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1
1.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的目的 1
1.2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守则 1
1.3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安全知识 2
1.3.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2
1.3.2 化学实验室一般伤害事故的处理 3
1.3.3 化学实验室火灾事故的紧急处理 3
1.4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4
1.4.1 实验前的预习 4
1.4.2 实验记录 5
1.4.3 实验报告 5
1.4.4 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 5
1.5 化学实验室三废治理方案 10
1.5.1 化学实验室废水的处理 11
1.5.2 化学实验室废气的处理 17
1.5.3 化学实验室废渣的处理 18
第二章 化学实验的基本仪器与操作 19
2.1 玻璃仪器及其使用 19
2.1.1 常用玻璃仪器的种类 19
2.1.2 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23
实验一 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26
2.1.3 玻璃工操作 27
2.1.4 塞子打孔与活塞配置 29
实验二 简单玻璃工操作 29
2.2.1 容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30
2.2 衡量仪器及其使用 30
2.2.2 衡器及其使用方法 36
实验三 分析天平的使用 44
2.3 常用化学试剂及其取用方法 47
2.3.1 常用化学试剂的等级 47
2.3.2 常用试剂的纯化与干燥 48
2.3.3 试剂的取用方法 60
2.4 加热仪器及其使用 61
2.4.1 燃烧加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61
2.4.2 电热加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65
2.4.3 水浴、油浴与沙浴加热器 66
2.4.4 温度计与测温方法 67
2.5.1 回流装置 70
2.5 实验装置及其安装 70
2.5.2 蒸馏装置 71
2.5.3 气体吸收装置 72
2.5.4 搅拌装置 72
2.5.5 仪器装置方法 73
2.6 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74
2.6.1 固-液分离方法 75
2.6.2 固-固分离方法 76
2.6.3 液-液分离方法 80
实验四 氯化钠的提纯 93
实验五 硫酸铝的制备 95
实验六 水的净化 97
实验八 水蒸气蒸馏 105
实验七 减压蒸馏 105
实验九 重结晶 106
实验十 色谱法 107
第三章 基本理化数据及其测定 111
3.1 溶液的组成与溶液浓度的测定 111
3.1.1 溶液的概念 111
3.1.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11
3.1.3 溶液浓度的测定 112
实验十一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14
实验十二 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中铁的含量 119
3.2 物质的酸碱性与溶液pH值的测定 123
3.2.1 酸碱理论 123
3.2.2 物质的酸碱性规律 125
3.2.3 物质酸碱性的实验方法 126
3.2.4 溶液pH值的测定 128
实验十三 醋酸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测定 133
实验十四 电离平衡 136
3.3 难溶物质的生成与溶解 138
3.3.1 溶解过程 138
3.3.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39
3.3.3 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41
3.3.4 溶解度的测量 143
3.3.5 难溶物质的生成与溶解 144
实验十五 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150
实验十六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153
实验十七 难溶物质的生成与溶解 156
3.4 物质的氧化还原性与电极电势的测定 158
3.4.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59
3.4.2 原电池 160
3.4.3 标准电极电势 164
3.4.4 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能斯特方程式 168
3.4.5 电解池 169
3.4.6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70
实验十八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172
3.5 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 175
3.5.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75
3.5.2 配合平衡与配离子的稳定性 177
3.5.3 配合物的应用 178
实验十九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181
实验二十 磺基水杨酸合铜(Ⅱ)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 183
3.6 分子量与分子量的测定 188
3.6.1 分子量的概念 188
3.6.2 分子量的测定 190
实验二十一 气体密度法测定二氧化碳的分子量 194
实验二十二 凝固点下降法测定硫的分子量 198
第四章 元素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法 201
4.1 元素的化学性质 201
4.1.1 酸碱性 201
4.1.2 溶解性 201
4.1.3 氧化还原性 201
4.1.4 稳定性 201
4.2 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202
4.1.5 配合反应 202
4.1.6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周期表的关系 202
4.2.1 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203
