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3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章钦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018180
  • 页数:1376 页
图书介绍:暂缺《工程师手册》简介

第一篇工程师概论 1

1.1“科学—技术—生产”体系 1

1.2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1

目 录 1

1.3 自然科学 3

1.1工程设计的特点和方法 24 4

1.3.1基础科学 4

1.3.2技术科学 5

1.3.3应用科学 5

1.3.4科学方法 6

1.4工程师与现代科技 6

1.4.1工程师溯源 6

1.4.2工程师与现代科技 7

1.5工程师的职能 7

1.5.1贯彻科技方针政策 7

6.4环境质量评价 11 9

1.5.2制定发展计划 10

1.5.3技术、实验、技术开发和攻关 13

1.5.4企业技术进步的组织与实施 14

1.5.5管理及技术培训 17

1.6现代工程师能力 21

1.6.1业务技术能力 21

1.6.2领导决策能力 23

1.6.3组织管理能力 25

1.6.4人际关系能力 38

1.7.1现代工程师的基本任务和劳动特点 44

1.7现代工程师的基本任务和知识结构 44

1.7.2现代工程师的类属 46

1.7.3现代工程师的知识结构 47

1.8现代工程与工程师 62

1.8.1现代工程与工程师 62

1.8.2现代工程师素养 63

1.9近代技术的今天和未来 63

1.9.1信息技术 64

1.9.2 自动化技术 73

1.9.3能源技术 74

1.9.4现代生物技术 75

1.9.5新材料技术 77

1.9.6非常规加工工艺 79

1.9.7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工程 80

1.9.8空间技术 83

1.9.9光电子技术 84

1.9.10超导技术 86

第二篇工业标准化与现代信息编码技术 88

第一章标准化概论 88

1.1标准化的发展历史 88

1.1.1古代标准化 88

1.1.2近代标准化 88

1.1.3现代标准化 89

1.2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90

1.3标准化的分级、分类与标准体系 91

1.3.1标准的分级 91

1.3.2标准体系及标准体系表 96

1.4标准化常用术语 98

1.5标准化的作用 99

第二章标准的原理和方法 101

2.1标准的原理 101

2.1.1经验积累和优化的规律 101

2.1.2有序化 103

2.1.3协同效应 103

2.1.4标准化的运行规律 104

2.2标准化的方法 105

2.2.1简化和统一化 105

2.2.2通用化和组合化 109

2.2.3系列化 114

2.2.4模数化 116

3.1.2标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原则 121

3.1.4协调原则 121

3.1.3优化原则 121

3.1.1系统原则 121

3.1系统原则 121

第三章标准的制定、修订与贯彻 121

3.1.5协商原则 122

3.2标准制定、修订程序及编写规定 122

3.2.1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程序 122

3.2.2标准编写规定 126

3.3国际标准的采用及标准的贯彻 127

3.3.1 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范围 127

3.3.2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关系 129

3.3.3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序和表示方法 130

3.3.4标准的贯彻 131

4.1基本概念 133

4.1.1算术级数 133

第四章标准数系 133

4.1.2阶梯算术级数 134

4.1.3几何级数 134

4.2.1优先数系 134

4.2优先数系及系列化 134

4.2.2参数系列化 137

4.2.4 寸组合化 139

4.2.3尺寸系列化 139

4.2.5产品系列化 140

4.3 E数系 140

4.3.1 E数系 140

4.3.2 E数系的结构 141

4.4组合尺寸用数系 143

4.4.2组合尺寸的要求 143

4.4.1基本概念 143

4.4.3组合尺寸的标准化 144

第五章价值工程 147

5.1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147

5.1.1价值的概念 147

5.1.2价值工程的定义 148

5.1.3价值工程的一般工作程序 149

5.2.1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原则 149

5.2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 149

5.2.2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方法 150

5.2.3信息和情报资料的收集 151

5.3功能系统的分析 151

5.3.1功能种类 151

5.3.2功能定义 152

5.3.3功能整理 153

5.4功能评价 156

5.4.1功能评价的概念 156

5.4.2功能评价的方法 156

第六章企业标准化 161

6.2.1企业标准化的作用 161

6.1.1什么是企业标准化 161

6.2企业标准化的作用和任务 161

6.1.2企业标准化的对象 161

6.1企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161

6.2.2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 162

6.3.2企业标准化的主要工作内容 163

6.3.3制定企业产品标准的主要工作程序 163

6.3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特点、内容及工作程序 163

6.3.1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特点 163

6.4企业标准体系 164

6.4.1基本概念 164

6.4.2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 164

6.4.3企业标准体系表 164

6.4.4国外企业标准体系 165

第七章工程技术现代标准化方法 170

7.1相似设计 170

7.1.1相似设计的基本原理 173

7.2.1某型产品的确定 175

7.2.2系列产品设计时级差的确定 175

7.2系列设计 175

7.1.2模化设计与模型试验 175

7.2.3确定系列产品的结构与尺寸 177

7.3成组技术 178

7.3.1成组技术的基本概念 178

7.3.2成组设计 180

7.3.3成组工艺 182

7.4模块化技术 184

7.4.1模块化技术的概念 184

7.4.2模块化设计 186

7.4.3工艺设计模块化 188

第八章产品质量监督保证及认证 192

8.1有关质量的基本概念 192

8.2.1计量 194

8.2计量与检验 194

8.2.2检验 196

8.3.1产品质量的监督 197

8.3产品质量的监督与认证 197

8.3.2产品质量认证 200

