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改革路径和改革方略的研讨 2
“文革”结束后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 龚育之 2
粉碎“四人帮”后,小平的方案是最好的 杜润生 2
我们以前对市场经济有一个简单和天真的想法 吴敬琏 3
“改革悖论”与国家改革总体设计缺乏系统性有关 白俭成 3
经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田纪云 4
我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 何新 5
怎样看待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厉以宁 5
民办社会主义潜力无穷 曹思源 5
要防止计划经济的复辟 茅于轼 7
我们基本上是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发展问题 温铁军 8
理论界关于改革战略的争论 吴敬琏 8
战略抉择比制度选择更重要 林毅夫 9
应该按照改革收益承担改革成本 杨帆 10
要彻底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徐滇庆 10
改革为何“试点就成功,推广就失败” 潘熙宁 11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向何去又有三条路 龚育之 12
头脑清楚的领导人为减少争论只提往前走 戴园晨 12
应当承认中国存在类似休克疗法的思潮 杨培新 12
促成公有私用制向私有公用制转变 钟朋荣 13
推进改革的进程也是比较优势战略的形成过程 张湛彬 14
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研讨 17
邓小平生前曾想解决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刘吉 17
1980年以来的政治改革中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思路 强世功 17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 王怀超 18
党政是否分开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王长江 18
现代政治文明不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发展的内生成果 林尚立 19
改革正不断地深入到中国共产党自身 黄卫平 20
政治文明就是制度文明 王梦奎 21
江泽民首先提出政治文明这一科学概念 王维澄 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世情”、“国情”和“党情” 严书翰 21
中国共产党要特别注意发挥党内民主 沈宝祥 22
市场经济发展再次呼唤政治体制改革 张湛彬 22
有法律不等于法治 江平 24
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还要解放思想 刘吉 24
从“三个代表”的思想反思“政治”概念 王珉 25
发展党内民主,需要改革而不是保守 钟国兴 26
政治体制改革是最受中高级领导干部关注的热点 《北京日报》 26
中共十六大可以与1921年党的诞生相类比 刘吉 27
到十六大时革命时期的老同志已经淡出 《南方周末》 28
三、关于革命党和执政党领导方式的研讨 31
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虞云耀 31
共产党的富裕是领导人民创造财富的应有所得 石仲泉 31
“无产”不再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标志 中央党校党建题组 32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是中央领导的权威论断 王长江 32
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里强调阶级调合,阶级合作 胡伟 33
革命党执政前要激化矛盾,执政后要缓和矛盾 李君如 33
决定重大问题,绝对不能以书记的总结代替表决 王贵秀 34
从党的领导体制上建立权力制约机构 曹思源 35
十六大为现实中央高层交替的制度化开创了一个范例 曾庆红 35
使用一个不正派的人,就会有一百个不正派的人冒头 李忠杰 36
党对执政规律认识有多深,执政的方式也就有多科学 李忠杰 37
党的最高领导人通过党代会进行交接,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徐伟新 37
执政党执好政是有规律可循的 王长江 37
我们党变成不了“全民党” 中央党校党建课题组 38
当前调整入党标准是适宜的 石仲泉 39
江泽民“七一”讲话是典型的执政党思维 王长江 40
中国共产党要改革自身、加强自身 徐伟新 40
执政党的合法性主要靠体制和制度 胡伟 41
推进民主进程是党保持领导合法性的现实要求 《学习时报》 42
把执政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经济绩效上是危险的 黄卫平 42
越成功的革命,革命的惯性就越明显 潘维 43
四、关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治理腐败的研讨 45
在腐败盛行的社会里公有制不可能搞好 程恩富 45
不能让贪官将“黑钱”洗白了 《人民日报》 45
