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1.1 偿付能力监管的意义 1
1.2 偿付能力额度的重要性 5
第二章 偿付能力的监管 9
第一节 偿付能力概述 9
2.1.1 偿付能力的概念 9
2.1.2 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 11
2.1.3 风险的分类 18
2.1.4 偿付能力监管 19
第二节 偿付能力监管方式 21
2.2.1 英国型 21
2.2.2 北美型 23
2.2.3 原日本德国型 24
2.2.4 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 25
第三节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偿付能力监管 27
2.3.1 英国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27
2.3.2 美国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31
2.3.3 加拿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43
2.3.4 日本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47
2.3.5 欧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51
2.3.6 法国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52
2.3.7 澳大利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54
2.3.8 香港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55
2.3.9 新加坡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56
第四节 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57
2.4.1 正常层次的监管 57
2.4.2 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 61
2.4.3 违反法律的处理措施 62
第五节 各国保险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62
第三章 偿付能力的理论模型 66
第一节 比率法 67
3.1.1 研究综述 67
3.1.2 净保费计算法 69
3.1.3 净赔款计算法 71
3.1.4 净保费计算方法的变换 72
第二节 再保险和税率的敏感性分析 73
3.2.1 再保险比率 73
3.2.2 税率 77
第三节 风险理论法 78
3.3.1 研究综述 78
3.3.2 方法 79
3.3.3 考虑再保险 85
第四节 破产理论法 86
3.4.1 方法 86
第五节 综合模型法 93
3.5.1 研究综述 93
3.5.2 研究变量 94
3.5.3 研究方法 96
第六节 模型的比较 97
第四章 中国非寿险保险市场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 102
第一节 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103
4.1.1 方法 103
4.1.2 数据 104
4.1.3 与净保费收入的比率 106
4.1.4 与净赔付金额的比率 110
4.1.5 结论 112
4.1.6 再保险率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116
第二节 风险准备金 117
4.2.1 方法 117
4.2.2 数据 119
4.2.3 个别理赔量的各阶矩 119
4.2.4 各险种的风险准备金 120
4.2.5 结论 122
第三节 资本金 124
4.3.1 数据 124
4.3.2 资本金 125
4.3.3 结论 127
第一节 实际资产的认可指标 130
第五章 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相关问题 130
5.1.1 研究综述 131
5.1.2 设计认可比率的原则 135
5.1.3 认可比率的设定 140
第二节 各项准备金的提存现状和检验 147
5.2.1 自留保费 147
5.2.2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50
5.2.3 再保险 152
5.2.4 未决赔款准备金 155
第三节 建立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 159
5.3.1 监控指标 161
5.3.2 监测指标 164
第一节 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167
6.1.1 公司内部的因素 167
第六章 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67
6.1.2 公司的外部因素 170
6.1.3 数据 172
第二节 灰色关联分析 174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 179
第四节 内部影响因素的灰色分析 184
6.4.1 灰色绝对关联度 185
6.4.2 灰色相对关联度 186
6.4.3 灰色综合关联度 189
6.4.4 调整后的灰色关联分析 190
6.4.5 分析结论 191
第五节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93
6.5.1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193
6.5.2 分析结论 195
第六节 内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196
6.6.1 内部和外部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196
6.6.2 分析结论 198
附录 201
附录一 1997年美国对寿险公司监管信息系统(IRIS)的指标价格政策体系 201
附录二 1997年美国对财产责任险公司监管信息系统(IRIS)的指标体系 203
附录三 1997年美国对互助救济保险公司监管信息系统(IRIS)的指标体系 208
附录四 1994年美国保险监管FAST指标体系 210
附录五 各公司自留保费和净赔款支出 212
附录六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1995年各险种保费收入和赔款支出 215
附录七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5年分公司各险种赔款次数及赔付金额 218
附录八 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风险权数规定 222
参考书目 225
致谢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