8.3.3 ISO9000族简介 204

8.4实验室认可 214

8.4.1实验室认可的概念 214

8.4.2实验室认可的基本条件 215

8.4.4实验室认可程序 216

8.4.3实验室认可的作用 216

第九章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及评价 217

9.1标准化效益的概念 217

9.2标准化效益的定量计算 218

9.2.1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计量方式 218

9.2.2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219

9.2.3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时期 220

9.2.5贯彻各类标准获得的年节约的计算公式 221

9.2.4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基准的选择 221

9.2.6标准制订费用与贯彻费用的确定方法 225

9.2.7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主要原则 225

9.2.8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数据资料的收集 226

第十章信息分类编码技术及情报工作的标准化 227

10.1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 227

10.2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28

10.2.1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 228

10.2.2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 229

10.2.3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 230

10.2.4信息编码的方法 230

10.3代码的种类及设计 232

10.3.1代码按表示的字符类型划分的种类 232

10.3.2代码按功能划分的种类 232

10.3.3代码设计的基本要求 234

10.3.4代码结构的设计 234

10.4.2条形码的编码原理 237

10.4条形码技术 237

10.4.1概述 237

10.4.3条形码的种类 239

10.4.4条形码技术应用 240

10.5情报工作的标准化 240

10.5.1基本概念 240

10.5.2情报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性 240

10.5.3情报工作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240

10.6情报工作标准化发展趋势 242

10.6.1从事情报工作标准化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 242

10.6.3情报标准化为情报工作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基础 243

10.6.2情报标准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 243

第三篇工程设计和工程实验 244

第一章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244

1.2设计决策 245

1.3方案设计 249

1.4方案评价 249

1.5方案实施 251

第二章工程设计的方法 252

2.1系统设计 252

2.1.1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252

2.1.2系统设计方法 253

2.1.3系统设计的程序 254

2.1.4系统辨识 254

2.1.5系统分析 255

2.1.6系统模型方法 256

2.1.7系统评价方法 258

2.2优化设计 264

2.2.1引言 264

2.2.2优化的工程应用 265

2.2.3优化问题的描述 266

2.2.4优化问题的分类 266

2.2.5线性规划 267

2.2.6无约束最优化的直接搜索法 268

2.2.7无约束最优化的数值解法 268

2.2.8约束最优化的数值解法 268

2.2.9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处理方法 268

2.3相似性设计 269

2.3.1相似方法的发展及应用 269

2.3.2相似理论和相似比 270

2.4.1可靠性的概念 273

2.4可靠性设计 273

2.4.2可靠性的定义 274

2.4.3可靠性的度量指标 275

2.4.4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理 276

2.4.5可靠性设计的方法 280

2.5工程评价 280

2.5.1评价目标 281

2.5.2评价方法 281

2.5.3名次计分法 282

2.5.4评分法 282

2.5.5模糊评价 285

2.6功能—成本设计 286

2.6.1问题的提出 286

2.6.2价值分析 287

2.6.3价值分析的基本程序 288

2.6.4价值分析需要的情报 289

2.6.5价值分析对象的选择 289

2.6.6功能定义 291

2.6.7功能整理 292

2.6.8功能评价 293

2.6.9制定代用方案 295

2.6.10评价 297

2.6.11档案 298

2.7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298

2.7.1艺术造型 298

2.7.2工业产品艺术造型的特征与设计原则 299

2.7.3造型设计的构成要素 299

2.7.5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与视觉特征 301

2.7.6比例与尺度 301

2.7.7均衡与稳定 302

2.7.8变化与统一 303

2.7.9造型与色彩 304

2.7.10造型设计的程序 305

2.7.11产品的装璜设计 305

2.8设计与人机工程学 306

2.8.1 引言 306

2.8.2根据人体尺度进行合理设计 307

2.8.3人体力学与设计 308

2.8.4工程心理学与设计 308

2.8.5创造适应人机要求的作业环境 308

2.8.6人—机—环境系统设计 311

2.9计算机自动设计 313

2.9.1计算机自动设计概述 313

2.9.2自动设计系统 313

2.9.3 自动设计的硬件和软件 315

2.9.4自动设计的步骤 320

3.1工程技术人员和创造性方法 321

第三章技术创造 321

3.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322

3.3技术创造的内容 324

3.4技术创造的过程及原理 326

3.4.1发散思维 326

3.4.4技术创造的心理过程 327

3.4.5技术创造的构造性原理 327

3.4.3侧向思维 327

3.4.2收敛思维 327

3.4.6技术创造的选择性原理 328

3.4.7技术创造的统摄性原理 328

3.4.8技术创造的灵感 328

3.5技术创造课题的选择 329

3.5.1技术创造课题的来源 329

3.5.2选择技术创造课题的原则 330

3.5.3选择课题的程序 330

3.5.4选择技术创造课题的方法 331

3.6技术创造的逻辑性方法 332

