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论基础 1
1.1 语言的人类属性 1
1.1.1 语言的生理特征 2
1.1.2 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 6
1.1.3 语言的思维特征 10
1.1.4 三特性的关系 12
1.2 语言学理论 13
1.2.1 认识论基础 13
1.2.2 理论目标 19
1.2.3 认知取向 22
1.3 方法论 26
1.3.1 假设和模式 26
1.3.2 验证和逼近 28
1.3.3 理论表征和系统的生理性 29
1.4 小结和预览 30
第二章 系统框架 33
2.1 系统的关系性 33
2.2 系统的层级性 34
2.3 层级的相似性 38
2.4 层级的多维性 40
2.5 系统的操作性 42
2.5.1 语音系统的路径 43
2.5.2 语法、词汇系统的路径 44
2.5.3 概念系统的连接 47
2.6 小结 48
第三章 网络构件 49
3.1 关系 49
3.2 关系符的形式定义 53
3.2.1 连接的静态定义 54
3.2.2 操作的动态定义 55
3.2.3 权值和阀值 57
3.2.4 排序机制 58
3.3 交接符 63
3.4 连元 65
3.5 连接操作和学习 66
3.6 小结 69
第四章 系统的生理性 70
4.1 大脑功能 70
4.2 神经系统 72
4.3 大脑皮层 73
4.4 皮层层级组织 77
4.5 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的连通 79
4.6 操作范例 81
4.7 神经元 82
4.7.1 突丘求和 83
4.7.2 轴突传导 83
4.7.3 突触传递 85
4.7.4 传导和调整 86
4.8 皮层的神经束 87
4.9 连元的神经基础 90
4.10 小结 91
第五章 语义系统 94
5.1 语义系统框架 94
5.1.1 义位组合式框架 95
5.1.2 义位体现式框架 100
5.2 义位组合式 103
5.2.1 事件的内部层套 104
5.2.2 述谓结构 106
5.2.3 谓元的数量 114
5.2.4 语义域 115
5.3 义位体现式 133
5.3.1 语气 134
5.3.2 否定 140
5.3.3 语义显突 142
5.3.4 变换句式 144
5.4 小结 148
第六章 语法系统 151
6.1 语法系统框架 151
6.2 词位组合式 154
6.2.1 小句结构 154
6.2.2 句组 156
6.2.3 词组结构 158
6.2.4 跨级 161
6.2.5 词项词位 162
6.2.6 语法范畴 162
6.2.7 汉语的体貌 165
6.3 义词体现关系 167
6.3.1 转换和“岛” 167
6.3.2 词性和语法功能 172
6.4 词位体现式 174
6.4.1 汉语词位体现式 174
6.4.2 英语词位体现式 177
6.5 词汇 180
6.6 小结 182
第七章 形位系统 184
7.1 形位系统的框架 184
7.2 复数形位体现式 186
7.2.1 音位条件体现 186
7.2.2 动词第三人称单数 191
7.2.3 形位条件体现 191
7.3 英语动词过去式 198
7.4 其他形位类型 202
7.5 语素和字的体现 203
7.6 文字书写系统 204
7.7 小结 205
第八章 语音系统 207
8.1 语音系统框架 207
8.1.1 音位组合式框架 208
8.1.2 音位体现式框架 210
8.1.3 组合式和体现式的交接 212
8.2 音位的设定 214
8.2.1 音位的设立 214
8.2.2 汉语音位设立 216
8.3 音位组合式 219
8.3.1 英语首辅音连缀 220
8.3.2 汉语音节构拟 223
8.4 音位变体式 225
8.5 音位成分式 227
8.5.1 英语音位成分式 229
8.5.2 汉语音位成分式 232
8.5.3 语流中的同化 235
8.6 汉语字调变体 238
8.7 小结 240
第九章 概念系统 241
9.1 概念系统框架 241
9.2 概念层级组织 244
9.3 社会文化信息 250
9.4 概念和语义 251
9.5 思维和语言体现 254
9.5.1 判断 254
9.5.2 问答 260
9.5.3 运算 261
9.6 小结 265
第十章 思考与发展 267
10.1 总结 267
10.2 思考 268
10.3 发展 270
参考文献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