3.独立与群化关系 290

1.形象单元变化 290

五、秩序与凌乱 294

六、密集与疏散 295

七、规则与随机 296

第十章 装饰造型基础 301

第一节 装饰的概念 302

第二节 关于传统图案学精神 304

第三节 图案的格式 309

1.几何形态 311

一、题材的分类 311

2.自然题材 312

二、纹样装饰形态的分类 314

1.点式结构 314

2.线式结构 314

3.面式结构 314

4.体式结构 314

3.二方连续纹样格式 315

5.综合形式的纹样格式 315

4.四方连续纹样格式 315

2.适合纹样格式 315

1.单独纹样格式 315

三、装饰格式的分类 315

四、形态呈现的方式的分类 316

1.水平式与垂直式和斜线式、波线式与折线式 316

2.独立式 316

3.连续式、连缀式和螺旋式与回旋式 316

7.对称式、对立式与背对式 317

6.点网式与环套式 317

4.重复式与重叠式 317

5.散点式与团花式 317

8.向心式与离心式 318

9.自由式与规矩式 318

第四节 传统图案造型方法的研究 320

一、题材分析 320

二、骨格分析 320

三、装饰方式分析 321

四、色彩分析 321

五、形式法则原理的分析 322

六、分析性临摹 323

第五节 装饰图案的创新 324

一、写生变化 325

二、图案变体 326

2.分解与重构 327

3.变形与整合 327

1.添加与删减 327

第十一章 素描 333

第一节 素描的概念与任务 334

一、素描的概念 334

二、素描的任务 335

1.指导造型能力的训练 335

2.研究素描学科的发展 336

三、素描写生 336

第二节 素描研究的内容 338

一、客观实在的物象 338

二、视觉观察 338

三、造型表现 340

第三节 素描形象的要素 341

一、物象形态与结构 341

1.物象 341

二、空间的概念与构图 342

2.物象的形态与结构 342

三、照明:常态光与非常态光 348

第四节 素描训练 351

一、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 351

二、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 354

三、运动节奏能力的训练 354

四、空间塑造能力的训练 355

五、明暗表现能力的训练 355

七、变体演绎能力的训练 357

六、质感塑造能力的训练 357

第五节 素描造型表现的类型 359

一、要素与表现形式 359

1.点群 359

2.线条 360

3.体块 362

4.线与面的结合 362

二、造型表现 364

1.绘画性写生 364

3.记录性速写 366

2.逼真性写生 366

4.线描式写生 368

5.分析性素描 369

第十二章 造型变化原理与造型计划 375

第一节 形态创造的变化原理 376

一、形态的变化 376

1.渐变 376

2.突变 376

3.切入点 377

二、“原点”与“变点” 377

1.“原点” 377

2.“变点” 378

案例 以树木为素材的造型衍变方案 378

三、“原点”与“变点”变化基因的分析 379

1.复印机图形处理技术及其系列演变脉络 383

2.徒手绘画表现的系列演变脉络 386

一、“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 388

第二节 新形态创造的链式关系 388

二、“无”和“有”的学说 390

三、“有”与“无”的追问法 392

四、形态可变基因的分析 397

第三节 造型形态的表达、技术实现与计划制订 400

一、造型计划 404

案例 曲线形态分解与构成计划 414

1.“小题大做” 420

2.“大题小做” 420

二、课目阶段性的划分 420

色彩篇 427

第十三章 色彩学导论 427

第一节 设计色彩学的基本结构 428

一、色度学原理 428

二、色彩构成理论 428

三、色彩分析的理论及其方法 428

四、自然色彩的研究 429

五、人文色彩的研究 429

六、色彩设计原理与方法 429

第二节 色彩现象 430

一、颜色现象 433

1.光波 433

2.视觉 433

二、色彩现象 434

第三节 关于色彩现象的内容 435

第四节 色彩现象研究的方法 438

一、建立颜色参照系统 439

二、建立色彩“档案库” 439

1.自然色彩现象稳定性的差异 439

2.自然色彩观察角度的差异性 439

3.自然色彩分类的差异 439

4.自然色彩呈现状态的差异 440

5.地理环境造成自然色彩的差异性 440

第五节 实证研究法的实用意义 441

一、借题发挥产生色彩应用的附加值 441

3.人文色彩分析方式 442

2.自然色彩分析方式 442

二、多元的方式 442

1.色度学方式 442

第十四章 关于色彩的概念 445

第一节 色、彩、色彩、彩色与颜色 446

第二节 纯度、彩度与艳度 449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五个“正色”色名的成因 453

