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植物育种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忠松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78647
  • 页数:5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四篇23章,第一篇品种改良的生物学基础,简要介绍与育种密切有关的植物繁殖方式、性状遗传类型及其它们对植物育种途径选择的影响。第二篇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重点介绍各种创造变异的途径在植物育种上的重要意义、创造变异的主要方法和程序。第三篇性状的鉴定与选择,重点介绍有关育种性状的各种主要鉴定方法的原理、程序、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应用条件、应用范围。第四篇育种综合篇,重点介绍植物育种中项目评判、决策有关问题以及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的综合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育种管理和决策上的应用。另有若干个附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植物育种及其特点 1

第二节 植物育种的作用 2

第三节 植物育种学及其性质 10

第四节 植物育种学的发展 11

主要参考文献 14

第一篇 育种基础 19

第二章 植物育种的繁殖基础 19

第一节 植物的繁殖方式 19

一、无性繁殖 19

二、有性繁殖 20

三、植物有性繁殖变异 27

第二节 不同繁殖方式植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34

一、自花授粉植物 34

二、异花授粉植物 35

三、常异花授粉植物 36

四、无性繁殖植物 36

第三节 植物品种的类型及育种特点 37

一、纯系品种 37

二、杂种品种 38

三、群体品种 39

四、无性系品种 40

主要参考文献 41

第三章 植物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42

第一节 质量性状遗传 43

一、遗传分离和自由组合 43

二、基因互作 44

三、连锁遗传 46

四、重组频率及其测定 47

五、遗传作图 49

第二节 数量性状遗传 55

一、数量遗传性状研究方法 56

二、数量遗传性状分析 60

第三节 细胞质遗传 65

一、细胞质遗传 65

二、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的互作 65

第四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 66

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66

二、遗传平衡定律 67

三、复等位基因频率计算 68

四、平衡群体的特征 68

五、群体遗传平衡的改变 69

第五节 性状的遗传结构 72

一、从基因到性状 72

二、性状的遗传结构 73

三、同源多倍体的遗传 73

主要参考文献 74

第四章 植物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75

第一节 核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75

一、核酸的化学结构 75

二、核酸的物理结构 76

三、核酸的理化性质 77

第二节 基因及其表达 78

一、基因的基本结构 78

二、中心法则 78

三、RNA的生物合成 79

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81

第三节 植物基因表达调控 84

一、植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84

二、植物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85

三、植物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86

四、植物基因翻译后的蛋白质修饰 87

第四节 DNA复制与损伤修复 88

一、DNA的复制 88

二、DNA损伤与修复 92

第五节 植物基因组学 93

一、基因组与基因组学 93

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94

三、功能基因组学 96

四、植物基因组学 96

第六节 植物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97

一、常用核酸分析方法 97

二、电泳技术 98

三、PCR技术 99

四、核酸分子杂交 102

五、微阵列技术 104

六、生物信息学方法 105

主要参考文献 106

第二篇 创造变异 111

第五章 植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 111

第一节 基因突变 111

第二节 基因重组 113

第三节 基因转移 118

一、细胞内基因转移 118

二、细胞间基因转移 121

主要参考文献 126

第六章 植物基因资源发掘 128

第一节 植物的驯化 128

一、驯化的意义和作用 129

二、驯化的方法 131

三、植物驯化中心 135

第二节 植物的引种 135

一、引种的意义 135

二、引种的原理 139

三、植物引种方法 140

第三节 作物的起源 141

第四节 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 144

一、种质资源的搜集与整理 146

二、种质资源的保存 148

第五节 种质资源鉴定和有利基因发掘 152

一、核心种质 152

二、基因库 153

三、基因发掘 155

四、种质创新 156

主要参考文献 157

第七章 植物有性杂交 160

第一节 杂交的遗传效应 160

一、杂交的直接效应(在杂种F1代表现的效应) 160

二、杂交的后续效应(在F2代及以后世代表现的效应) 160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和选配 162

