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动物 1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1
一 外部形态 1
目录 1
二 骨骼和肌肉系统 3
三 消化系统 5
四 呼吸系统 7
五 循环系统 9
六 排泄系统和新陈代谢 12
七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4
八 生殖系统和发育 16
一 原生动物门 19
(一)草履虫 19
第二节 动物的类群 19
(二)其他原生动物 22
二 海绵动物门 23
(一)毛壶 24
(二)其他海绵动物 25
三 腔肠动物门 26
(一)水螅 26
(二)其他腔肠动物 30
四 扁形动物门 31
(一)绦虫 32
(二)涡虫 36
五 线形动物门 39
(一)蛔虫 39
(一)蚯蚓 43
(二)其他线形动物 43
六 环节动物门 43
(二)其他环节动物 48
七 软体动物门 50
(一)河蚌 50
(二)其他软体动物 53
八 节肢动物门 54
(一)昆虫纲 55
1、蝗虫 55
2、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殖发育 62
3、昆虫纲的分类 68
(二)甲壳纲 78
(三)蛛形纲 81
(四)多足纲 83
九 棘皮动物门 85
无脊椎动物小结 88
十 脊索动物门 90
Ⅰ 头索动物亚门 90
Ⅱ 脊椎动物亚门 93
(一)鱼纲 93
1、鲫鱼 93
2、鱼的多样性 99
3、淡水养鱼和海洋捕鱼 102
(二)两栖纲 107
1、青蛙 107
2、其他两栖动物 112
3、两栖动物的起源 114
(三)爬行纲 115
1、蜥蜴 116
2、其他爬行动物 117
3、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120
(四)鸟纲 121
1、家鸽 121
2、鸟的多样性 127
3、鸟类的迁徙 131
4、鸟类的起源 134
(五)哺乳纲 135
1、哺乳纲的分类 135
2、哺乳动物的起源 147
3、哺乳动物的经济价值 148
脊椎动物小结 149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151
第四章 病毒 151
第二节 病毒的生活和种类 153
第三节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54
第五章 生物的分类 156
第一节 生物分类的方法 156
第二节 生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157
第三节 种的命名法 159
第六章 生物和环境 161
第一节 非生物因素 161
第二节 生物因素 164
第三节 自然界碳的循环 168
第四节 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 171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175
一 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176
第一节 进化的证据 176
二 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178
三 比较胚胎学上的证据 180
第二节 进化的历程 182
第三节 进化的原因 185
一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85
二 近代关于生物进化学说的研究 191
第八章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94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194
一 人类与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 194
二 从猿到人的化石 195
三 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 198
二 晚期猿人 199
一 早期猿人 199
第二节 人类发展的历程 199
三 早期智人 201
四 晚期智人 202
实验 204
实验一 解剖家兔 204
实验二 观察草履虫 206
实验三 采集、培养和观察水螅 208
实验四 观察和解剖蚯蚓 210
实验五 观察蝗虫 212
【附录一】昆虫的采集和标本制作 215
【附录二】蝶蛾贴翅标本制作法 217
实验六 解剖鲫鱼 220
实验七 解剖青蛙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