二、“黄”色域的色名系统 454

三、“青”色域的色名系统 454

一、“赤”色域的色名系统 454

四、“白”色域的色名系统 456

五、“黑”色域的色名系统 456

第四节 物理颜色、生理颜色与心理颜色 458

一、物理颜色 459

二、生理颜色 460

1.颜色接收器 460

2.补色原理 463

3.视适应与视平衡 463

三、心理颜色 464

第十五章 颜色的系统 471

第一节 “色立体学说”产生的原由 472

第二节 “色立体学说”形成的史况 474

第三节 色立体标准系统及其构造的基本原理 480

一、蒙塞尔色立体 480

1.蒙氏色相环 480

2.蒙氏明度轴 480

3.蒙氏色相环与明度轴之间的关系 480

4.蒙氏的艳色系统 480

5.蒙塞尔系统色度表色法 481

二、美国“色度曲线”(COLORCURVE)系统 482

1.“色度曲线”系统构成原理 482

2.“色度曲线”系统标准色相环颜色指数 484

3.“色度曲线”系统明度指数 484

三、电脑绘图软件主要的颜色系统 485

1.RGB 颜色模式 485

2.CMYK 颜色模式 485

3.HSB 颜色模式 485

4.HLS 颜色模式 486

一、色域的概念 487

1.色相色域 487

第四节 色立体应用的基本概念 487

2.明度色域 489

3.艳度色域 489

二、色彩家族概念 491

三、色距概念 491

四、和谐色次序链的学说 492

二、用于色彩的信息传达 493

三、用于测试度量颜色 493

第五节 色立体的应用 493

一、用于色彩教育 493

四、用于开发色彩设计的工具 494

五、用于色料工业生产与管理 494

第十六章 色彩对比 499

第一节 对比论 500

二、色彩对比的类型 501

一、色彩对比的概念 501

第二节 色相对比 502

一、同种色对比 502

二、同类色对比 502

三、类似色对比 503

四、类比色对比 503

五、对比色对比 503

第三节 明度对比 504

一、明度对比的概念 504

二、明度色域的划分 504

三、明度对比的调式 505

第四节 艳度对比 506

一、艳度对比的概念 506

二、艳度对比基调划分 506

三、艳度对比的调式组成 507

第五节 冷暖对比 508

第六节 补色对比 510

第七节 同时对比 512

第八节 面积对比 513

第九节 虚实对比 515

第十七章 色彩的调和理论 521

第一节 调和的概念 522

第二节 色彩调和论的基础 524

一、物理基础 525

1.照明光因素 525

2.物色呈现因素 525

3.物表质感因素 525

4.形状和大小因素 525

二、生理基础 526

三、心理基础 527

四、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 529

1.时代性 529

2.地域性 529

3.民族性 529

5.综合因素 530

4.文化性 530

3.期望的原则 531

5.场合适应的原则 531

4.时代的原则 531

二、调和感是产生美感的基础 531

2.强度的原则 531

1.同一性的原则 531

一、调和色的原则 531

第三节 色彩调和论的原则 531

1.一般意义的色彩美感 532

2.特殊意义的色彩美感 532

第十八章 色彩构成理 541

第一节 色彩构成理论的基本概念 542

一、“组调”、“变调”、“色调”、“调式”和“调性” 542

1.组调、变调 542

2.色调 542

3.调式、调性 543

3.点缀色 544

2.辅调色 544

二、色调构成的三个基本概念:主、辅、点 544

1.主调色 544

第二节 构成“调式”对比性的重要因素 545

一、“色距” 545

1.色距 545

2.对比度 545

二、“秩序链”的概念 548

第三节 构成色调性质的重要关系:彩度 550

第四节 色调构成的基本思路 552

一、以“秩序链”的点色为基础的色调构成 552

二、以色光反射为基础的色调构成 554

三、以“现成品”的色彩构成的思路 555

第五节 色调构成教学设题的基本要点 556

一、同谱异调、异谱同构的方式色彩构成 556

二、色调与形态构成关系 557

四、构成训练的基本要求 561

三、色彩的“固与流”的关系 561

第十九章 自然色彩现象的研究 569

第一节 自然界三维空间色彩形成的原理 570

一、物色的形成:“光是色之母” 570

二、射与色 571

三、反射与吸收 572

四、固有色、反射与环境色彩 573

五、空间介质的反射与环境影响色 574

第二节 色彩写生 576

一、印象派式的观察方法 576

二、平面化的观察方法 578

三、推移取景框方式的观察方法 580

四、空间混合法的写生 580

五、自由体写生法 580

第三节 训练的基本原理 582

一、“走人大师” 582

二、“走出大师” 582