央行成立反洗钱行政部门的消息广为传播 《光明日报》 46
警惕干部“带病”上岗 曾庆红 47
反对向上“跑官”,应在制度上找原因 王东京 47
行政性垄断已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胡鞍钢 48
欧美外商并不喜欢中国的“红包文化” 何清涟、程晓农 49
官当到我们这一级别,就没人能监督了 胡建学 49
有人讲反腐败将彻底失去官员参与改革的动力 卢周来 50
反腐败问题能作为第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吗? 何新 51
权力资本的存在和恶性发展严重损害中国经济 刘迎秋 51
某些“领导干部”是“公有制被削弱的得益者” 黄密 52
中国改革要急进,跨过印度式的贪污制度化过程 张五常 52
治表性的反腐败要适度 张维迎 53
受贿怎可能是帕累托改进? 韩绍凤等 53
彻底的私有化就能消灭腐败吗? 郑思 54
清除腐败根本的办法是改体制,减少公权 樊纲 55
要防止权钱勾结 茅于轼 55
利用一切法律手段打击国企内的贪污腐败 左大培 56
习惯腐败 魏海田 57
必须注意政治上、思想上的反腐败 于光远 58
对腐败者实行监督有六难 邵道生 58
惩治腐败、预防腐败不妨拜曾国藩为师 严秀 59
构成政府部门利益的方方面面 胡力士 59
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源于权钱交易 朱健国 60
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大领导层的腐败 黄町 60
对中国“地下经济”的粗略估计 杨帆 61
“以权谋私”根源何在? 吴敬琏 62
腐败和贿赂行为者的成本与其受到的惩罚和谴责有关 张曙光 63
谁是最大的获利者? 何清涟 64
防治腐败的制度设计与措施 胡鞍钢 67
防止腐败要坚决实施私人产权制度 张五常 68
五、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建设的研讨 71
搞计划经济是一些自称马克思主义权威的误导 田纪云 71
不加快改革将是邓小平所说 的“死路一条” 吴敬琏 71
我们离邓小平所期望的“定型的制度”越来越近了 钟伟 72
“让南街人富得个人连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 南街村 72
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受到“传统”或“流行”的干扰 徐伟新 73
我们批量生产“马克思主义学者” 《人民论坛》 75
现阶段也可以说是“准社会主义” 陈文通 75
“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概念凝聚着邓小平很深的思考 董德刚 76
中国不缺改革措施缺的是推动改革的市场化力量 陈淮 77
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提法最好 于光远 78
市场经济就是按照市场供求规律配置资源的经济 厉以宁 78
不能把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程恩富 79
白猫黑猫须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杨叔进 79
思想僵化的人还是用搞计划经济的方式搞市场经济 田国强 80
计划与市场经济不是平起平坐 沈立人 80
不要认为建立市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吴敬琏 80
有人放肆地抨击计划经济是批错了对象 杨坚白 81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还会轮流坐庄 唐昌黎 82
把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市场化改革不甚准确 胡钧 82
没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不出来 何伟 8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民本经济 李兴山 83
中国市场经济其本质是人民市场经济 迟福林 83
六、关于生产力标准和共同富裕的研讨 86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应得到保护 江泽民 86
只有工人阶级称得上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当代思潮》 86
要防止对财富本身无休止的伦理追问 庞义成 87
应提高贫困人口在市场竞争中的起跑点 朱玲 88
全社会也要关注能力贫困问题 刘爽 88
贫富差距扩大是市场转型的必然结果 刘建明 89
落后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将积累贫困 安虎森 89
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 《学习时报》 90
弱势群体失业率持续攀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90
注重发展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胡绳 90
不要歪曲“猫论”原意 厉以宁 91
在任何社会里发展生产力都不是最终目的 周新城 91
某些人认为共产党“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李明三 92