3.6.1类比法 332

3.6.2归纳法 333

3.6.3联想法 334

3.6.4分析法 334

3.6.7逆向构思法 335

3.6.5原理推演法 335

3.6.6特性分析法 335

3.7技术创造的经验性方法 336

3.7.1组合法 336

3.7.2移植法 336

3.7.3要素置换法 337

3.7.4设问法 337

3.7.5检验表法 338

3.7.6专利文献利用法 338

3.8技术创造的集体性方法 338

3.8.1奥斯本智力激励法 338

3.8.2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339

3.8.3卡片式智力激励法 339

3.8.4三菱式智力激励法 339

3.8.6缺点列举法 340

3.8.7综摄法 340

3.8.5希望点列举法 340

3.9技术创造的规范性方法 341

3.9.1形态分析法 341

3.9.2生物模拟法 341

3.9.3等价变换法 342

3.9.4物场分析法 343

3.9.5发明解题程序 344

3.9.6输入—输出分析法 344

3.9.7目标词法 345

第四章工程试验 346

4.1工程试验及其作用 346

4.1.1工程试验 346

4.1.2工程试验的特点 346

4.1.3试验的简化、纯化与强化作用 347

4.1.4试验的加速、延缓与模拟作用 347

4.2.1确定试验任务 348

4.2工程试验的基本程序 348

4.2.2拟定试验大纲 349

4.2.3试验设计 350

4.2.4器材准备 350

4.2.5试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351

4.2.6编写试验报告 352

4.3试验设计 353

4.3.1因素试验的基本原则 353

4.3.2单因素试验设计 355

4.3.3双因素试验设计 356

4.3.4正交实验设计 358

4.4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63

4.4.1试验误差 364

4.4.2可疑观测值的舍弃 365

4.4.3试验数据的列表表示法 365

4.4.5极差分析法 366

4.4.4试验数据的线条图表示法 366

4.4.6方差分析法 368

4.5常用的试验类型 369

4.5.1对比试验 369

4.5.2 中间试验 370

4.5.3性能试验 370

4.5.4分析试验 371

4.5.5模拟试验与相似理论 371

4.5.6物理模拟 373

4.5.7数学模拟 374

5.1概念 376

5.1.1安全和事故 376

第五章安生技术 376

5.1.2事故的代价和分类 377

5.1.3预防事故的基本概念 380

5.1.4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381

5.2防火与灭火 382

5.2.1防火目标 382

5.2.2燃烧的基本条件及发展过程 382

5.2.3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要求 384

5.2.4火灾起因 386

5.2.5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387

5.2.6排烟和排热 388

5.2.7火灾探测器 389

5.2.8灭火设备 389

2.7.4造型的基本要素 390

5.3.1 噪声定义 391

5.3噪声及其控制 391

5.3.2听觉现象 392

5.3.3噪声的测量 393

5.3.4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394

5.3.5噪声的调查 395

5.3.6噪声控制的方法 396

5.3.7吸声材料 396

5.3.8在噪声源控制噪声 398

5.3.9传播过程控制噪声 400

5.3.10在接受处控制噪声 401

5.4防爆技术 401

5.4.1爆炸特性 401

5.4.2粉尘爆炸 402

5.4.3蒸气云爆炸 403

5.4.4工艺设备的爆炸 404

5.4.5使用爆炸性物质时的防爆措施 404

5.4.6工艺设备的防爆 406

5.4.7建筑物的防爆设计 407

5.5.1电流的人体效应 408

5.5电气安全和事故 408

5.5.2保安电路设计 409

5.5.3电路的安装 411

5.5.4维修中的安全 412

5.5.5静电危害及消除方法 413

第四篇现代管理技术 415

第一章企业管理理论及组织领导 415

1.1管理概论 415

1.1.1现代管理理论 415

1.1.2现代管理基本原理 417

1.2现代工业企业与现代管理 420

1.2.1现代工业企业与系统理论 420

1.2.2管理的实质性 421

1.2.3企业管理思想学派的发展 424

1.2.4企业生产经营的理论模式 431

1.2.5企业职能分系统及组织结构 432

2.1.1决策的概念及其类型 437

2.1决策概述 437

第二章现代决策技术 437

2.2决策理论 438

2.2.1决策技术的概念 439

2.2.2科学决策过程 439

2.2.3决策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440

2.3科学决策与现代决策技术 441

2.4科学决策的原则 442

2.5确定型决策 443

2.5.1线性规划法 443

2.5.2投资回收期法 444

2.5.3追加投资回收期法 444

2.6风险型决策 445

2.7不确定型决策 447

第三章技术管理工程 448

3.1技术及技术管理概念 448

3.1.1技术及技术分类 448

3.1.2工程师与技术管理 450

3.1.3技术贸易与技术竞争 454

3.2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 459

3.2.1技术同企业战略的关系 459

3.2.2技术开发与研究 468

3.2.3产品设计管理 477

3.3.1安全技术检查 483

3.3技术检查和生产技术准备 483

3.3.2技术检查的类别、计划和审核 484

3.3.3生产技术准备的内容 486

3.3.4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 487

3.4技术文件档案 489

3.4.1技术文件、档案的内容 489

3.4.2技术档案的作用和利用 490

第四章生产及设备综合管理 493

4.1现代生产管理概述 493

4.1.1现代生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493

4.1.2现代生产管理的特征 497

4.2现代生产管理中的战略决策 498

4.2.1生产战略与产品竞争战略 498

4.2.2生产系统的战略构造 501

4.3生产工艺管理 504

4.3.1生产工艺管理内容和意义 504

4.3.2生产工艺方案及工艺规格 510

4.3.3计算机辅助管理 514

4.4.1工程师与目标管理 517

4.4目标管理及网络计划 517

4.4.2网络计划技术 522

4.4.3网络图的绘制和计算 525

4.5生产作业计划系统设计 529

4.5.1系统设计的基本职能与程序 529

4.5.2大量大批生产类型的生产作业计划 530

4.5.3成批生产类型的生产作业计划 533

4.5.4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生产作业计划 540

4.6流水生产组织 540

4.6.1流水生产基本概念 540

4.6.2单一品种流水生产线的组织设计 543

4.6.3多品种流水生产线的组织设计 548

4.7.1概述 553

4.7生产设备的综合管理 553

