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契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批判性回顾 1
一、契约理论的批判性回顾 1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批判性回顾 6
第二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内容简介 9
第二章 交易的治理与契约安排 13
第一节 交易与契约:范畴的一般化 13
一、交易的本质是权利的交换 13
二、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的契约 15
三、契约的内涵及其原则 17
第二节 “契约人”、信息与契约安排 18
一、契约人的假定 18
二、信息与契约安排 20
三、什么是最优的契约安排 22
第三节 契约的形式要件与契约安排 27
一、契约的“出口”(Exit)与契约安排 27
二、契约的“门槛”(Barrier to Entry)与契约安排 29
三、契约的形式要件与竞争原则 32
第四节 以契约治理契约 34
一、替代性契约与契约安排 34
二、互补性契约与契约安排 36
第三章 交易的发展与契约的演进 39
第一节 交易发展与契约演进的历史轨迹 39
一、交易的产生与契约的出现 39
二、人格化交易与非正式契约 41
三、非人格化交易与正式契约 42
第二节 契约度量机制的演进 45
一、契约是节约交易费用的机制 45
二、计件度量——契约度量机制的最初形态 47
三、作为一种度量机制的企业 51
四、度量机制中的货币 56
第三节 契约履行机制的演进 57
一、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 57
二、“第三者”的介入和契约履行机制的改进 65
三、国家介入后的契约履行机制 68
第四章 不完全契约的运作与财产制度 72
第一节 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及制度作用的引出 72
一、完全契约及其条件 72
二、不完全契约及其原因 74
三、不完全契约的权利构成与制度的作用 75
第二节 剩余索取权的安排与财产制度 76
一、作为一种激励机制的剩余索取权 76
二、是独占剩余还是分享剩余 77
三、财产公有制与剩余权机制 80
第三节 剩余控制权的安排与私有财产制度 83
一、所有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安排 84
二、最优所有权结构 86
三、一些无效率的形式与资产所有权 90
第四节 剩余控制权的安排与公有财产制度 91
一、问题的提出 91
二、公有制的形式规定与本质规定 92
三、公有产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安排 93
第五节 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对应和财产制度 98
一、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应:哈特的理由 98
二、一种重新定义的外部性概念 100
三、外部性与财产制度 101
第五章 制度变迁的契约范式 106
第一节 私人契约与(次级)制度变迁 106
一、“人类的相互交换倾向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106
二、制度的本质及其供需特征 108
三、制度大多是由契约设定的 111
四、契约关系的调整与制度变迁 117
第二节 公共选择与(基础性)制度变迁 121
一、从私人之间的契约到基础性制度 121
二、基础性制度及其特征 122
三、基础性制度变迁:是选择还是契约? 125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契约范式与君主范式的比较 130
一、契约范式的蜕变 130
二、制度变迁:演进与建构 132
第六章 契约范式的重建与体制转轨 140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与契约的厄运 140
一、理性的自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40
二、不可企及的抱负——对一场著名论争的批判性回顾 144
三、最古老的僵硬形态——事与愿违的结局 148
第二节 契约化与体制转轨 149
一、制度变迁与制度进步 149
二、作为变迁方式的契约与作为变迁目标的契约化 150
三、从计划指令到契约安排 153
第三节 范式的激进转换:激进改革 154
一、激进改革与“休克疗法” 154
二、对激进改革方案的批判 156
三、激进改革:昭示我们什么 161
第四节 范式的渐进转换:渐进改革 163
一、“中国之谜” 163
二、求解“中国之谜” 164
三、中国的渐进改革任重道远 171
第七章 从身份到契约:中国体制契约化的漫长之路 173
第一节 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结构对契约化的梗阻 173
一、产权契约演进中的陷阱 173
二、强国家、弱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 177
第二节 契约化与道德基础的重建 181
一、作为契约治理要件的道德规范 181
二、信任结构与契约关系的扩展 184
三、中国传统社会契约伦理的缺乏和信任结构的特殊性 186
第三节 “从身份到契约”:中国制度变迁的特质透视 192
一、“从身份到契约”:内涵及其意义 192
二、“巴塞尔之路” 195
二、对中国制度变迁特征的评论 196
参考文献 201
后记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