一、杂交亲本的选择 162

二、杂交亲本的选配 163

第三节 杂交方式 163

一、单交 164

二、复交 164

第四节 人工杂交技术 167

一、开花生物学 167

二、杂交技术 168

三、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72

第五节 促进遗传重组 176

主要参考文献 178

第八章 植物体细胞杂交 180

第一节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 180

一、体细胞杂交的概念 180

二、体细胞杂交的意义 180

第二节 体细胞杂交的步骤及方法 182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选择 183

二、原生质体融合 186

三、杂种细胞的筛选 188

四、融合体的培养和发育 188

五、再生杂种植株的鉴定 190

第三节 植物胞质杂种培育 191

主要参考文献 194

第九章 植物诱发突变 195

第一节 诱发突变的意义 195

一、增加突变率,扩大变异谱 195

二、打破基因连锁,提高重组率 196

三、利用诱发突变体分离克隆植物重要性状基因 196

四、有利于简化育种程序,加速育种进程 196

第二节 常用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196

一、物理诱变剂的种类及特性 196

二、辐射诱变的机制 198

三、植物辐射敏感性的测定指标 200

四、植物对辐射的敏感性 200

五、适宜诱变剂量和剂量率的选择 202

六、辐射诱变的主要处理方法 203

第三节 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处理方法 205

一、化学诱变剂的种类、特性和作用机制 205

二、化学诱变的处理方法 207

三、影响化学诱变效应的因素 209

四、化学诱变的特点 210

第四节 DNA插入突变 210

一、DNA插入突变的种类、特性和作用机制 211

二、DNA插入突变产生方法 213

三、DNA插入突变的特点 216

第五节 诱发突变体的鉴定 216

一、诱变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216

二、基于表型的突变体鉴定方法 217

三、基于基因型的突变体鉴定方法 218

第六节 提高诱变效率的方法 223

一、影响诱变成功的因素 223

二、诱变材料的选择 224

三、诱变处理群体大小 225

主要参考文献 227

第十章 植物基因工程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一、基因工程的意义 228

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过程 228

三、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 230

第二节 目的基因的获得和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分离 231

一、植物目的基因的克隆 233

二、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分离 240

第三节 植物遗传转化 243

一、植物遗传转化系统 243

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49

三、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253

第四节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和鉴定 255

一、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筛选 255

二、生物安全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筛选 257

三、目的基因分子检测筛选 259

四、选择标记基因清除技术 261

第五节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表达与遗传 262

一、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和拷贝数 262

二、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沉默 263

三、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265

第六节 植物转基因育种策略 266

主要参考文献 269

第三篇 鉴定选择 273

第十一章 植物育种选择的一般原理 273

第一节 选择的作用和意义 273

第二节 选择的基本原理 274

第三节 选择的基本方法 279

主要参考文献 283

第十二章 植物形态发育性状的鉴定与选择 284

第一节 植物发育性状的鉴定与选择 284

一、植物发育特性的调控 284

二、植物发育特性的鉴定和选择 287

第二节 植物形态性状的鉴定和选择 290

一、植物形态性状鉴定选择概述 290

二、几个主要形态性状鉴定选择的方法 291

第三节 植物繁殖性状的鉴定与选择 301

一、植物授粉习性鉴定 301

二、植物雄性不育和花粉活力鉴定 301

三、植物2n配子的鉴定 304

四、植物无融合生殖的鉴定 304

五、植物自交不亲和性测定 305

主要参考文献 306

第十三章 植物产量性状的鉴定和选择 308

第一节 植物产量形成分析 308

一、生物学家的植物产量形成分析 308

二、农学家的植物产量构成分析 312

第二节 植物产量及产量性状鉴定选择方法 315

一、对产量本身进行选择 315

二、根据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综合性状选择(理想株型育种) 316

三、根据形态生理指标进行产量间接选择(高光效育种) 318

主要参考文献 325

第十四章 植物品质性状的鉴定与选择 327

第一节 植物产品品质及其类型 327

一、品质及其类型 327

二、各类植物产品的品质要求 328

第二节 植物品质性状的鉴定和选择方法 328

一、目测法 329

二、品尝法 330

三、化学分析 330

四、物理分析 331

第三节 主要品质性状分析方法 333

一、淀粉含量测定 333

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34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测定 335