4.7.2设备的前期管理 557

4.7.3设备维护和修理的理论与技术 559

4.7.4设备的使用及维修管理工作 563

4.7.5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570

第五章全面质量管理 574

5.1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574

5.1.1概念和特点 574

5.1.2意义和作用 575

5.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577

5.2.1保证体系及POCA循环 577

5.2.2 目标、计划及实施领导 578

5.3.1质量经济效益的评估 580

5.3产品质量经济分析和诊断 580

5.3.2质量成本分析方法 582

5.3.3质量管理诊断的意义 584

5.3.4质量管理诊断的内容和方法 585

5.4.1质量检验与产品质量 587

5.4质量检验和统计质量控制 587

5.4.2质量检验计划 588

5.4.3质量检验的方法和手段 590

5.4.4统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593

5.4.5质量管理中的定量分析 594

第六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与分析 600

6.1项目经济评价概述 600

6.1.1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内容 600

6.1.2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 601

6.2技术价格分析 601

6.2.1技术价格的含义 601

6.2.2技术卖方与买方的作价原则 604

6.3资金的时间因素和价值 606

6.4.1 国民经济评价的基点与步骤 611

6.4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和企业财产评价 611

6.4.2费用、效益划分与基本计算表 612

6.4.3指标与方法 615

6.4.4企业财务评价 617

第七章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623

7.1概念、定义及其发展过程 623

7.2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627

7.3系统分析方法 629

7.3.1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 630

7.3.2原型方法 632

7.3.3其它几种典型的开发方法 635

7.4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35

7.5系统实施与评价 640

7.5.1系统调试与切换 640

7.5.2系统运行与维护 642

7.5.3系统综合评价 644

1.1.1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646

第五篇技术经济学理论 646

第一章技术经济学绪论 646

1.1技术与经济 646

1.1.2技术经济学 647

1.2技术经济学的范畴 648

1.2.1研究对象和内容 648

1.2.2特点 649

1.3技术经济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650

第二章工程师与技术经济分析 652

2.1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652

2.1.1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 652

2.1.2基本原则 655

2.1.3基本程序 657

2.1.4基本经济要素 659

2.2.2利息 667

2.2.1资金的时间价值 667

2.2资金的时间价值 667

2.2.3等值、现金流量 668

2.2.4一次偿付复利公式和一次偿付现值公式 668

2.2.5等额序列复利公式、资金存储公式与资金回收公式 669

2.2.6等额序列现值公式、等差序列现值公式与资金回收期计算 670

2.3项目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 671

2.3.1静态分析法 671

2.3.2动态分析法 673

2.3.3不确定分析 676

第三章项目群的选择和评价 682

3.1 概述 682

3.2优化选择的数学模型 684

3.2.1线性规划(LP)模型 684

3.2.2纯整数规划(IP)模型 684

3.2.3混合整数规划(MIP)模型 685

3.2.4模型的简化 685

4.1.1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 687

第四章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687

4.1概述 687

4.1.2项目周期和阶段划分 688

4.1.3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689

4.2项目生产建设条件 690

4.2.1资源条件 691

4.2.2厂址选择 692

4.3项目的技术研究 696

4.3.1企业规模 696

4.3.2工艺方案 697

4.3.3设备选型 698

4.3.4项目布置 699

4.3.5软技术转让 699

5.1.2产品生命周期 702

第五章新产品开发 702

5.1.1新产品的概念与分类 702

5.1概述 702

5.1.3新产品开发程序 704

5.2价值分析方法 706

5.2.1价值分析方法的概念 706

5.3.1对工艺方案的基本要求 707

5.3新产品开发中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707

5.2.2价值分析的工作程序 707

5.3.2分析方法 708

第六章技术经济预测 709

6.1预测的分类和步骤 709

6.2专家调查法 711

6.2.1 概述 711

6.2.2德尔菲法(Delphi) 711

6.3回归分析法 714

6.3.1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714

6.3.2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715

6.4时间序列法 716

6.4.1移动平均法 716

6.4.2指数平滑法 718

6.4.3季节变动指数分析法 719

6.4.4生长曲线法 720

7.1.1设备的磨损 721

第七章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 721

7.1设备更新的原理 721

7.1.2设备折旧及其计算方法 724

7.1.3设备的寿命 726

7.2设备更新形式 726

7.2.1设备磨损形式与更新形式 727

7.2.2设备大修理 727

7.2.3设备的现代化改装 729

7.2.4设备更换 729

7.3设备更新技术经济分析 730

7.3.1原型更新的决策方法 730

7.3.2 出现新设备条件下的更新决策方法 731

第六篇计算机知识 735

第一章计算机基本知识 735

1.1概述 735

1.1.1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与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定义 735