4.2.2 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204
实验二十三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06
实验二十四 碳族元素 209
实验二十五 IB,ⅡB元素——铜、银、锌、镉、汞 213
实验二十六 ⅥB,ⅦB元素——铬和锰 218
实验二十七 Ⅷ元素——铁、钴、镍 221
实验二十八 无机化合物性质(综合性实验) 223
实验二十九 离子的分离与鉴定(设计性实验) 227
5.1.1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32
5.1 有机物制备的基础知识 232
第五章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 232
5.1.2 影响有机反应的基本因素 233
5.1.3 有机化合物的表征 236
实验三十 熔点的测定 242
实验三十一 蒸馏与沸点测定 243
实验三十二 折光率的测定 252
实验三十三 旋光率的测定 253
实验三十四 红外光谱的测定 253
5.2 基本的有机制备反应 254
5.2.1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254
实验三十五 正溴丁烷的制备 257
5.2.2 醇和醚的制备 259
实验三十六 2-甲基-2-已醇的制备 261
实验三十七 β-萘乙醚的制备 263
5.2.3 羧酸及羧酸酯的制备 264
实验三十八 肉桂酸 265
实验三十九 乙酸乙酯 267
实验四十 苯甲酸和苯甲醇 269
实验四十一 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 271
5.2.4 含氮化合物的制备 274
实验四十二 乙酰苯胺 277
实验四十三 甲基橙 279
5.2.5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281
实验四十四 二茂铁的合成 282
5.3.2 天然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84
5.3.1 天然化合物知识简介 284
5.3 天然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84
实验四十五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285
实验四十六 从毛发中提取胱氨酸 288
5.4 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91
5.4.1 高分子的合成 291
实验四十七 苯乙烯的自由基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 296
实验四十八 聚已二酸乙二酯的制备及其分子量测定 298
5.4.2 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301
实验四十九 肥皂的制备 308
实验五十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制备 309
5.5 有机合成新方法 311
5.5.1 相转移催化 311
5.5.2 酶催化 312
实验五十一 相转移催化法制备苯甲醇 313
实验五十二 苦杏仁酸的合成 314
实验五十三 乙醇的生物合成 315
5.5.3 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 317
实验五十四 外消旋苦杏仁酸的拆分 318
5.5.4 有机电化学合成 320
实验五十五 碘仿的合成 324
实验五十六 山梨醇的制备 325
第六章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 329
6.1 无机合成实验的基本原理 329
6.1.1 无机化合物制备的基本反应 329
6.1.3 无机化合物的常见制备方法 330
6.1.2 选择合成路线的基本原则 330
6.1.4 无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332
6.1.5 无机化合物的分析与表征 333
6.2 非水溶剂与低温合成实验 333
实验五十七 氨基钠的制备 333
实验五十八 非水体系硝酸六氨合格(Ⅲ)的制备及其磁化率的测定 337
6.3 高温合成实验 343
实验五十九 焦磷酸钾的制备和无氰镀铜 343
实验六十 LaNi5型稀土贮氢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性实验) 347
6.4 电解合成实验 350
实验六十一 电解法制备过二硫酸钾 350
6.5 沉淀合成实验 354
实验六十二 化学沉淀法制备ZnO压敏陶瓷 354
实验六十三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镍锌铁氧体粉料 356
6.6 水热合成实验 359
实验六十四 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铁材料 359
实验六十五 ZSM-5型沸石分子筛的水热合成 362
6.7 固相反应合成实验 366
实验六十六 室温固相反应法合成硫化镉半导体材料 366
6.8 设计性、研究性实验 368
实验六十七 有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特性 368
实验六十八 锰锌铁氧体磁性粉体的制备及其磁性能测试 373
实验六十九 羟基磷酸钙骨水泥的合成 374
实验七十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374
实验七十一 PVC热稳定剂——盐基性铅盐的合成及应用 376
实验七十二 小型镍氢电池的组装 379
附录一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参考格式 385
附录二 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压 401
附录三 实验室常用酸、碱的浓度 402
附录四 常用酸碱指示剂与试纸 403
附录五 某些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常数(25℃) 404
附录六 某些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18~25℃) 405
附录七 常用的标准电极电势 407
附录八 某些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409
附录九 某些试剂的配制 410
附录十 国际原子量表 411
附录十一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412
附录十二 有机化学文献和手册中常见的英文缩写 413
参考文献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