四、脂肪含量测定 337

五、油菜籽中芥酸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法) 337

六、维生素含量测定 338

七、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339

八、高粱单宁含量测定 340

九、水稻外观品质鉴定 341

十、小麦物理品质鉴定 343

十一、玉米籽粒膨化倍数和爆花率测定 345

十二、棉花纤维品质测定 346

十三、淀粉糊化特性测定(RVA黏度仪法) 348

十四、稻米食味品质评定 349

主要参考文献 350

第十五章 植物生物胁迫抗性的鉴定与选择 351

第一节 植物的生物胁迫 351

一、植物病原生物及其类型 351

二、植物生物胁迫的影响因素 353

三、植物遭遇生物胁迫的表现 353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鉴定 354

一、植物的抗病性 354

二、植物抗病性鉴定方法 355

第三节 植物抗虫性的鉴定 360

一、植物的抗虫性 360

二、植物抗虫性的鉴定方法 362

主要参考文献 364

第十六章 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鉴定与选择 366

第一节 植物非生物胁迫的类型 366

一、高温胁迫 366

二、低温胁迫 367

三、干旱胁迫 367

四、高盐胁迫 367

第二节 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鉴定与选择 368

一、非生物胁迫敏感性(S)测定 368

二、耐热性的鉴定与选择 368

三、抗寒性的鉴定与选择 371

四、抗旱性的鉴定与选择 372

五、耐湿性的鉴定与选择 375

六、耐盐性的鉴定与选择 375

七、耐铝性的鉴定与选择 377

八、抗倒伏性的鉴定与选择 377

主要参考文献 378

第十七章 植物离体选择和双单倍体育种 380

第一节 植物离体选择 380

一、植物细胞全能性 380

二、植物离体选择 380

第二节 双单倍体育种 382

一、单倍体植株的来源 383

二、单倍体植株鉴定方法 390

三、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 390

四、双单倍体的作用和意义 392

五、双单倍体育种的前提 393

第三节 小孢子离体诱变选择 393

主要参考文献 395

第十八章 植物染色体的鉴定方法 396

第一节 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核型分析 396

一、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396

二、染色体的长度和数目 396

三、染色体核型分析 397

第二节 植物染色体的常规制片技术 399

一、取材 399

二、材料的预处理 399

三、材料的固定 401

四、材料的解离 401

五、染色体的染色 401

六、制片 402

七、镜检和永久封片 403

第三节 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 403

一、C显带技术 404

二、G显带技术 406

三、R显带技术 407

四、Q显带技术 407

五、银染技术 407

第四节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408

一、原位杂交的原理和方法 409

二、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413

主要参考文献 416

第十九章 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419

第一节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 419

一、RFLP标记 420

二、RAPD标记 420

三、SCAR标记 420

四、SSR标记 421

五、AFLP标记 421

六、CAPS标记 421

七、SRAP标记 422

八、TRAP标记 422

九、SNP标记 422

十、InDel标记 426

十一、功能标记 427

第二节 重要性状基因定位 428

一、基因定位的步骤 428

二、标记连锁图构建 430

三、质量遗传性状基因定位捷径 436

四、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作图 438

五、关联作图 443

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448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优势 448

二、影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因素 449

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452

四、MAS应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及其解决办法 455

主要参考文献 457

第四篇 育种综合 463

第二十章 植物育种目标和育种平台 463

第一节 植物育种的总体目标 463

一、植物育种的总体目标 463

二、育种目标的决定主体 465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466

一、制订育种目标的依据 466

二、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469

第三节 植物育种平台 470

主要参考文献 472

第二十一章 植物育种程序 473

第一节 纯系品种选育程序 473

一、系谱法 473

二、混合法 476

三、单粒传法 477

四、双单倍体育种 478

五、回交育种 478

第二节 群体品种选育程序 483

一、轮回选择 483

二、综合品种选育 489

第三节 杂种品种选育程序 491

一、杂种优势 491

二、杂种品种选育的一般程序 492

三、杂交授粉控制系统 494

第四节 无性系品种选育 503

一、芽变选种 503

二、实生选种(杂交+无性系选择) 504

三、无融合生殖品种选育 506

主要参考文献 508

第二十二章 植物品种试验和品种审定 510

第一节 植物品种试验 510

一、品种区域试验 510

二、品种生产试验 513

三、品种栽培试验 513

四、品种真实性、特异性及一致性检测 513

五、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 514

第二节 植物品种审定 515

一、植物品种审定的任务和意义 515

二、植物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 516

三、植物品种审定的程序 516

主要参考文献 518

第二十三章 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519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和开展 520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 520

二、世界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发展 520

第二节 受新品种权保护的植物 524

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授予品种权的条件 526

第四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授予程序 527

一、品种权的申请 527

二、品种权申请的受理 528

三、品种权的审查批准 528

四、收费项目及标准 529

第五节 品种权的权限和转让 529

第六节 转基因植物的保护 530

一、转基因植物的专利保护 530

二、转基因植物的技术措施保护 531

主要参考文献 531

第二十四章 种子生产与质量监控 533

第一节 种子生产的意义 533

一、种子的含义 533

二、种子生产的概念 533

三、种子生产的任务 534

第二节 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及其特点 534

一、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种子生产体系 534

二、自花授粉植物多系品种与混合品种种子生产体系 535

三、异花授粉植物和常异花授粉植物品种种子生产体系 535

四、杂种品种及其亲本种子生产体系 535

五、无性繁殖植物品种的繁殖 535

第三节 种子生产的相关条件 535

一、种子生产相关法规 535

二、种子生产的生态条件 536

三、种子生产其他条件的改善 537

第四节 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措施 537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与原因 537

二、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 540

第五节 原种生产的程序与方法 541

一、原种的概念及其标准 541

二、原种生产程序与方法 541

第六节 种子质量监控 546

一、种子质量的概念与标准 546

二、种子检验相关文献 548

主要参考文献 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