1.1.2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736

1.1.3微机的特点及指标 737

1.1.4微机的主要应用 738

1.2微处理器 739

1.2.1微处理器 739

1.2.2典型的微处理器 740

1.3存储器及其存储管理 744

1.3.1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 744

1.3.2微型计算机的存储管理 745

1.4 I/O接口与中断 747

1.4.1 I/O寻址方式 747

1.4.2 I/O控制方式 747

1.4.3 中断 748

1.5单片机 749

1.5.2单片机的存储器 750

1.5.5 Intel单片机系列 750

1.5.3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结构 750

1.5.4单片机的语言 750

1.5.1单片机的CPU 750

1.5.6 Motorola单片机系列 751

1.6.1键盘 752

1.6.2显示器 752

1.6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 752

1.6.3打印机 753

1.6.4 鼠标 753

1.6.5操纵杆 753

1.6.6绘图仪 753

1.6.7跟踪球 754

1.6.8图形输入板 754

1.6.9数字化仪 754

1.6.10光笔 754

第二章操作系统 755

2.1 DOS操作系统 755

2.1.1概述 755

2.1.2系统操作 756

2.1.3文件操作 761

2.1.4最新DOS版本—MSDOS 6.× 767

2.2 UNIX/XENIX System V操作系统 773

2.2.1 UNIX操作系统的基本情况 773

2.2.2系统操作 774

2.2.3文件操作 776

2.2.4 Shell 781

2.2.5常用命令 783

2.2.6电子邮件 790

2.3汉字系统 794

2.3.1汉字系统概述 794

2.3.2 2.13H系统简介 796

2.3.3 2.13H系统构成 796

2.3.4 2.13H的使用方法 798

2.4 WINDOWS与WINDOWS 95 804

2.4.1 WINDOWS基础知识 804

2.4.2 WINDOWS 95概述 808

第三章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817

3.1.1 BASIC程序的结构和基本规则 818

3.1 BASIC语言 818

3.1.2顺序结构语句 819

3.1.3选择结构语句 821

3.1.4循环语言 822

3.1.5数组 823

3.1.6 自定义函数和子程序 824

3.1.7结构化程序设计 825

3.1.8字符串处理 825

3.1.9文件 827

3.2 FORTRAN程序设计语言 829

3.2.1类型、变量和表达式 829

3.2.2 FORTRAN语句 832

3.2.3数组 838

3.2.4字符处理 840

3.2.5 内部函数和语句函数 841

3.2.6子程序 841

3.2.7 EQUIVALENCE语句、COMMON语句和数据块子程序 843

3.2.8文件 845

3.3 C语言 847

3.3.1数值类型 847

3.3.2操作符 850

3.3.3程序控制 852

3.3.4函数 855

3.3.5宏与C预处理 857

3.3.6指针和数组 859

3.3.7结构 862

3.3.8输入与输出 864

4.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866

4.1计算机网络概述 866

第四章网络基础 866

4.1.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868

4.1.3计算机网络的拓朴结构 869

4.2局域网基本知识 871

4.2.1局域网的特点 871

4.2.2局域网基本技术 872

4.2.3局域网网络体系结构 875

4.2.4局域网的主要应用 876

4.2.5 Novell NetWare基本特征 876

4.3 Internet网及其使用 881

4.3.1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 881

4.3.2远程登录 887

4.3.3FTP服务 891

4.3.4电子邮件 897

第五章数据库 907

5.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907

5.1.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907

5.1.2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911

5.1.3数据库与文件的关系 912

5.1.4数据库的分类 913

5.2.1 dBASEⅢ概述 915

5.2 dBASEⅢ 915

5.2.2 dBASE Ⅲ基本语法及规定 918

5.2.3 dBASEⅢ程序设计 922

5.3 FoxPro简介 928

5.3.1 FoxPro系统的特点 928

5.3.2 FoxPro 2.5的运行环境 931

5.3.3 FoxPro基本规则 933

5.3.4FoxPro集成环境的使用 935

5.3.5主要窗口操作 936

第六章多媒体技术 939

6.1多媒体概论 939

6.1.1 引言 939

6.1.2多媒体的应用 941

6.1.3研究和开发多媒体技术的必然 948

6.1.4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950

6.2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953

6.2.1概述 953

6.2.2视频信号编码 955

6.2.3变换编码 958

6.2.4JPEG静态图像压缩标准 959

6.2.5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标准MPEG 961

6.2.6 H.261视听通信编码、解码标准 962

6.3超级文件与超级媒体 963

6.3.1概述 964

6.3.2超级文本的定义及其功能 964

6.3.3超级文本人机界面设计时人的因素问题 967

6.3.4超级文本的数据模型 968

第七章软件工程 974

7.1概述 974

7.1.1软件的组成与规格说明 974

7.1.2软件的特点 974

7.1.3软件的质量性能与规模 974

7.1.4软件工程 975

7.2.1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979

