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导论 1
1.1 话语分析的源流 1
1.1.1 话语分析的学术渊源 1
1.1.2 话语分析的兴起 2
1.1.3 话语分析学科的形成 2
1.2 话语分析的跨学科性 5
1.3 话语和话语分析 7
1.3.1 哈里斯 7
1.3.2 威多森 9
1.3.3 拉波夫 11
1.3.4 斯塔布斯 13
1.3.5 布朗和尤尔 14
1.3.6 法索尔德 15
1.3.7 莱文森 16
1.3.8 小结 17
第2章 言语行为理论 19
2.1 哲学背景 19
2.2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21
2.2.1 施为语句 21
2.2.2 言语行为的分类 27
2.3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32
2.3.1 命题行为 33
2.3.2 调节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34
2.3.3 以言施事行为的结构 35
2.3.4 塞尔对以言施事行为的分类 39
2.3.5 间接言语行为 47
2.4 两种对立的理论 55
第3章 谈话隐涵 59
3.1 格赖斯的谈话隐涵理论 59
3.1.1 合作原则 59
3.1.2 谈话隐涵的特征 68
3.1.3 隐涵的种类 70
3.2 礼貌策略 72
3.3 礼貌原则 75
3.3.1 礼貌原则的准则 76
3.4 格赖斯谈话隐涵理论的新发展 80
3.4.1 哈尼什的量—质准则 82
3.4.2 荷恩的Q原则和R原则 83
3.4.3 斯帕伯和威尔逊的关联原则 85
3.4.4 莱文森的Q-原则、I-原则和M-原则 92
第4章 话语文化学 99
4.1 海姆斯的话语文化学 99
4.2 话语文化学的基本概念 100
4.2.1 言语社区 100
4.2.2 交际能力 104
4.2.3 言语功能 107
4.2.4 情境、事件和行为 108
4.3 话语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12
4.4 话语规则 114
4.4.1 请求 115
4.4.2 赞扬 121
4.4.3 道歉 128
4.5 社会交往的膨胀理论 139
5.1 谈话研究 143
第5章 谈话及其策略 143
5.2 谈话分析 145
5.2.1 话轮转换 148
5.2.2 相邻对 159
5.2.3 可取结构 163
5.2.4 内嵌序列和旁支序列 167
5.2.5 开始语和结束语 168
5.2.6 预示序列 172
5.2.7 修正机制 173
5.2.8 话题 177
5.3 话语规则和策略 181
5.3.1 解释性规则 181
5.3.2 谈话里的协调 185
6.1 课堂话语分析 200
第6章 话语分析的语言学途径 200
6.1.1 课堂话语结构 201
6.1.2 形式与功能 206
6.1.3 对答结构 209
6.1.4 小结 210
6.2 衔接与连贯 211
6.2.1 衔接 211
6.2.2 连贯 215
6.3 话语标记 218
6.3.1 Oh 219
6.3.2 Well 220
6.3.3 And,But,Or 220
6.3.4 So和Because 222
6.3.5 Now和Then 223
6.3.6 Y'know和Imean 224
6.4 叙事话语 225
6.4.1 叙事 225
6.4.2 叙事结构 227
6.5 论证话语 231
6.5.1 论证话语 231
6.5.2 论证结构 233
6.5.3 论证结构的类型 235
第7章 跨文化交际 239
7.1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239
7.2 话语策略 240
7.2.1 跨文化交际里的误解 240
7.2.2 语境化暗示 250
7.3 语用失误 252
7.4 英语与汉语的语用差异 259
7.4.1 称呼 262
7.4.2 问候 262
7.4.3 介绍 263
7.4.4 寒暄 263
7.4.5 告别 264
7.4.6 请求 264
7.4.7 询问 265
7.4.8 提议(供) 266
7.4.9 道歉 266
结束语 268
参考文献 269
英汉人名对照 282
英汉术语对照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