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晓新,毕爱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10644653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供大专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该教材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际交往理论、形式、原则、技巧等。

第1章 人性与人际交往的思想介绍 1

第一节 关于人性的思想介绍 2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 2

(一)性善论 3

(二)性恶论 4

(三)性无善无恶、有善有恶论 4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的思想 5

(一)理性是人的本质 6

(二)人的本性是趋乐避害、自私自利的 7

(三)人的本性是自由的 7

(四)人的本性是非理性因素决定的 8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9

第二节 关于人际交往思想的介绍 13

(一)“礼”是规范人际交往的基本秩序 14

一、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的思想及其特点 14

(二)人与人的关系均为有等级的依附关系 15

(三)人际交往建立的心理起点是“信任”与“和谐” 16

二、西方人际交往思想 17

(一)平等思想处于优势,为多数人所赞同 17

(二)个人主义是人与人关系的立脚点 18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交往的思想 20

第2章 人际交往的内涵和基础 23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内涵 23

一、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 23

二、人际交往的类型 24

三、人际交往关系与社会关系 25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功能 26

一、人际交往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7

二、人际交往对社会(群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8

(一)“印刻”理论 29

一、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 29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29

(二)“本能”理论 30

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31

(一)需要层次理论 31

(二)人际交往需求理论 34

第3章 人际交往的形式 36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概念和构成 36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 36

二、人际沟通的构成 36

第二节 人际认知 39

一、他人认知 39

(一)他人认知的内容 39

(二)他人认知的形成途径 40

(三)影响他人认知的因素 42

(一)自我认知的内容 43

二、自我认知 43

(二)自我认知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44

(三)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 45

第三节 沟通的方式 48

一、语言沟通 48

(一)口语沟通 49

(二)书面沟通 50

二、非语言沟通 53

(一)非语言沟通的定义 53

(二)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54

(三)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55

(四)如何改进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的效果 59

三、倾听 61

(一)倾听的定义 61

(三)提高倾听能力的四个步骤 62

(二)听的几种不同形式 62

第4章 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因素 66

第一节 印象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66

一、印象及其形成要素 66

(一)印象的定义 66

(二)印象形成的要素 67

二、印象形成的方法 69

(一)累加法 70

(二)平均法 70

(三)加权平均法 71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 72

(一)印象形成中的评估性 72

(二)印象形成中“中心特质”的作用 73

(三)印象形成的一致性 75

(四)印象形成中的主观性 76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77

一、首因效应 77

(一)首因效应的定义 77

(二)首因效应的原因 78

(三)首因效应的启示 79

二、近因效应 80

(一)近因效应的定义 80

(二)近因效应发生的条件 80

(三)近因效应的启示 81

三、晕轮效应 82

(一)晕轮效应的定义 82

(二)晕轮效应的种类及其原因 83

(三)晕轮效应的启示 84

(一)投射效应的定义 85

(二)投射效应的表现 85

四、投射效应 85

(三)克服投射效应的办法 86

五、刻板印象 87

(一)刻板印象的定义 87

(二)刻板印象的表现 88

(三)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 89

(四)刻板印象的启示 90

第三节 交往中的人际吸引 91

一、人际吸引及其形成 91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91

(二)人际吸引的形成 92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93

(一)邻近因素 93

(二)相似与互补因素 94

(三)仪表因素 97

(四)才能因素 98

(五)个性品质因素 99

第5章 人际交往的态度和基本原则 102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态度 102

一、人际交往态度概述 103

(一)态度的定义 103

(二)态度的构成 103

(三)态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 104

二、态度的形成 106

(一)态度形成的过程 107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08

三、态度的改变 110

(一)沟通来源的特点及相关技巧 111

(二)沟通目标的特点及相关技巧 112

(三)沟通过程本身的特点及相关技巧 115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17

(一)守法有德原则 118

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18

(二)诚实信用原则 119

(三)公正平等原则 120

(四)互利互补原则 121

(五)宽容谦让原则 122

二、纽科姆的人际关系平衡与改变理论 123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125

一、群体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126

(一)社会测量的含义 126

(二)社会测量的过程 126

(三)社会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 127

二、人际关系的自测方法 128

第一节 朋友之间的交往 132

一、朋友的概念 132

第6章 人际交往的基本领域 132

二、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 133

三、注意一些细节 135

第二节 家庭中的交往 136

一、家庭的概念 136

二、家庭中的交往形式 137

三、家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代沟 141

(一)代沟的含义 141

(二)如何进行代际沟通 142

第三节 恋爱中的交往 143

一、爱情的概念 143

二、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144

三、爱情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46

第四节 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人际交往 146

一、以网络为纽带的人际交往 146

二、网络交往的特点 147

三、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148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150

一、人际冲突的含义 150

二、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 150

第7章 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及解决 150

三、人际冲突的类型 153

(一)有益冲突和有害冲突 153

(二)个体冲突和群体冲突 154

(三)地域冲突和跨文化冲突 155

(四)需要的冲突和动机的冲突 156

四、冲突的结果 158

(一)冲突的有益结果 158

(二)冲突的有害结果 159

第二节 人际冲突的解决 159

一、处理人际冲突的几种方法 159

三、避免处理人际冲突的不正确方式 162

二、冲突解决方案的修正 162

第三节 人际冲突的相关案例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 163

一、有关人际冲突的案例 163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测查 164

(一)人际相处能力的测查 164

(二)个性测查 166

二、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查 168

(一)社会交往能力的检测方法 168

(二)最不受欢迎的行为 169

第8章 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171

第一节 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客观因素 171

一、年龄差异 171

二、文化差异 173

三、性别差异 175

四、职业差异 175

五、阶层差异 176

六、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177

第二节 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观因素 178

一、认知障碍 178

二、情感障碍 179

三、性格障碍 180

第三节 不良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 180

一、自我为中心 180

(一)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180

(二)自我为中心形成的原因 181

(三)自我为中心的危害 182

(四)自我为中心的克服 182

二、多疑 183

(一)多疑的表现 183

(二)多疑心理形成的原因 183

(四)多疑心理的克服 184

(三)多疑心理的危害 184

三、孤僻 185

(一)孤僻心理的表现 185

(二)孤僻心理形成的原因 186

(三)孤僻心理的危害 187

(四)孤僻心理的克服 187

四、羞怯 188

(一)羞怯心理的表现 188

(二)羞怯心理形成的原因 189

(三)羞怯心理的危害 190

(四)羞怯心理的克服 190

五、嫉妒心理 192

(一)嫉妒心理的表现 192

(二)嫉妒心理的危害 193

(三)嫉妒心理形成的原因 193

(四)嫉妒心理的克服 194

(一)自卑心理的表现 195

六、自卑 195

(二)自卑心理的危害 196

(三)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196

(四)自卑心理的克服 197

七、自负 198

(一)自负心理的表现 198

(二)自负心理的危害 198

(三)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 199

(四)自负心理的克服 200

八、世故 200

(一)世故心理的表现 201

(二)世故心理的危害 201

(三)世故心理形成的原因 202

(四)世故心理的克服 202

第一节 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204

第9章 提高交往技巧,塑造健康人格 204

一、选友——择善而交 205

二、交往——适度而为 206

三、沟通——言为情生 210

四、人际交往的真谛——以内养外 213

第二节 塑造健康人格 213

一、人格概述 214

(一)人格的概念 214

(二)人格的结构 214

二、人格障碍 214

三、健全人格及塑造 215

(一)健全人格的评价 215

(二)塑造健康人格,迈向成熟成功 218

附录 228

后记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