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 28
1.从孙中山到江泽民 28
(1)孙中山的西部经济建设思想 28
(2)毛泽东关于西部发展战略 31
(3)邓小平的西部发展观 33
(4)江泽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4
2.区域发展论 38
(1)区域界定 38
(2)区域关系类型 40
(3)区域经济研究对象 42
(4)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3
(5)均衡论 46
(6)非均衡论 48
(7)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勾勒 53
3.区域增长论 55
(1)增长极理论内涵 56
(2)国际区域增长研究焦点 58
(3)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60
(4)区域经济一体化 62
(5)超越“飞地” 64
4.重审“级差” 65
(1)级差概念 65
(2)级差研究价值 69
(3)软环境:相对级差 72
5.区域研究前沿 73
(1)向知识密集型倾斜 74
(2)先天基本要素与后天高等要素 75
(3)生产系统垂直一体化 77
(4)创新网络 79
6.澄清认识误区,提高分工水平 82
(1)劳动分工的合理解释 82
(2)澄清认识误区 84
(3)选择高效、优势的分工模式 85
二 西部区划、资源配置和区域市场 88
1.区域经济关系及其“西部”缘由 88
(1)地理区划:从自然到社会 89
(2)现代区域变迁:从行政区划到经济地带区划 94
(3)从大西北、大西南到大西部 102
2.资源配置失衡 103
(1)国土资源东优西劣 103
(2)水土资源东丰西寡 107
(3)矿产资源东短西长 110
(4)人力资源东密西疏 112
(5)社会资源东强西弱 113
3.区域市场差异 116
(1)重心从东到西转移 117
(2)区内同质性与区际差异性 121
(3)内聚力 127
(4)依存性 131
4.西部市场化进程 133
(1)西部市场化意义 134
(2)西部市场化政策导向 137
(3)西部市场体系发育 141
(4)西部市场化进程对策 145
三 西部区域政策 149
1.区域政策理论基础 149
(1)地域分工理论 149
(2)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152
(3)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153
(1)美国大规模“西进” 156
2.发达国家区域政策及其成效 156
(2)前苏联远东大开发 160
(3)意大利缩小南北差距 163
(4)德国均衡发展战略 166
(5)日本解决经济布局“过密”与“过疏” 169
3.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171
(1)区域政策目标 171
(2)调节主体:市场与政府 173
(3)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法律手段 175
(4)设立区域经济开发管理机构 179
(5)中国适度西倾政策 180
4.西部大开发意义 187
(1)西部大开发背景 188
(2)断层危机 189
(3)转换区域区域的引擎 193
(4)新的里程碑 194
(5)用全新思路开发西部 196
(6)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 198
四 西部发展战略 202
1.区域发展战略选择 202
(1)全局发展战略 202
(2)静态发展战略 204
(3)动态发展战略 205
(4)战略模式选择 207
(5)多极战略:新的经济增长点 210
(6)经济圈发展战略 213
(7)流域发展战略 218
(8)加速发展战略 224
2.区域经济规则 227
(1)区域经济规划设计 227
(2)树立开放、整体和综合观念 231
(3)西部区域工业化模式选择 233
3.区域制度分析与创新 238
(1)投资失衡 238
(2)所有制结构的区域差异 240
(3)制度变迁的综合体与区域性时滞 242
(4)制度变迁成本和规则 244
(5)突破制度“瓶颈” 245
(6)分权体制 246
(7)空间组织形式和组织保障 250
4.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252
(1)经济增工方式转变意义 252
(2)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254
(3)粗放与集约的辩证关系 257
(4)增长率 259
5.经济增长机制 262
(1)双赢机制 262
(2)动力机制 263
(3)传递机制 266
(4)协调机制 270
(5)建立“双赢”格局 272
6.知识经济与西部跳跃式发展 276
(1)封闭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 277
(2)知识经济带来的新契机 278
(3)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280
五 东西合作 284
1.东西合作意义 284
(1)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论 285
(2)东西合作政治经济意义 287
(3)东西合作现实基础 288
(4)东西合作必然性 291
2.东西合作历程、效应及模式选择 293
(1)东西合作发展阶段 294
(2)东西合作对象和内容 297
(3)东西合作效应 303
(4)东西合作问题及成因 305
(5)东西合作多元模式 308
(6)东西合作原则 314
(7)农村投资与城镇发展双翼 316
(8)民工潮回流新气象 319
3.东西产业联动升级对接 321
(1)东西产业对接现状 322
(2)东西产业对接必然性 325
(3)东西产业对接模式选择 327
(4)促进东西企业联合 331
4.区域特色经济 334
(1)区域特色经济涵义及特点 335
(2)发挥特色意义,延伸区域优势 336
(3)认清深层矛盾怪圈 337
(4)围绕中心环节,加大调整力度 340
(5)建立强制农业支撑点 342
(6)承认差别,缩小差别 344
(7)公平竞争 346
(8)从资源优势转向经济优势 348
5.融合型经济培育 353
(1)融合型经济特征 353
(2)西部融合型经济发展缓慢原因 355
(3)负面影响 356
(4)加快培育西部融合型经济 360
六 西部民族奔小康 363
1.公平说 363
(1)经济公平 363
(2)社会公平 366
(3)空间平等 367
(4)区域公平 368
(5)地区差距拉大主因 369
(6)政治与经济平衡 372
(7)共同富裕 377
2.西部民族经济发展“瓶颈” 378
(1)人口多,素质低,人才稀 379
(2)资金短,交通差,开发难 381
(3)观念旧,行为懒,志气短 384
3.西部贫困成因 387
(1)自然原因 387
(2)历史原因 388
(3)外部原因 390
(4)内部原因 391
(5)社会原因 393
4.西部民族经济环节 396
(1)从封闭走向开放 396
(2)从计划走向市场 398
(3)自主与规范统一 399
(4)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401
5.调整结构,稳中求速 402
(1)速度与效益统一 402
(2)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 403
(3)协调城乡经济关系 405
(4)科教兴西 407
(5)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409
(6)建立西部社会稳定机制 410
6.西部民族经济改革 412
(1)西部民族特色 412
(2)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413
(3)公平与效率兼顾 417
(4)完善市场,健全调控 419
(5)西部改革试验区 421
七 全文总结与展望 423
1.总结 423
2.创新 430
3.展望 447
4.1998~2001年部分科研成果 448
主要参考文献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