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通史 第6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996》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飞等主编;杨希天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4924024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和货币制度的建立 13

第一节 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14

一、 新中国金融体系建立的独特道路 14

二、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15

三、 接管改造官僚资本金融机构 17

四、 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 21

五、 对民族资本金融业进行整顿和改造 22

六、 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 28

七、 整顿原有的保险业,建立新中国保险业体系 30

第二节 独立统一的货币——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32

一、 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人民币制度的艰巨性 32

二、 彻底肃清国民党政策发行的货币 33

三、 有步骤地收回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发行的货币 34

四、 严禁金银计价流通和私相买卖 36

五、 禁止外国货币在中国市场流通 37

第二章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的金融工作 40

第一节 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 41

一、 制止通货膨胀决策的制定 41

二、 金融物价的初步治理 42

三、 认真贯彻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45

四、 在调整工商业和贯彻“三边”方针中理顺货币流通 49

五、 开始建立有计划调节货币流通制度 51

第二节 运用银行信用和保险业务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53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银行信贷政策 53

二、 集中资金支持国营及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壮大 55

三、 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正确发展 57

四、 配合土地改革,积极支持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60

五、 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3

六、 发展保险业务,支持国营和合作经济发展 66

一、 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 69

第三节 建立新中国外汇管理制度,开展外汇业务 69

二、 建立外汇指定银行的管理制度 70

三、 独立自主地制定统一的人民币汇价 71

四、 实行供汇与结汇制,集中外汇收入,合理使用外汇 72

五、 执行人民币、外币、金银进出国境管理制度 73

六、 建立新的国际清算关系 73

七、 抓紧做好侨汇工作 74

第三章 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79

第一节 高度集中统一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80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 80

二、 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 82

三、 撤销各大行政区中国人民银行区行 84

四、 中国农业银行的第二次建立和撤销 85

五、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建立 86

六、 农村信用合作化的迅猛发展 87

七、 “大跃进”中农村金融机构变革的失误 89

八、 “文化大革命”对银行及信用社组织机构的冲击 91

第二节 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变化 94

一、 建立纵向型的国家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94

二、 取消商业信用,集中信用于国家银行 95

三、 建立集中管理的货币投放回笼计划制度 97

四、 建立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 98

五、 建立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制度 99

六、 “一五”时期对金融管理制度的若干调整 104

七、 “大跃进”中金融管理制度变革的失误及纠正 107

八、 “文化大革命”对金融管理制度的冲击和拨乱反正 110

第四章 计划经济时期货币和货向流通 113

第一节 “一五”时期稳定货币金融的成就 113

一、 发展国家工商业,充实稳定货币的物质基础 113

二、 发行新人民币,完善人民币制度 116

三、 1956年纠正经济工作冒进,解决货币发行过多的经验 120

四、 “一五”时期对货币和货币流通问题的研究 122

二、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28

一、 “大跃进”引发了大失调 128

第二节 对“大跃进”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的治理 128

三、 “西楼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经济调整 130

四、 “银行工作六条”的提出和贯彻 131

五、 采取必要措施,回笼过多货币 133

六、 经济调整取得成效,货币恢复稳定 13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对货币稳定的冲击和以后的整顿 137