难道共产党应该改名为“生产力党”吗? 严思 92
经济民主首先是一种生产力 黎风 93
发展生产力这一条是最根本的 邢贲思 93
把“公有”认作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不确切 于光远 93
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何伟 94
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是姓社不姓资 王珏 94
担心“嫁靓女”是搞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杨培新 95
社会主义经济就好象一盆“八宝饭” 董辅礽 95
富者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已经配套或正在配套 李尔重 96
“两极分化”的危险也极有可能来自于公有制内部 张锐 96
以一生经历不可能相信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 蒋学模 96
七、关于思想解放和反对错误倾向的研讨 99
江泽民下令删改即将出版的人民日报 周瑞金 99
国外有一些“老左派”和“新左派”经济学家 厉以宁 99
一切有利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安排都是社会主义的 刘伟 100
某些人控诉革命不是一直在思想战线甚嚣尘上吗? 林默涵 101
邓力群说:毛主席反复讲,最大的危险是中央出修正主义 102
应该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姓“资”、姓“社”问题 杨坚白 102
请看邢贲思所言的马克思主义观 蔡仲德 103
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徐银山 104
不能模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制度的社会性质 宋涛 105
既要讲“三个有利于”,也要讲“两个如果” 周新城 105
每一代领导人都需要一次思想解放 刘吉 106
《与总书记谈心》一书部分内容有严重的错误 冯宝兴 107
为什么中国“左”的东西非常盛行? 吕日周 108
一般情况下不宜轻易提反“左”或反右 周新城 108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有人不理解 邢贲思 109
丢掉老祖宗或没有新境界都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 郑必坚 110
一些叛变者恨不得立即拆掉马克思主义殿堂 唐岩 110
现在没到防止新的“凡是”的时候 李德顺 111
在有些人心目中已不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邓力群 111
邓小平在反对“左”和右两种倾向上不是同等对待的 任仲夷 112
有人想为一千亿美元就把中国出卖给美国 梅行 113
“左”家军们为何敢于一次又一次地抛出万言书呢? 赵振宇 113
“左”必然导致一元主义和专制主义 何力平 114
长期以来人们把“左”和右比作两个坑 王瑞璞 115
八、关于阶层变动和阶层划分的研讨 117
邱晓华对阵葛延风:平均主义还是两极分化 117
正在形成中的中国新型社会阶层结构 陆学艺 118
传统的无产阶级概念不能解释“先富论” 乌杰 119
各种社会力量对待改革的不同态度 吴敬琏 119
不能把党变为由劳动力交换者组织起来的党 宋涛 122
不要无视中国存在“两个世界”的尴尬现实 鄢烈山 123
阶层划分给“工农联盟”赋予了新的内容 陈光金 124
职工地位下降将危及共产党自身的生存 李平 124
职工当家作主不能靠“恩赐” 贺天中 125
职工不应向国企提出产权要求 钟启权 125
与国际接轨不能把工人阶级地位接没了 陈广文 126
改革靠精英、强权人物,不靠工人阶级? 张嘉国 126
当前工人阶级的劳动利益和资本利益双失落 冯国庆 127
劳动者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人应该看得见、摸得着 王珏 127
私营企业主群体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张厚义等 128
不能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生资产阶级 邢贲思 128
私营企业主是建设者,不是掘墓人 刘国光 129
广大工人同志心里很不平衡 袁木 129
工人阶级不是雇佣劳动者,要做新社会的主人 刘日新 130
“下岗”能治工人贵族病,能治政府腐败病 周其仁 131
新的政治架构有益于缓和各利益集团矛盾 王跃生 132
政府不宜提倡“富裕或共同富裕” 陈炳才 134
当今中国社会的五个阶层 杨继绳 134
精英集团已分化,中产阶级难修正果 孙立平等 137
只有“上”“中”“下”三层互动社会才能良性循环 崔之元 139
中国需要重建代表弱势集团农民利益的农会 党国英 140
知识分子的整体贫困时代似乎已经结束了 宋念申 142
现在民营企业家阶层有了“议价能力” 何清琏 143
私企老板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组织,保护私有财产 肖宛 143
新一代青年的非政治化 萧功秦 145
劳工阶层诉求的具体化 萧功秦 146
九、关于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研讨 149
我现在还是主张所有制也是经济手段的 周叔莲 149
创业者未必是有能力的经营者 郭重庆 149