7.2可行性研究 979

7.2.2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980

7.3需求分析 981

7.3.1任务与工作步骤 981

7.3.2结构化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中常用的工具 982

7.3.3软件需求说明书 987

7.3.4数据要求说明书 988

7.4总体设计 988

7.4.1总体设计的过程 988

7.4.2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990

7.5详细设计 994

7.5.1详细设计的目标 994

7.5.2结构程序设计 994

7.6软件的测试 997

7.6.1模块测试 997

7.6.2组装测试 997

7.6.3确认测试 998

7.6.4测试用例的设计 998

7.6.5测试计划 999

7.7.1软件维护工作的内容 1000

7.7.2软件维护的工作步骤 1000

7.7运行与维护 1000

第七篇能源技术与现代环保技术 1002

第一章能源总论 1002

1.1概述 1002

1.1.1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及状况 1002

1.1.2中国能源面临的严峻挑战 1004

1.2煤炭工业 1007

1.2.1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和煤田开发 1007

1.3石油天然气工业 1010

1.3.1概况 1010

1.3.2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 1019

1.3.3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 1021

1.3.4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 1022

1.4核能及核能发电 1024

1.5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战略 1029

第二章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 1032

2.1能源管理 1032

2.1.1能源生产和消费 1032

2.1.2能源消耗和利用指标 1032

2.1.3能源平衡 1038

2.1.4能源组织与控制 1039

2.2节能技术 1041

2.2.1锅炉和节能 1041

2.2.2变配电设备和节能 1043

2.2.3主要用电设备及其节能 1045

2.2.4蒸汽的合理利用与节能 1049

2.2.5远红外加热和电力电子技术 1050

2.3我国的节能战略与对策 1051

3.1环境状况与质量 1055

第三章能源污染和防范 1055

3.1.1我国环境状况与质量 1055

3.1.2全球性环境问题 1057

3.1.3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 1059

3.2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060

3.2.1各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060

3.2.2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氧化碳问题 1061

3.3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062

3.4我国能源工业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探索 1063

3.4.1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1063

3.4.2中国能源环保工作的管理体系 1064

3.4.3中国能源工业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方向 1065

3.5我国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与环境对策 1066

3.5.1 中国能源2000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规划 1066

3.5.2中国能源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1067

第四章新能源技术 1069

4.1人类面临能源危机 1069

4.1.1“初级能源”告急 1069

4.1.2能源革命势在必行 1072

4.2磁流体发电 1076

4.2.1磁流体发电的基本原理 1076

4.2.2磁流体发电的特点 1076

4.2.3磁流体发电与联合机组 1077

4.3太阳能 1078

4.3.1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1078

4.3.2太阳能热力发力 1078

4.3.3太阳光发电 1078

4.4没有污染的地热能 1081

4.4.1宝贵的地下热能 1081

4.4.2地热能开发 1082

4.4.3地热能利用 1084

4.4.4地热能前景 1086

4.5其它能源 1087

4.5.1海洋能 1087

4.5.3氢能 1088

4.5.2风能 1088

4.5.4生物质能 1089

5.1环境概述 1092

5.1.1 自然环境 1092

5.1.2社会环境 1092

第五章环境和环境保护 1092

5.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1093

5.3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 1094

5.3.1 人类环境 1094

5.3.2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 1094

5.4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1096

5.4.1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096

5.4.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1097

5.5工程师的环境责任 1098

6.1.2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 1100