三、“寻找自我” 583

第四节 色谱化 584

一、色谱 584

二、色谱化 584

三、色谱的编排 584

第五节 “彩”的成因 586

一、“彩”的成因 586

1.物质色素 586

2.空间介质密度与反射 586

3.视觉与物色的距离 587

二、“彩”的特征与认识 588

1.二维“彩”的特征 588

2.三维“彩”的特征 589

三、二维自然色谱形成规律的认识 590

1.色谱成分 590

2.色彩构成的状态 590

1.空间中色调呈现的情况 592

2.反射 592

四、三维自然色谱形成规律的认识 592

第六节 “读图法”——色谱化的基本方法 593

第七节 色谱化读图的步骤 594

一、读图选题 594

二、选材 594

三、色谱化 594

1.繁化方式 595

2.简化方式 595

3.单层次方式和多层次方式 595

4.规范体和自由体 595

四、读图法的步骤 595

五、自然条件下色彩关系的案例分析 598

第二十章 人文色彩现象的研究 605

第一节 人文色彩现象的定义 606

二、纵观方式 609

三、近观方式 609

一、宏观方式 609

第二节 人文色彩现象研究的基点 609

第三节 人文色彩的研究方法 611

一、选题 611

1.选题 612

2.资料汇编 613

3.外出考察 613

三、列阵 614

3.原始形色的组织关系 614

2.素材色彩的基本搭配系统分析 614

1.色素谱系 614

二、色谱分析 614

应用篇 621

第二十一章 形式法则 621

第一节 形式法则概说 623

第二节 秩序法则 626

一、数理形态秩序 627

二、生物形态秩序 628

二、人文形态秩序 629

第三节 多元与统一法则 630

第四节 对比与调和律 632

第五节 齐与均衡法则 633

第六节 节奏与韵律法则 634

第七节 尺度与比值法则 636

第八节 造型的形式美类型法则 638

一、大与小 640

二、多与少 640

三、松与紧 640

六、新与旧 641

七、简与繁 641

四、强与弱 641

五、动与静 641

八、雅与俗 642

九、规则与不规则 642

十、异族与本族 643

第二十二章 造型之“场” 649

一、“场”的概念 650

第一节“场”的概念 650

案例 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形象设计方案 653

二、“场”及其相关概念 653

第二节 造型之“场”形成的原理 655

一、造型之“场”的概念 655

二、造型之“场”形成的基本条件 655

三、“场”形成的基本原理 658

四、“场”的能量发生、发展的程度与基础环境的关系 660

五、“场”与“态势” 666

第三节 形态之场与造型之场 668

一、围 669

二、传播 669

案例 德国政府绿化宣传活动设计方案 669

案例 法国“拉法耶特”大型商场促销会展示宣传设计方案 677

案例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形象扩张 682

第二十三章 形象设计中的形与色 687

1.标准形象的要素 689

一、视觉传达设计体系的基本原理 689

第一节 企业形象的设计 689

2.企业形象的造型原则 690

二、视觉传达设计体系传播的特征 690

案例 日本马自达汽车企业形象设计方案 690

案例 日本健伍音像器材企业形象设计方案 692

案例 瑞典 AGA 企业形象设计方案 704

第二节 纺织品设计 706

一、织物的形色构成的特性(花色、品种) 706

1.单色织物的配色 706

2.格织布的配色 706

3.花布的配色 706

4.材料质感的配色 708

二、派路与产品设计 708

1.传统风格 708

三、服装的面料、款式与配件关系 709

5.职业装风格 709

4.民族风格 709

3.体育风格 709

2.现代风格 709

案例 瑞士纺织品设计方案 712

第三节 环境形象设计 717

一、显性的形象设计方法 720

二、隐性色的形象设计方法 720

三、设计要素 720

案例 巴黎拉·德芳斯区“四季”大型商城形象设计方案 722

案例 法国南部埃克斯市(Chateaux Double)公寓形象设计方案 724

案例 法国莲德(Linandes)地区舍益·蓬德瓦兹(Cergy-Pontoise)住宅区建筑与环境形象设计方案 726

案例 法国钢铁公司 SOLMER 工厂形象设计方案 728

案例 巴黎 ESSOREP 集团炼油厂小油库设计方案 730

案例 巴黎歌剧院内墙设计方案 732

案例 法国马赛地铁内部形象设计方案 733

案例 法国 BARCARES 港造船厂形象设计方案 734

后记 737

主要参考文献 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