中国不缺大股东,缺的是市场的善意参与者 陈淮 150
公有制是手段论违反了邓小平的论断 严思 150
公有制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卫兴华 151
公有制是大局稳定的决定因素 陈武明 152
批判各种“不利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言论 丁冰 153
将国有制“糊弄”到私有制会造成整个社会不公平 刘国光 154
没有理由把今天的公有制形式看得比马克思当年还少 梁中堂 154
国有制拜物教是与改革趋势背道而驰的 周叔莲 155
建立了公有制就能为人民利益服务吗? 厉以宁 155
全民所有制范畴行将“退位’ 宫希魁 156
应鲜明提出民营经济为主导论 张寒松 156
怎样才能把握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苏星 157
马克思“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的设想 冒天启 158
“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实质是私有化 何建章 158
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能提高资本效率吗? 樊纲 159
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核心是效率问题 吕政 159
废除国家所有制 何炼成 160
我国国有制度的供给大于需求 伍柏麟 160
所有公有制经济都有私有成分 周其仁 161
私到极点就是公,公到极点就是私 魏杰 162
所有制问题上的八种“左”派观 邹东涛 163
发展私营经济的负面影响过大 于冰 164
国有制向私有制倒退的可能性比较大 杜光 164
股份合作制在我国只能是“半社会主义” 何建章 165
混合经济将发展为主导形式 于祖尧 166
民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单东 167
“公有制手段论”必然滑向私有化道路 周新城 168
绕不开的私有化之路 曹思源 168
“‘非国有化’的歪理邪说” 杨德明 170
一些“著名经济学”猛烈攻击国有企业,鼓吹私有化 喻权域 171
十、关于私营经济和私营业主时代属性的研讨 174
非国有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吴明瑜 174
非公有制经济与党关系最紧密 胡德平 174
对“资本家入党”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林炎志 175
近期关于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的一些观点 杨进强等 176
现在有一种私有化思潮 吴戈 177
“私有化”属中性概念 宫希魁 178
“私有化”措施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色彩 冒天启 178
“私有化”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 周叔莲 179
所有制无关紧要论是私有化主张的遮羞布 王琢 180
私有产权并非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张昆仑 180
私有化不足为训 袁木 182
“法人所有制”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桥梁 许毅 183
国有资产交易不是私有化 梁中堂 184
有些经济学家已陷入“私有化”陷阱 吴易风 185
用“阶层”来概括私营企业主的阶级属性不科学 秦柳方 186
在政治上给民营企业家以应有地位 岳歧峰 186
不能让私营企业主入党 王滨河 186
理智、客观、公正地看待私营经济的发展 常正威 187
搞活国有企业、抵制有化思潮 袁木 188
出卖国有资产和国企股票都是私有化 胡培兆 189
私有化不能提高国企效率 高鸿业 190
评高鸿业的股份制等于私有化观 何炼成 191
休克疗法不适合中国 孙尚清 191
不要把“私有化”的帽子甩给探索国企出路的人 李春亭 192
理论家们在使用“私有化”概念时经常打架 冒天启 192
不能把社会主义理解成国有制 魏杰 193
公有经济中也存在“剥削”现象 张昆仑 194
私有化不能救中国 吴树青 195
反私营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太离谱 肖劲 195
私人市场经济的理论模式不是理想佳境 张克难 196
政府将为私人企业主及其代理人所把持 林炎志 197
如不及时改革,公有制有蜕化为官有制的危险 杜光 198
判明私营企业主的阶级属性是尖锐课题 远舟 199
“不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的规定亟需调整 王长江等 200
没必要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入宪法 黄如桐 202
私营企业主不能当劳动模范 周新诚 203
分歧实质是中国走什么道路的分歧 冯宝兴 205
吸收私营企业主人党并无积极意义 张云声 206
应当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收入 高尚全 207
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革 孙安民 207
