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学术交往 3
语言风格研究要有我们自己的样子——重温老师陈望道先生的教诲&陈光磊 3
学以为耕,教以为播,文以为获——李熙宗教授治语体学之路&丁金国 7
四分之一世纪的一杯清茶&胡范铸 13
李熙宗教授对语体风格以及公关修辞学建设的重要贡献&黎运汉 17
两点启示&李嘉耀 20
李熙宗教授的公关语言学研究&李军 23
符号与屏幕语言&李佐丰 26
一生坚守、矢志不渝——李熙宗先生学术生涯中的低调与高调&刘大为 34
学术与友谊&濮侃 38
君子之交,涓涓流水——祝贺李熙宗老师荣退&王德春 42
试谈语体的规范问题&袁晖 44
理论与描写研究的丰硕成果——浅论李熙宗先生的语体学研究&曾毅平 54
卓有成就的语言学家——李熙宗教授&郑颐寿 60
第二编 学术建树 66
学界评价 66
关于《略语手册》的评价&陈志诚等 67
关于公关语言研究的评价&胡裕树等 75
关于语体、风格研究的评价&张国瀛等 93
论著撷英 100
语体研究 101
试论语体的交叉渗透&李熙宗 101
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语体研究&李熙宗 114
建国以来语体研究述评&李熙宗 123
文体与语体分类的关系&李熙宗 140
“语体”与“语文体式”&李熙宗 152
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李熙宗 163
二十世纪语体风格研究&李熙宗 186
语体的描写研究与话语的语体分析&李熙宗 194
“功能域”及其划分与语体的分类&李熙宗 220
现代汉语公文语体论略&李熙宗 237
现代汉语科技语体述要&李熙宗 252
政论语体&李熙宗 269
文艺语体&李熙宗 286
日常交谈语体简论&李熙宗 293
简论科技新闻体&李熙宗 301
语言风格研究 313
语言风格及其类型&李熙宗 313
《修辞学发凡》与语言风格论&李熙宗 348
第三编 学术传承 358
学思浸润 358
从叙事作为修辞来看新闻与叙事之间的关系&蔡玮 359
新闻评论的篇名研究&董育宁 367
浅析新时期汉语词语感情色彩变化的因素&侯昌硕 371
转述行为的本质与转述语的重新分类&黄友 379
疑问词语弱言用法中的极性和含义&蒋勇 387
关于修辞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鞠玉梅 400
浅议汉语中的外来语&〔乌克兰〕卡丽娜 413
广告文案的戏剧化写作&孔秀祥 冯文丽 420
谈话语体的特点和分类&匡小荣 435
试析语体的习得过程&李建芳 445
从汉语拟声词的特点论汉语教学&〔韩国〕李镜儿 451
情态动词“要”在新闻叙事中的运用&李凌燕 459
语用标记语的语体特征分析&李秀明 473
从形成原因、认知功能看古代白话小说程式存在的合理性&卢惠惠 486
双重意义修辞的主要意义映射类型探析&马惠玲 500
民俗事象的实物词语化及词语的无标记性论析&潘世松 510
比喻生成中的认知原则&盛若菁 519
通泰方言表示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的标记“啊”及其相关结构&汪如东 529
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王建华 539
话剧语体界说&王景丹 552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王勤玲 565
中国古代新闻叙事特点分析&王燕 574
论新闻语言风格&叶林海 582
宗教修辞研究的路径与方法&赵静 590
个别式跨体文学语言与语义特征的认知&周芸 603
论对偶在汉语写作中的认知意义&祝克懿 612
篇名中的“因为A,所以B”,的语义分析&张玉玲 632
提携后学 636
序《汉语方言修辞学》&李熙宗 637
序《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文艺风云书系”之一&李熙宗 640
序《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语体学理论》&李熙宗 646
序《汉语口语交谈研究》&李熙宗 650
序《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李熙宗 656
序《话剧语体论》&李熙宗 664
序《比喻语义研究》&李熙宗 670
序《言意关系的修辞学阐释——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李熙宗 675
序《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李熙宗 679
序《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李熙宗 683
序《域外的视界——语言文学论稿》&李熙宗 688
序《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李熙宗 693
师生情深 698
做人之先导,为学之严师——记导师李熙宗教授&匡小荣 699
记恩师李熙宗先生二三事&马晓红 706
就语体的定义评李熙宗先生对中国语体学研究的贡献&盛若菁 709
做一个本色的读书人&汪如东 718
李熙宗先生与中国语体学&王景丹 723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杨彬 733
漂亮的语言学家&姚丽萍 737
桃李不言&叶林海 739
桃李芬芳 742
硕士生名录 743
博士生名录 745
博士后名录 748
进修教师、访问学者名录 749
附:李熙宗先生主要学术成果 750
后记 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