6.1环境监督管理的体制与机构 1100

6.1.1环境监督管理的涵义 1100

第六章环境监督管理及其质量评价 1100

6.1.3环境监督管理的体制 1101

6.1.4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发展 1101

6.2环境标准的制订及其监测管理 1102

6.2.1环境标准的种类 1102

6.2.2环境标准的作用 1103

6.2.3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1104

6.2.4我国环境标准的发展概况 1105

6.2.5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1105

6.2.6全国环境监测网的建设 1106

6.2.7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 1106

6.3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检查制度 1107

6.3.1环境影响评价 1107

6.3.2现场检查制度 1108

6.4.1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1109

6.4.2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110

第七章工业污染防治 1111

7.1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概述 1111

7.2环境标准 1111

7.2.1定义和分类 1112

7.2.2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 1112

7.3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 1124

7.3.1工业废水的来源性质及危害 1124

7.3.2工业废水污染源的控制 1129

7.3.3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技术 1133

7.4工业大气污染的防治 1134

7.4.1工业废气的来源与分类 1134

7.4.2含尘浓度表示与测定 1136

7.4.3大气污染与气象 1137

7.4.4粉尘治理技术 1138

7.4.5主要有害气体的治理技术 1139

7.5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 1142

7.5.1 固体废物的分类及来源 1142

7.5.2主要固体废物的利用途径 1143

7.5.3工业有害废渣的主要处置方法 1145

7.6噪声、食品、放射性及其它污染和防治 1146

7.6.1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146

7.6.2食品污染及防治 1148

7.6.3放射性和其它污染及防治 1150

第八章环境规划 1152

8.1环境规划一般问题 1152

8.1.1基本概念 1152

8.1.2指导思想与一般原则 1155

8.1.3环境规划的组织 1155

8.1.4环境规划文本 1156

8.1.5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1160

8.2.1 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161

8.2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161

8.2.2环境规划的政策保证和法律依据 1165

第八篇科技情报检索与科技写作 1167

第一章概论 1167

1.1情报检索概论 1167

1.1.1情报的基本概念 1167

1.1.2信息、知识、情报 1168

1.1.3情报的类型和交流过程 1169

1.2科技文献 1170

1.2.1系统结构 1171

1.2.2类型 1173

1.2.3现代科技文献的整体特征与规律 1176

1.3情报检索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179

1.3.1意义和作用 1179

1.3.2研究内容 1180

1.4.2情报检索系统 1181

1.4.1定义和类型 1181

1.4科技情报检索的基本原理 1181

1.4.3检索工具 1183

1.4.4情报检索步骤 1189

第二章中文检索工具及体系 1194

2.1检索语言 1194

2.1.1分类法 1194

2.1.2主题法 1194

2.1.3主题法与分类法的差异 1195

2.2中文检索工具及其体系 1195

2.2.1概述 1195

2.2.2 我国检索工具的类型和体系 1197

2.3我国检索工具的体例结构与著录格式 1201

2.4我国检索期刊选介 1203

第三章专利文献检索 1209

3.1专利文献及国际专利分类法 1209

3.1.1专利文献概念 1209

3.1.2国际专利分类法 1211

3.2中文专利文献检索系统 1212

3.2.1 中国专利的检索 1212

3.2.2外国专利文献的检索 1214

3.2.3中文专利文献检索途径 1216

3.3《世界专利索引》 1216

3.3.1《世界专利题录周报》(WPIG)及其使用 1217

3.3.2《世界专利文摘周报》(WPAJ)及其使用 1220

3.3.3《中心专利索引》(CPI) 1222

3.4专利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 1222

第四章特种文献检索 1224

4.1会议文献检索 1224

4.1.1学术会议的类型与特点 1224

4.1.2会议文献的出版形式 1225

4.1.3会议文献的检索工具 1226

4.2学位论文及其检索 1229

4.2.1概况 1229

4.2.2学术论文的检索工具 1230

4.3标准文献检索 1232

4.3.1 国内标准文献的检索 1233

4.3.2国际标准ISO的检索 1234

4.3.3国际电工标准IEC的检索 1237

第五章事实与数据检索 1239

5.1百科全书 1239

5.1.1综合性百科全书 1239

5.1.2专业性百科全书 1240

5.2年鉴 1242

5.2.1综合性年鉴 1242

5.2.2专业性年鉴 1242

5.3手册 1243

5.4组织机构指南和人名录 1246

5.4.1组织机构指南 1246

5.4.2人名录 1247

6.1计算机检索系统 1248

6.1.1计算机检索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 1248