不要笼统地说“国有企业要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 吴邦国 210
再让政府出钱为企业做这做那,政府不会再干傻事了 李荣融 210
十一、关于国企改革和战略调整的研讨 210
国有企业垮掉根本是由于指导政策失误 何新 211
今后中国传统产业仍然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孔祥敏 211
中国企业目前的竞争力大体只能持续3到5年 张维迎 211
有竞争力的技术是“适当的技术” 樊纲 212
中国企业有战略的太少,想发横财的太多 郭重庆 212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鲍晓华 213
发展股份制的关键在于规范化 孙效良 213
股份合作制完全有可能长期发展下去 戎文佐 214
千万不能把现代企业制度这最后一顶帽子丢了 袁志刚 215
现代企业制度并非万能 黄速建 215
不能把经济基础抱在上层建筑怀里不放 王珏 216
政企分开的基础是产权明晰化 刘国光 217
科斯定理是伪科学,是人为炒起来的泡沫理论 杨德明 217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林毅夫 218
延缓和阻挠企业改革可能助长私有化 周叔莲 219
不能强制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 罗精奋 220
混合经济更有效益是因为“水清则无鱼” 厉以宁 221
政府要参加但不要主导企业改革 周其仁 221
要把国有企业改革纳入改革主渠道 袁恩桢 222
国家只办微利企业吗? 袁木 223
绝大多数国企不是公有制企业 刘福垣 224
出售国有小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宗寒 225
国企改革要成功还有十二关要闯 吴敬琏 226
国企产权不彻底变仍将是金融风险之源 张良 227
国有大型企业改制只能走股份制这条路 厉以宁 227
国企从竞争性部门退出不会削弱国有经济 董辅礽 228
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是一种顽愚观念 王建国 229
必须走出国有经济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误区 吴宣恭 230
国有经济不能一卖了之,一退了之 何建章 231
当前国有企业“退”的任务更突出一些 白津夫 232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激励制度创新 张湛彬 232
十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和资产重组的研讨 235
国有资产转化为价值形态也会减少国有资产 郭才 235
对“中策现象”的议论属于姓“社”姓“资”的老问题 刘国光 235
资本真的没有旗帜吗? 王振中 236
警惕外商从“控股”到“控市” 倪吉祥 237
“合资热”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金玉国 237
人大会上的财政报告应改为资产经营状况报告 韩志国 237
一些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 陈清泰 238
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不在公有制 崔之元 239
于志安叛逃表明不受约束的权力必定导致腐败 陈礼才 240
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卖点 韩康 241
企业卖不出去是否要价太高 樊纲 242
没有效益的企业资产还严重贬值,不能惜卖 梁中堂 243
三种作用力推动“一卖了之”成风 韩公 244
不能全盘否定国有资产证券分配方式 秦晖 245
按职务分股不公平 李建华 246
制止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 新华社 248
十三、关于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研讨 250
西部真正的开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朱镕基 250
政府直接投资西部不可取 钟朋荣 250
西部大开发不能照搬东部经验 甘宇平 251
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思想观念阻碍了西部的发展 黎师农 251
西部大开发,国资、民资、外资一齐上 王珏 252
非公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大有可为 经叔平 252
我很不赞成动不动就提开发西部50年规划 温世仁 253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思路 伍先华 253
中国加入WTO是在钻圈套吗? 何新 255
中国汽车产业走合资的道路比较合适 林毅夫 256
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负面效应 刘力 257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变化趋势 郭连成 257
应对WTO挑战要继续改革 盛洪 257
发达国家也怕经济全球化 孙克强、杨凯文 257
入世将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厉以宁 258
西方打开中国市场的三种办法 喻权域 258
