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3
上篇 空间·符号 11
第一章 空间 12
第一节 空间知觉 13
一、空间的知觉图式 14
1.城市意象 14
2.实存空间 14
二、空间的基本属性 15
3.领域 16
1.场所 16
2.路径 16
第二节 空间类型 17
一、游牧空间 21
1.突出的场所属性 21
2.显现的领域属性 23
3.隐含的路径属性 24
二、路径空间 25
1.突出的路径属性 25
2.显现的场所属性 26
三、广场空间 27
3.隐含的领域属性 27
1.突出的场所属性 28
2.显现的路径属性 28
3.隐含的领域属性 29
四、领域空间 29
1.突出的领域属性 30
2.显现的路径属性 35
3.隐含的场所属性 38
1.突出的路径属性 39
五、街道空间 39
2.显现的领域属性 40
3.隐含的场所属性 41
六、理想空间 42
1.突出的领域属性 42
2.显现的场所属性 43
3.隐含的路径属性 43
第二章 符号空间 45
1.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 47
一、记号与符号 47
第一节 符号 47
2.怀特的文化科学 50
二、符号的类型 51
1.神话 52
2.宗教 53
3.科学 53
4.历史 54
5.语言 55
6.艺术 56
第二节 符号空间 57
一、符号空间的构成 58
1.游牧空间—神话 59
2.路径空间—宗教 59
3.广场空间—科学 59
4.领域空间—历史 60
5.街道空间—语言 61
6.理想空间—艺术 62
二、中西符号空间 64
1.中与西 64
2.中西符号类型 65
3.中西符号空间 67
三、中西符号空间的演进逻辑 68
1.人类文化的发展阶段 68
2.中西文化的演进机制 70
3.中西符号空间的演进逻辑 76
中篇 空间·符号·城市 79
第三章 城市符号空间 80
一种城市空间理论的建构 80
1.柯布西埃的“功能主义” 81
一、牛顿空间和爱因斯坦空间 81
第一节 城市空间理论回顾 81
2.培根的“运动空间” 83
3.柯斯特里金的“等级指数” 84
二、知觉空间 86
1.亚里山大的“模式语言” 86
2.福科的“权力空间” 88
三、心理空间 90
1.罗西的城市“加法法则” 90
2.克莱尔的城市“原型”空间 91
1.舒尔茨的“场所”理论 93
四、意义空间 93
2.赵冰的“场域”理论框架 94
3.中国传统的“风水说” 95
第二节 城市符号空间 96
一、关于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 97
1.功能分类 97
2.城市空间的五要素 100
3.城市空间的三要素 101
二、城市符号空间的构成 102
4.城市空间的两要素 102
1.郊野公园—游牧空间(神话) 103
2.城市大街—路径空间(宗教) 103
3.城市广场—广场空间(科学) 104
4.城市的“院”—领域空间(历史) 105
5.城市街道—街道空间(语言) 106
6.城市公园—理想空间(艺术) 107
三、城市符号空间的形态描述 108
1.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的形态描述 111
2.城市的“院”和城市街道的形态描述 112
3.城市大街和城市广场的形态描述 113
第四章 中西城市符号空间比较研究 115
第一节 中西城市符号空间“原型”比较 119
一、中西城市符号空间“原型” 119
1.中国城市符号空间的“边界原型” 119
2.西方城市符号空间的“地标原型” 122
二、“边界原型”的构成 124
1.建筑单体弱化 124
2.建筑单体类型单一化 125
3.建筑单体等级化 126
4.建筑单体“文本化” 127
三、“地标原型”的构成 128
1.建筑单体强化 128
2.建筑单体类型多样化 129
3.建筑单体非等级化 130
4.建筑单体象征化 131
四、对比较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间题的澄清(上) 132
1.中西城市平面:方格网和同心圆放射? 132
2.中西城市轴线:中轴线和轴线? 133
3.中西城市天际线:水平和垂直? 136
第二节 中西城市符号空间“亚原型”比较 138
一、中西城市符号空同“亚原型” 139
1.中国城市符号空间的“街道亚原型” 139
2.西方城市符号空间的“广场亚原型” 140
二、“街道亚原型”分析 141
1.使用功能 141
2.文化涵义 142
3.形态构成 143
1.使用功能 144
三、“广场亚原型”分析 144
2.文化涵义 146
3.形态构成 148
四、对比较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间题的澄清(下) 149
4.中西城市空间的本质:街道和广场? 149
5.传统风貌一条街和商业步行街? 153
6.中国的城市广场和欧洲的城市的“院”? 159
7.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 163
下篇 空间·符号·城市·北京 165
第五章 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的“活化石” 166
一、再生的新城 170
第一节 当今北京城市符号空间流变 170
1.从城市街道到城市大街 171
2.从城市的“院”到城市广场 176
二、活着的古城 177
1.城市街道的复活和生成 178
2.城市的“院”的延续与更新 183
三、迈向花园城市 185
1.从郊野公园到城市公园 185
2.从城市公园到花园城市 187
第二节 未来北京城市符号空间幻像 188
一、幻像A 190
二、幻像B 191
三、幻像C 192
四、幻像D 193
附录 195
附录1:不识“场所”真面目? 196
附录2:“院”的本质与文化内涵的追问? 213
附录3:秩序·意义与城市空间理论 231
附录4:城市构图理论探讨 241
参考书目 253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