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一、研究背景 2
二、问题提出 5
三、研究意义 7
四、问题阐述 7
五、研究方法 8
六、名词释义 9
第二章 文献述评 11
第一节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文献述评 12
一、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的研究 13
二、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研究 23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述评 31
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31
二、文献总结 36
第三章 分析框架的建立 39
第一节 语文教学知识概念的界定 40
一、表征方式: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的视角 40
二、对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 42
三、语文教学知识的内涵 53
四、语文教学知识的课堂运行 55
第二节 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分析框架 57
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 58
二、职前培训 60
三、在职经验 60
第四章 研究的设计和过程 63
第一节 总体和样本 64
一、学校 64
二、教师 64
第二节 研究工具 67
一、调查问卷 67
二、课堂观察提纲 70
三、教师访谈提纲 71
第三节 数据的收集 71
一、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 72
二、访谈数据的收集 72
第四节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73
一、调查问卷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73
二、访谈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74
第五章 研究发现 75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一):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 76
一、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76
二、访谈资料和数据分析 95
三、对研究发现的总结 102
第二节 研究发现(二):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 104
一、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04
二、访谈资料和数据分析 115
三、对研究发现的总结 125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三):语文教学的表征知识 127
一、陈虹的教学实录及访谈 127
二、余党绪的教学实录及访谈 129
三、王淑英的教学实录及访谈 131
四、教师B的教学实录及访谈 133
五、访谈的总结 135
六、对研究发现的总结 136
第六章 对研究发现的讨论 139
第一节 作为学生时的经验 140
一、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40
二、总结与讨论 145
第二节 职前培训 146
一、操作性知识或技能学习 146
二、教育教学类课程与教学 147
三、访谈的数据与分析 150
四、总结与讨论 151
第三节 在职经验 153
一、新课程师资培训 153
二、公开课活动 158
三、阅读专业书刊 169
四、师徒制 182
五、教研组/备课组 186
六、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 190
第七章 语文教学知识发展的模式 197
第一节 六名个案教师教学知识生成与发展的规律探寻 198
一、六名个案教师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198
二、总结与讨论 213
第二节 语文教学知识发展的模式 215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219
第一节 总结和结论 220
一、八种主要来源对于教学知识发展的贡献 220
二、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模式 224
第二节 研究的建议 224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空间 233
一、研究的不足 233
二、后续研究空间 234
附录 236
附录1 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调查问卷 236
附录2 课堂观察提纲 245
附录3 访谈提纲 246
附录4 参加研究的教师的基本情况 248
附录5 陈虹课堂教学实录 251
附录6 余党绪课堂教学实录 257
附录7 王淑英课堂教学实录 264
附录8 教师B课堂教学实录 269
附录9 教师B与师傅某老师的师徒对话 273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87
表1-1-1 2000~2006年度关于“语文教师”的硕、博士论文研究成果状况 3
表1-1-2 1994~2006年度中国知网关于“语文教师”的研究情况 3
表2-1-1 我国大陆地区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文献情况 19
表2-1-2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研究结论 28
表4-1-1 六名个案教师的基本情况描述 64
表4-2-1 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来源的变量定义及题目分布 68
表4-2-2 六名个案教师听课节数/访谈次数/访谈提纲数量情况 71
表4-3-1 调查问卷回复率 72
表5-1-1 教师对“语文课程知识”各种来源评价的频次/均值 76
表5-1-2 “语文课程知识”八种主要来源的教龄组人数分布 78
表5-1-3 四个教龄组对“有组织的专业活动”评价的配对x2检验结果 81
表5-1-4 教师对“语文教材知识”八种主要来源评价的频次/均值 83
表5-1-5 “语文教材知识”八种主要来源的教龄组人数分布 85
表5-1-6 两种来源分组配对x2检验结果 88
表5-1-7 对五名教师“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来源的访谈材料总结 101
表5-1-8 不同来源对教师课程与教材知识发展的重要性总结 103
表5-2-1 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各种来源评价的频次/均值 105
表5-2-2 语文教学方法知识的八种主要来源的教龄组人数分布 107
表5-2-3 六名个案教师“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来源的访谈材料总结 125
表5-3-1 关于“语文教学表征知识”来源的访谈材料总结 135
表6-1-1 教学策略:学生时经历过的与现在作为教师使用的 140
表6-1-2 六名个案教师来源于学生时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 141
表6-1-3 教师对中小学、大学教师影响的评价频次/均值 143
表6-2-1 教师对“职前培训”中相关课程与教学的评价频次/百分比/均值 147
表6-3-1 教师对新课程师资培训评价的频次/百分比/均值 154
表6-3-2 教师对五种培训方式评价的频次/百分比/均值 155
表6-3-3 一线教师对各种专业培训活动内容及其方式的要求 157
表6-3-4 教师上公开课的频次与评价统计 159
表6-3-5 教师听公开课的频次与评价统计 161
表6-3-6 教师对教育教学类专业书刊评价的频次/百分比/均值 169
表6-3-7 教师阅读专业书刊的整体情况 171
表6-3-8 教师阅读教育教学类专业期刊的情况 171
表6-3-9 教师校内外拜师频次/百分比/评价/均值 182
表6-3-10 教师对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评价的频次/均值 187
表6-4-1 四种反思方式的频率/评价/均值 191
表8-1-1 八种主要来源对语文教学知识发展相对重要性的总结 223
图3-1-1 于漪《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表征方式 48
图3-1-2 语文教学知识的构成 55
图3-1-3 语文教学知识的课堂运行 56
图3-2-1 从职业成熟到教师培训形成的谱系 57
图3-2-2 从在职培训到在岗培训形成的谱系 58
图3-2-3 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分析框架 58
图5-1-1 教师对“语文课程知识”各种来源的平均评价值 78
图5-1-2 教师对“语文教材知识”各种来源的平均评价值 84
图5-1-3 两种来源的教师人数分布 89
图5-1-4 四个教龄组教师对“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八种主要来源贡献的平均评价值比较 90
图5-2-1 各种来源对获取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的贡献均值 106
图5-2-2 四个教龄组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八种主要来源平均评价值比较 110
图6-2-1 职前培训中学过的操作性知识或技能的百分比 147
图6-2-2 教师对职前培训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平均评价值 148
图6-3-1 教师对上各级公开课的平均评价值 159
图6-3-2 教师对听各级公开课的平均评价值 161
图6-3-3 教师对教育教学类专业书刊的平均评价值 170
图7-1-1 于漪语文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201
图7-1-2 陈虹语文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204
图7-1-3 余党绪语文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207
图7-1-4 王淑英语文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210
图7-1-5 教师A语文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211
图7-1-6 教师B语文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212
图7-2-1 语文教学知识发展树形图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