吸引外资能够解决国企改革的许多问题 江小涓 259
民族工业面临着“鬼子来了汉奸多”的威胁 丁宁宁 260
利用外资不可能不付出代价 龚雯驳 260
利用外资不是让它代替民族工业 金碚等 261
保护民族工业不是保护落后 王洛林 262
外商加紧抢占我国市场 周光春 262
扩大利用外资和保护民族经济 罗元铮 263
引进始终是辅助手段,培养对手是取死之道 杨德明 264
永久保护是保护落后,是垄断 厉以宁 264
中国入世后将切实履行WTO义务 龙永图 265
中国加入WTO没有什么好处 陈炳才 266
同跨国公司合办企业利大于弊 季崇威 267
中国企业尚弱小,加入世贸应慎重 项兵 267
即使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入关也是相当危险的 狄荫清等 268
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过高 左大培 269
中国并没有认真计算加入WTO的成本和好处 张维迎 270
将来真正蕴含利润的那些好的发展空间都被他们占了 孙涤 271
对内开放、对外保护是弱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韩德强 271
揭穿自由贸易有益于中国的谎言 左大培 272
加入世贸是对政府能力的巨大考验 金碚 273
政府更需适应入世 魏加宁 274
入世的第二张门票更昂贵 于安 275
十四、关于宏观调控和经济秩序的研讨 278
增发国债无任何风险 朱镕基 278
国债拉动经济增长功不可没 朱剑红 279
过分依赖发国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妥 夏光 279
事实上宏观调控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 陈岱孙 279
现在是“资本失业”和“劳动力失业”并行 茅于轼 280
通货膨胀无人闹事,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厉以宁 280
“以通胀抑制衰退”之策绝对不可取 吴敬琏 281
通货膨胀是一条铺满鲜花、通向陷阱的危险之路 马凯 281
主张改革开放与通货膨胀并举是战略性失误 刘涤源 282
如果就业问题不解决,我们可以说是随时坐在火山口上 何新 282
中国股市与其说像个赌场,不如说是个寻租场 张维迎 283
中国出现大规模摧毁就业岗位现象 胡鞍钢 284
货币扩张引起价格上升三步曲 张卓元 284
“资金偏紧就是宏观调控”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肖灼基 285
“发展是硬道理”并不否定宏观调控和防止“过热” 樊纲 286
宏观调控绝对必要,100%正确 宋承先 286
批驳“谨防利用宏观调控走回头路”论 胡代光 287
只有发乱世财的人才会对全融混乱不发一言 马宾 288
“政治冲击”因素可能引起经济的再次“过热” 胡鞍钢 289
启动经济还是启动通货膨胀? 余根钱 290
有人鼓吹“通胀有益论”有于利益驱动 刘国光 291
中国通胀为少数人暴富提供土壤 左大培 292
通胀与有积极作用 张昆仑 292
通胀15-20%属“健康” 魏杰 293
以前有个“泡沫经济”,现在有个“赌博经济” 陈岱孙 294
“泡沫经济”论纯属颠倒黑白 厉以宁 294
不要通过清理民工解决城市就业 周其仁 295
不能用通胀方法解决原发型失业问题 白和金 296
经济软着陆,标志着中国经济学走向成熟 魏杰等 297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存在若干模糊的认识 刘树成 297
“软着陆”成功需要再认识 秦晓 299
我国正面临过剩经济的新挑战 陈淮等 300
过剩经济真的出现了吗 王彬 301
十五、关于政府改革和机构调整的研讨 304
政府既是改革对象,又是改革领导者 于祖尧 304
2002年还给公务员加薪,我举双手反对 戴园晨 304
公务员加薪不要靠哪个领导人来说加不加 吴江 305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行为倾向分析 施海洋、徐康宁 305
中央财政困难不在于两个比重过低 杨继绳 306
对于市场经济与政府的关系有三种错误认识 魏杰 306
入世并非意味着政府职能弱化 薛荣久 307
政府定位准确,老百姓才能奔得欢 王东京 307
管制最多的地方,骗子也最多 张维迎 308
不但要廉洁的政府,而且要廉价的政府 于光远 308
宏观调控与行政干预不是一码事 肖灼基 308
宏观调控中中央并没放弃运用行政手段 刘迎秋 310
产业重组要通过中央政府的直接规划,组织和动作 王小强 310
政府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张宇 312
不能“喊着市场经济的口号,干着计划经济的事情” 杨纲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作用 周新城 313
现在该是对政府机构进行关、停、并、转的时候了 冒天启 314
要改革出一条“法治”的新路,实在不容易 李慎之 314
改革要从政府身上开刀 阮崇武 315
管不住自己的政府,是无能的政府 桑思成 316
革政府的命,政府从市场上退出去 刘福垣 317
精简人员是机构改革风险最小的一步 杜刚建 318
国家机关的“闲人”大部分充斥于事业单位 顾家麒 319
近一半左右的机关干部应被精简 王东进 320
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经济结构失调问题 吴敬琏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