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生态型学的概念 1
序言一 3
序言二 7
二、植物生态型学的任务及其研究内容 7
(一) 植物生态型学的任务 7
(二) 植物生态型学的研究内容 9
三、植物生态型学的历史发展 11
(一) 早期的植物生态型研究 11
(二) 生态型学的歧途 14
(三) 创造性达尔文主义纠正了生态型的研究方法 16
(四)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中的高额丰产丰富了和提高了生态型学 18
四、对生态型的正确认识 21
五、植物生态型的形成及分化 26
六、植物生态型的分类 32
(一) 以植物种或品种等的发育--生态条件来分类 32
(二) 以植物种或品种等的发育型来分类 36
(三) 以植物种或品种等的物候型来分类 38
七、生态型研究鉴定的几个重要部分 41
(一) 生态型的发育型 41
(二) 生态型的物候型 44
(三) 生态型的经济特性 46
(四) 生态型有机体内外部的组织结构 49
(五) 生态型的发育生存条件--主导因子 55
八、植物生态型的研究及鉴定方法 63
(一) 发育阶段因素分析法 64
(二) 由全生活史主导因子年分布法分析不同的生态型 69
九、生态型有机体的可塑性和异质性 88
(一) 可塑性和异质性在遗传、进化中的作用 88
(二) 可塑性和异质性的实质 89
(三) 可塑性和异质性的相互关系 91
(四) 由发育、生存条件的扩充来说明可塑性和异质性的增长 94
(五) 生态型的可塑性和异质性的广泛应用 97
十、生态型及其有机体的生存形态 100
(一) 有机体生存形态的形成 100
(二) 有机体生存形态在质上的差级 101
(三) 有机体生存形态的适应幅度 105
十一、生态型及其有机体的发育 108
十一、生态型及其有机体的性状 117
(一) 显性性状及其规律性反应 117
(二) 性状的走向培育 121
(三) 性状和组织结构的相关性 123
十三、生态型的研究和新种等的创造 126
十四、应用不同生态型的组合杂交取得杂种优势的工作实例 138
(一) 创造杉木新品种基地的原始材料、生态条件及其发育型和物候型 138
(二) 应用杂交组合创造杉木新品种的理论根据 139
(三) 创造杉木新品种的杂交方法 142
(四) 杂交组合在母树上的分配情况 144
(五) 授粉后的母树管理 146
(六) 杂种种子的收获 147
(七) 种子发芽和播种 148
(八) 幼苗生长的初步情况 149
十五、生态型的发展和物种的遗传进化 151
十六、生态型的构造和物种形成 156
十七、生态型的地区性基本性状 163
十八、作物速生、高产因素的量和质 169
(一) 品种生态型的限制因素和超越因素 169
(二) 速生、高产因素的综合性 170
(三) 速生、高产因素综合各因子质和量和指标 172
(四) 速生、高产因素的综合分析 175
(五) 高产和低产区不同指标--光合光量所指示各因子的量和质 178
(六) 最高光合生产率的光量(包括光质)是速生、高产适量适质因素在综合作用中的指标 183
(七) 以最高产量区的光合光量强度作为指标的实际应用 185
十九、生态型主要因素的培养、发展和社会主义农业丰收 188
(一) 生态型的主要因素和农林作物收成 188
(二) 生态型的发育条件--温度的培养 189
(三) 作为发育条件等的光因子在应用上的发展 192
(四) 生态型强烈的作用因素湿度的来源及森林、地形雨的培养 194
二十、生态型及其有机体的生活规律 213
(一) 生活规律的实现 213
(三) 亲本有机体为新个体生态因素(条件)之一 214
(二) 生活于生态型中的有机体习性从属于生态条件的变换 214
(四) 生态型有机体具有生活规律的合理性而无绝对的生物结构合理性 215
(五) 无生命而富有生命力的物质在生态型中建造出有机体并为具有定向的适应型 216
(六) 植物种间关系现象从属于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 217
(七) 植物种内关系现象亦从属于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 219
(八) 物种的变化从属于生活条件的生态动力 221
(九) 生态型及其有机体的遗传性从属于生活规律 225
(十) 生态型及其有机体在生活规律中的多种现象从属于它的增殖现象 226
参考文献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