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北朝佛教的抉择 9
第一节 法难阴影里的问题意识 10
一、众生能否成佛 12
二、僧团能否生存 20
第二节 分裂格局下的僧团流动 27
一、重要的佛教中心 28
二、僧团流动的概况 31
第三节 智?及其天台僧团 34
一、智?的生平活动 34
二、智?的撰述及其体例 40
三、天台僧团的形成 46
第二章 圆顿止观:禅学思想的革新 48
第一节 禅法的改转 49
一、安世高、支谶的禅法初传 50
二、罗什、觉贤的禅法中兴 51
三、达摩、慧思的禅法创新 55
第二节 前期的次第止观 61
一、《次第禅门》的唯禅为最 63
二、《六妙门》的定慧二分 71
三、“次第意”的突破 76
第三节 后期的圆顿止观 80
一、四种三昧 81
二、十乘观法 85
三、一心三观 88
第四节 止观相即的原则 94
第三章 三谛圆融:实相论的弘扬 100
第一节 二谛思想的分歧 100
一、智?以前的“二谛义” 101
二、“二谛义”的两个问题 115
第二节 智?的三谛圆融 118
一、二谛的分类 118
二、三谛的分类 122
三、圆融相即 130
第三节 假名的理论意义 134
一、假名的范畴史 135
二、三论师的假名观 140
三、智?的假名观 143
第四章 一念三千:唯心论的融合 152
第一节 佛性的诠释 153
一、三因佛性 153
二、三德秘密藏 158
三、性德与修德 161
第二节成佛的必然性 162
一、地论师、摄论师的异同 163
二、非三非一的心意识 170
三、一念无明法性心 173
第三节 不可思议的境界 185
一、互具相即 186
二、一念三千 189
第五章 正统性的自觉 199
第一节 判教的缘起 200
第二节 智?的判教 203
一、南三北七的局限 205
二、四教义的综合创新 207
第三节 道统的建立 214
余论 宗派佛教的条件 222
第一节 支撑宗教生活的教理体系 223
第二节 回应寺院体制化的僧制建设 225
第三节 显扬民间俗信的仪轨忏法 231
附录一 敦煌本智?《证心论》 238
附录二 智?学术年谱简编 240
附录三 参考文献目录 257
索引 276
后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