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节 语言和语言学 1
一、语言与社会 1
二、语言与思维 2
三、语言是一种完整的符号系统 3
四、语言学的分类 4
第二节 现代汉语 5
一、普通话与方言 5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10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13
第一章 语音 15
第一节 语音概说 15
一、语音的性质 15
二、语音学的基本概念 20
三、北京语音的特点 23
四、记音工具 24
附录一 汉语拼音方案 27
附录二 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和国际音标对照表 30
第二节 声母 31
一、声母的分类 31
二、声母的发音 33
三、声母辩正 35
附录一 n与l偏旁类推字表 40
附录二 zh、ch、sh与z、c、s对照辨音字表 43
附录三 f与h偏旁类推字表 48
附录四 清浊音对应例字表 51
第三节 韵母 53
一、韵母的分类 53
二、韵母的发音 55
三、押韵与十三辙、十八韵 60
四、韵母辨正 63
附录一 en与eng、in与ing辨音字表 66
附录二 uen与ueng、ong辨音字表 70
附录三 ün与iong辨音字表 72
第四节 声调 72
一、声调的概念 72
二、调值与调类 73
三、普通话的声调 74
四、古今声调的比较 75
五、声调辨正 77
第五节 音节 79
一、音节的结构 79
二、拼音 81
三、拼写规则 83
第六节 音变 87
附录 普通话声韵配合表 87
一、轻声 88
二、变调 90
三、儿化 92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95
第七节 语音规范化 98
一、语音规范化的标准 98
二、语音规范化的范围 99
第八节 语调和朗读 103
一、语调 103
二、朗读 108
第二章 文字 113
第一节 汉字概说 113
一、文字的性质 113
二、汉字 114
三、汉字的特点 118
第二节 汉字的构造 120
一、独体字和合体字 120
二、形声字 124
第三节 汉字的形体 127
一、现行汉字的形体 127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132
第四节 汉字改革与标准化 139
一、汉字改革的意义及取得的成绩 139
二、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144
三、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汉字的信息处理 148
第五节 正字法 150
一、掌握规范汉字 151
二、纠正错别字 157
第三章 语汇 165
第一节 语汇概说 165
一、语素 165
二、词 171
第二节 语义 174
一、语义的性质 174
二、语义与语音的关系 176
三、单义词语和多义词语 177
第三节 同音词语同义词语反义词语 183
一、同音词语 183
二、同义词语 185
三、反义词语 192
四、类义词语 197
附:同素词语 198
一、语汇的构成 201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语汇的构成与发展 201
二、语汇的发展 213
第五节 词语的解释 216
一、释义的原则 216
二、释义的内容 217
三、释义的方法 219
四、释义步骤和要求 223
第六节 语汇的规范化 225
第七节 字典和词典 229
一、现代几种通行的字典 230
二、词典 232
三、字典、词典的编检法 237
第四章 语法(一) 241
第一节 语法概说 241
一、语法的特点 241
二、汉语的语法单位 244
三、语法分析和语法成分 248
第二节 词的构造 258
一、语音形式 258
二、结构形式 258
第三节 词类(一) 267
划分词类的目的和依据 267
一、名词 269
二、动词 271
三、形容词 273
第四节 词类(二) 275
一、数词 275
二、量词 277
三、副词 278
四、代词 281
五、叹词 284
一、介词 285
第五节 词类(三) 285
二、连词 288
三、助词 289
四、语气词 291
第六节 关于词类的几个问题 293
一、共性与个性 293
二、实词与虚词 294
三、兼类与转换 295
四、辨析与运用 297
第五章 语法(二) 303
词组的性质 303
第一节 名词性词组 304
一、定中词组 306
二、方位词组 312
三、“的”字词组 313
四、“所”字词组 314
五、复指词组 315
第二节 谓词性词组 319
一、述宾词组 323
二、双宾词组 327
三、补充词组 329
四、状中词组 332
五、能愿词组 338
六、连谓词组 339
七、兼语词组 342
第三节 多功能词组 344
一、量词词组 345
二、联合词组 347
三、介词词组 349
四、主谓词组 353
第四节 复杂词组 360
一、多义词组 360
二、多重词组(扩展词组) 363
第五节 关于词组的几个问题 364
一、词组组合的语法形式 364
二、词组类型的多角度性 369
三、词组法分析和句法分析 373
第六章 语法(三) 383
第一节 句子 383
一、句子分类的依据 383
二、句子的结构分类 384
第二节 主谓句 386
一、实词性主语句 386
二、实词性谓语句 388
第三节 非主谓句 406
第四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与移位 407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省略句) 407
二、省略句与非主谓句的区别 409
三、句子成分的移位 409
第七章 语法(四) 414
第一节 复句概说 414
一、复句的定义和特征 414
二、单句和复句的划分 416
第二节 复句的分类(上) 418
一、并列关系 418
二、承接关系 419
三、递进关系 420
四、选择关系 421
五、解说关系 422
六、转折关系 423
第三节 复句的分类(下) 423
七、因果关系 424
八、假设关系 425
九、条件关系 427
十、目的关系 427
第四节 紧缩复句 428
第五节 多重复句和句群 431
一、多重复句 431
二、句群 435
第六节 标点符号 439
一、标点符号的作用 439
二、点号 440
三、标号 445
附录《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452
一、修辞的性质 473
第八章 修辞 473
第一节 修辞概说 473
二、修辞的原则 476
三、修辞的要求 477
第二节 语音和词语修辞 482
一、音节的配合 482
二、平仄的交错 483
三、叠音的运用 484
四、韵脚的和谐 485
五、选择富有概括性、联想性的词语 486
六、具体描摹 488
七、词语的活用 489
第三节 句式修辞 493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493
二、长句与短句 494
三、整句与散句 497
四、紧句与松句 498
五、常式句与变式句 499
第四节 修辞格(一) 501
一、比喻 502
二、比拟 507
三、借代 509
四、夸张 511
第五节 修辞格(二) 514
五、双关 514
六、反语 515
七、设问 517
八、反问 518
九、拈连 520
十、仿词 521
十一、反复 523
第六节 修辞格(三) 523
十二、对偶 525
十三、排比 526
十四、顶真 527
十五、回环 528
第七节 修辞格(四) 530
十六、移就 530
十七、移觉 532
十八、换算 533
十九、同字 534
第八节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536
一、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536
二、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539
第九节 语体修辞 542
一、口头语体 543
二、书面语体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