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传播史 1
1.起源与传播 2
2.何时传中华 13
3.传入路线辨析 18
4.玉米名称求索 23
5.在全国的传播 28
6.“六谷”的贡献 41
7.古代栽培技术 50
8.艺文及诗歌 54
附录 关于玉米引进和传播的论文和史料 57
参考文献 58
Ⅱ 发展史 59
1.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增加玉米产量(1900~1936) 60
2.适应战争形势扩大玉米种植面积(1937~1948) 64
国民党管辖区 64
日伪占领区 68
抗日根据地 71
战后恢复时期 75
3.50~70年代玉米生产的跃进与波折(1949~1978) 81
开展玉米增产竞赛运动 81
推广劳动模范的玉米丰产经验 85
“多种高产作物-玉米” 87
农业“大跃进”与玉米放“卫星” 89
建设样板田和学习“海绵田” 92
玉米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96
联产承包制促进农民科学种田 98
4.改革开放加速玉米生产的发展(1979~1999) 98
小麦玉米两作机械化试点 100
玉米专家顾问组为玉米增产献策 102
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 106
紧凑型玉米的推广及其贡献 109
玉米覆膜栽培面积的扩大 113
旱作玉米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117
两作复种吨粮田大面积出现 120
“丰收计划”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125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新形势 126
5.玉米出口贸易和产需平衡 129
建立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 129
玉米出口贸易形势的变化 133
中国玉米产需平衡概况 136
农民种玉米收入知多少 139
6.21世纪玉米生产前景 144
玉米生产格局和地区技术差异 144
玉米持续增产潜力和发展前景 147
中国必须实施“大玉米开发战略” 151
参考文献 159
Ⅲ 科研史 163
1.品种改良 164
为玉米品种改良事业奠基 164
评选农家品种和选育品种间杂交种 171
遗传学争鸣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175
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180
种质创新开创株型育种的新局面 184
组织全国玉米育种协作攻关 189
改革玉米育种工作的重要措施 193
中国玉米品种改良历程及其成就 196
农民玉米育种家显现风采 202
玉米品种增产潜力与改良方向 208
2.种质创新 213
玉米种质资源的采集和整理 213
起源于中国的糯质玉米 218
金皇后品种的引进与贡献 221
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南繁”的发展 224
玉米种质改良与素材创新 230
优良自交系的选育及其利用 236
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划分 240
中国玉米种质遗传组成与变化 245
主要玉米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 246
3.耕作栽培 249
早期玉米栽培科学实验片断 249
开展农村基点工作总结丰产经验 252
玉米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措施的研究 255
玉米高产规律的探索及其贡献 261
科技开发-玉米栽培研究的新趋势 265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特点和成就 270
玉米栽培学科建设与学术活动 274
科技前沿-玉米栽培研究展望 277
4.病虫防治 282
玉米病虫防治研究的早期报道 282
玉米病虫防治研究取得进展 284
综合防治方针的确立及其成就 286
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 288
组织病虫害防治协作攻关研究 290
玉米病虫害防治研究的新课题 291
5.种子产业 294
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294
品种区试和品种审定制度的沿革 299
玉米种子生产与供需形势变化 303
玉米种业竞争与市场种子战 306
画地为牢-县级公司的生存策略 309
新品种知识产权难以保护 313
中国玉米种业谁主沉浮 316
玉米科技文献巡礼 318
6.科技文献 318
科技文献数量增长与水平提高 324
玉米科学技术专著选萃 326
参考文献 335
Ⅳ 编年史 341
1.1900~1948 342
2.1949~1978 346
3.1979~1999 355
附录1.50~70年代生产上应用的各类玉米杂交种及其组合表 367
附录2.1978~1998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的玉米杂交种及其组合表 375
附录3.1978~1998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玉米杂交种组成的自交系来源表 404
附录4.1952~1998年全国及各省(区)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表 412
后记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