一、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冲击和稳定货币的努力 137

二、 对“三个突破”的纠正 138

三、 《财政金融问题汇报题纲》的提出和受挫 139

四、 “文化大革命”后期货币问题上的错误理论 140

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货币流通的整顿 140

六、 计划经济时期货币流通情况回顾 141

第五章 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金融业务 145

第一节 信贷资金的集聚和利率、结算制度的变化 145

一、 信贷基金和存款管理 145

二、 城乡居民储蓄业务变化 150

三、 利率体系和利率水平的变化 156

四、 银行转账结算的统一和发展 160

第二节 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 166

一、 农业信贷管理制度的演变 166

二、 发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支持农业合作化 168

三、 发放各种农业贷款,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169

四、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业务发展 172

第三节 工商信贷业务的发展变化 174

一、 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和银行工商信贷制度、原则的变革 174

二、 银行信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促进 180

三、 银行信贷对国营工商业发展的支持 182

第四节 统一经营的国际金融业务 188

一、 中国银行成为外汇专业银行 188

二、 国际结算方式的演变 189

三、 抓紧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汇收入 191

四、 从支持建立远洋船队起步的外汇贷款 194

五、 周恩来、陈云推动国际经济、金融调研 196

六、 计划经济时期的外汇收支情况 197

第五节 保险事业从发展走向萎缩 198

一、“一五”时期保险事业的发展 198

二、“大跃进”后保险事业走向萎缩 200

第六章 以中央银行为领导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05

第一节 稳步渐进的经济、金融改革 206

一、 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经济金融改革 206

二、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指引下的经济金融改革 209

三、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213

第二节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216

一、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216

二、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的进一步转换 219

三、 外汇管理专门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 220

四、 中央银行的职能进一步法律化 222

一、 国家专业银行的分设 223

第三节 国有银行体制的演变 223

二、 政策性银行的设立 227

三、 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化 229

四、 《商业银行法》的颁布 230

第四节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231

一、 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建立 231

二、 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232

三、 城市合作银行从试点到逐步推广 235

第五节 城乡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237

一、 城市信用合作社的诞生和发展 237

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241

第六节 侨资、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发展 245

一、 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的设立 245

二、 侨资、外资银行营业机构的增多 246

三、 侨资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增加 248

四、 侨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法规的逐步健全 248

一、 信托投资机构的曲折发展 249

第七节 信托投资机构和证券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49

二、 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252

第八节 保险机构的恢复、发展和改革 253

一、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恢复和改革 253

二、 其他保险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55

三、 《保险法》的颁布 255

第九节 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 256

一、 金融租赁公司的起步 256

二、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 258

三、 典当业的几度沉浮 259

四、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和整顿 261

五、 严禁私人办“钱庄”及各种融资“聚会” 263

第十节 海外中资金融事业的发展 265

一、 海外中资银行机构发展的新阶段 265

二、 海外中资保险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266

一、 货币流通范围问题研究 268

第七章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和金融运行情况 268

第一节 货币政策和货币流通问题的探索 268

二、 货币政策目标问题研究 269

三、 关于坚持稳定货币政策的争论 271

第二节 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三次改革 272

一、 帝行信贷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制 272

二、 实行“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273

三、 实行“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275

第三节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277

一、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277

二、 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和改进 277

第四节 1979-1996年金融运行状况 280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稳定货币的成就 286

一、 对“洋跃进”引起通货膨胀的治理 286

二、 1984年的宏观经济失控及治理中的曲折 288

三、 1988年明显的通货膨胀及两年治理整顿 288

四、 1992年第四季度开始的通货膨胀及其“软着陆” 289

第八章 银行信用改革和业务发展 293

第一节 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拓展 294

一、 运用经济方法组织存款 294

二、 城乡储蓄存款急剧上升 296

三、 金融债券的发行 299

四、 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301

五、 银行资本金变化 301

一、 突破禁区,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303

第二节 工商信贷改革和业务发展变化 303

二、 支持科技进步,发放科技贷款 306

三、 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后银行信贷的变化 307

四、 工业高速增长中的工业流动资金贷款 311

五、 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中的商业信贷 314

六、 新兴的房地产金融业务 320

七、 银行信贷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措施 323

八、 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信用的引导和监管 325

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 327

第三节 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开展 327

一、 国家开发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 327

三、 中国进出口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 328

第四节 农村信用改革和业务发展变化 329

一、 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主线,端正农村信贷方向 329

二、 银行信贷支持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331

三、 以丰富“米袋子”、“菜篮子”为重点,全面支持农、副、牧、渔、林的发展 333

四、 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 334

五、 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速农村富裕进程 335

六、 配合“扶贫工程”,帮助农村脱贫致富 336

第五节 利率体系和利率管理体制改革 339

一、 1979-1984年的利率改革 339

二、 1985-1990年的利率改革 340

三、 1991-1996年的利率改革 341

四、 改革开放后利率工作中几个问题 344

一、 以票据为主体的结算制度的推行 345

第六节 支付结算制度的全面改革 345

二、 严格结算纪律,提高结算效率 350

三、 《票据法》的颁布 351

第九章 不断扩大的金融对外开放 354

第一节 国际金融合作关系的全方位进展 355

一、 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355

二、 中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席位 356

三、 中国加入“非行集团” 357

四、 中国加入亚洲开发银行 358

五、 中国加入国际清算银行 359

六、 中国加入东南亚新澳中央银行组织 360

七、 中国与欧洲投资银行建立关系 360

八、 各国有专业银行参加了有关的国际金融组织 360

九、 中国金融界扩大对外金融往来 361

第二节 迅速发展的国际金融业务 362

一、 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362

二、 外汇存款业务飞跃发展 365

三、 外汇信贷业务的巨大成就 366

第三节 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外汇管理体制 368

一、 1979-1993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368

二、 实现经济项目下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的体制改革 376

三、 实现人民币经济项目下完全可兑换 379

第四节 集中统一的外债管理 383

一、 借用外债的发展历程 383

二、 借用外债的立法和管理体制 391

三、 走向规范化的外汇担保管理 394

第五节 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变化情况 397

一、 日益扩大的国际收支 397

二、 国际储备资产管理体制变化 400

三、 外汇、黄金储备规模的变化 401

第六节 香港回归后的金融定位 405

一、 《基本法》在香港回归后的金融方面的法律规定 405

二、 处理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金融关系应遵循的七项原则 406

第十章 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408

第一节 金融同业拆借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410

一、 同业拆借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410

二、 同业拆借市场发展中的曲折 411

三、 同业拆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14

第二节 票据承兑贴现及再贴现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415

一、 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产生 415

二、 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发展 416

第三节 国债(国内债券)市场的逐步形成 418

一、 国债发行市场的恢复和发展 418

二、 国债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421

第四节 企业债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426

一、 企业债券市场的产生 426

二、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的曲折 427

第五节 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428

一、 股票市场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428

二、 证券集中交易市场的“两所”和“两网” 433

三、 国家管理证券市场的机构 435

四、 上市股票发行政策和方式 436

五、 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变化 437

第六节 投资基金市场 440

一、 投资基金市场的发端 440

二、 涉外基金市场 441

第七节 外汇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442

一、 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442

二、 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的建立 447

第八节 保险市场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449

一、 国内保险业务的恢复(1979-1983) 449

二、 保险业务的全面发展(1984-1990) 452

三、 保险业务走向多样化市场化(1990-1996) 456

大事记 463

主要参考书 492

后记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