第六章计算机检索知识 1248

6.1.2计算机检索的基本工作内容 1249

6.1.3数据库 1249

6.2计算机检索 1251

6.2.1数据库 1251

6.2.2检索方式和范围 1253

6.3国际联机检索 1254

6.3.1提问单 1254

6.3.2“提问单”中一些主要项目的说明 1254

第七章科技论文写作 1259

7.1概述 1259

7.1.1科技论文 1259

7.1.2科技论文的作用及特点 1260

7.2科技论文的格式要求 1261

7.2.1科技论文的结构框架 1261

7.2.2科技论文主要部分的格式说明 1262

7.3.1撰写科技论文的前期工作 1264

7.3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1264

7.3.2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 1267

第九篇知识产权与技术贸易 1271

第一章知识产权 1271

1.1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1271

1.2专利权 1273

1.2.1专利法的概念 1273

1.2.2专利权 1273

1.2.3专利权的取得 1275

1.2.4专利代理 1277

1.2.5专利实施 1278

1.2.6专利权的保护 1279

1.3商标权 1280

1.3.1商标及商标法 1280

1.3.2商标专用权 1281

1.3.3商标使用的管理 1283

1.3.4商标权的保护 1283

1.4.1版权的基本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1284

1.4版权 1284

1.4.2版权的主体 1285

1.4.3版权的客体 1286

1.4.4版权的内容 1286

1.4.5对版权的限制 1287

1.5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1288

1.5.1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1288

1.5.2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文件 1288

1.5.3主要国际公约简介 1289

第二章专有技术 1292

2.1专有技术的概念及特征 1292

2.1.1专有技术的概念 1292

2.1.2专有技术的特征 1294

2.1.3专有技术与专利的区别与联系 1295

2.2专有技术的作用 1296

2.3专有技术的法律保护 1297

2.3.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1298

2.3.2侵权法的保护 1298

2.3.1合同法的保护 1298

2.3.4刑法的保护 1299

2.3.5工业产权法的保护 1299

2.4专有技术的价值评估及转让合同 1300

2.4.1专有技术的公开原则 1300

2.4.2专有技术的价值评估 1301

2.4.3专有技术的许可使用费估算 1301

2.4.4专有技术转让合同 1304

第三章技术贸易 1307

3.1技术贸易概述 1307

3.1.1技术贸易 1307

3.1.2技术贸易与技术市场 1309

3.2技术贸易的形式 1310

3.2.1特许专营 1310

3.2.2许可证贸易 1310

3.2.5 含有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合作经营与合资经营 1311

3.2.3技术服务与协助 1311

3.2.4 含有专利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补偿贸易 1311

3.2.6 含有专利和专有技术转让的合作生产 1312

3.2.7工程承包 1312

3.3技术出口的基本程序及注意事项 1312

3.3.1技术出口程序 1312

3.3.2技术出口的注意事项 1314

3.4技术引进合同的谈判、订立、执行 1316

3.4.1合同谈判前的准备 1316

3.4.2谈判的程序 1317

3.4.3签订合同与合同生效 1318

3.4.4技术引进合同的执行 1318

3.5技术贸易权益与合同 1320

3.5.1技术贸易的三方关系 1320

3.5.2技术贸易中的权益 1321

3.5.3有偿转让合同的特点和作用 1322

3.5.4有偿转让合同的内容 1323

3.6.1各国对技术贸易的政策 1324

3.5.5有偿转让合同签订程序 1324

3.6技术贸易政策及管理 1324

3.6.2各国对技术贸易的管理 1327

第四章技术价格与支付 1332

4.1技术价格构成及影响因素 1332

4.1.1技术价格 1332

4.1.2技术价格的构成因素 1333

4.1.3影响技术价格的因素 1333

4.2技术定价的基本原则 1336

4.3技术贸易的支付方式与清算办法 1337

4.3.1支付方式 1338

4.3.2价款的清算 1339

第五章有关技术贸易中的注意事项 1341

5.1不正当竞争行为问题 1341

5.1.1不正当竞争行为 1341

5.1.2法律对策 1342

5.1.3我国应采取的做法 1343

5.2保密问题 1344

5.2.1负有保密义务的主体 1344

5.2.2保密的客体 1345

5.2.3保密的地域范围 1346

5.2.4对什么人保密 1347

5.2.5保密的方式 1348

5.2.6保密期问题 1349

5.2.7违反保密义务的责任问题 1349

5.2.8初期保密的协议 1350

5.3保证问题 1351

5.4税费问题 1352

5.4.1与技术引进有关的涉外税种 1352

5.4.2国际技术贸易中双重征税问题 1354

5.5不可抗力问题 1359

5.5.1不可抗力的法律含义 1359

5.5.2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 1360

5.5.3不可抗力条款的拟定方法 1361

5.5.4处理不可抗力问题所遵循的原则及几个特殊问题的处理 1362

第六章经济纠纷的处理 1365

6.1经济纠纷的调解 1365

6.1.1调解的含义 1365

6.1.2调解的作用 1365

6.1.3调解的原则 1366

6.1.4调解的程序 1366

6.2经济纠纷的仲裁 1367

6.2.1经济仲裁概述 1367

6.2.2国内仲裁 1368

6.2.3涉外仲裁 1371

6.3经济纠纷的诉讼 1372

6.3.1经济诉讼的概念 1372

6.3.2经济审判机关 1373

6.3.3经济纠纷诉讼参加人 1375

6.3.4经济诉讼程序 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