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莫纪宏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3635193
  • 页数:547 页
图书介绍:

序言 1

第一章 宪法逻辑学的方法论 1

一、宪法的传统研究方法及其缺陷 1

1.宪法传统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特征 1

2.宪法传统研究方法的逻辑缺陷 3

3.东方哲学观在宪法研究中的地位 6

二、什么是宪法问题 10

1.问题是什么? 10

2.悖论是真实的吗? 14

3.怎样获得宪法问题? 16

三、宪法的元理论研究 34

1.元理论的概念与意义 34

2.宪法学元研究的状况 36

3.宪法元理论研究中的逻辑缺陷 51

四、宪法逻辑学是人类理性的最高体现 52

1.正当性的逻辑结构与功能 53

2.合理性规则的来源 58

3.确定性在认识论上的求证方法 65

4.判定有效性的标准 75

5.宪法逻辑学的协调与发展 77

五、以普遍主义为基础构造面向21世纪的宪法学 79

1.三个层面的宪法哲学及其特征 79

2.宪法实践是推动宪法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81

3.普遍主义是成熟的宪法哲学的理论前提 82

4.面向21世纪中国宪法学的研究目标与任务 83

第二章 反抗应然性——一种宪法逻辑学的视野 88

一、由“应然性”产生的逻辑困惑 90

二、“应然性”的性质 93

三、“应然性”的证明路径 96

1.“应然性”的本体论证明 96

2.“应然性”的认识论证明 98

3.“应然性”的价值论证明 99

四、“应然”的宪法与宪法的“应然性” 103

1.前宪法现象的“应然性”基础 104

2.宪法现象的“应然性”基础 107

3.宪法逻辑学在分析宪法价值逻辑运动特征中的作用 109

第三章 五种关系的递进理论:宪法逻辑学的历史使命 113

一、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五种基本关系 116

1.五种关系的逻辑递进性 117

2.五种关系的相互独立性 119

3.五种关系的统一性 119

二、宪法关系与五种基本关系的对应性 120

三、宪法逻辑学的历史使命 121

1.规范与标准的界限 123

2.宪法修改的原因 123

第四章 超越主体性 131

一、意志与利益的一般逻辑特征 132

(一)意志特性的逻辑表征 137

(二)利益特性的逻辑表征 138

(三)意志和利益互动关系的逻辑表征 140

二、主体性是意志性与利益性的辩证统一 144

三、主体性的宪法基础 145

四、超越主体性 147

第五章 现代宪法的逻辑起点:对“自由”内涵的重新定位 150

一、自由的特性及其意义 152

二、自由与逻辑的关系 155

三、自由观念对现代宪政的影响 159

四、现代宪政的几个价值尺度 162

1.人权是一种自由利益 162

2.权利与自由的关系 166

3.动物和植物的权利问题 167

4.利益与自由 169

5.自由主义与文化 174

6.文化、文明与自由 180

第六章 从权利到人权的逻辑演进 182

一、人权问题的历史演变 185

二、权利生成的逻辑分析 194

1.个体需求满足关系 195

(1)需求的性质 196

(2)生产结果的性质 196

(3)生产行为的性质 198

2.群体需求满足关系 199

(1)个体获取他人劳动成果的方式 200

(2)群体需求满足实现的逻辑条件 202

(3)群体需求满足实现的现实条件 203

三、公共权力和公共规范的逻辑根据 204

四、人权理念的逻辑基础 206

五、甄别人权与权利内涵的意义 208

第七章 论宪法原则 211

一、宪法原则概念的法理考察 212

二、宪法原则的基本属性 214

三、宪法原则概念的表现形式 216

四、宪法原则的概念及其功能 218

五、宪法原则的逻辑体系 221

第八章 制宪权的逻辑力量 225

一、宪法制定权概念的起源 226

二、主权与宪法制定权 229

三、宪法制定权与宪法解释权 230

四、宪法制定权与宪法修改权 231

五、宪法制定权与缔结条约权 232

六、《立法法(草案)》的合宪性研究 233

(一)《立法法(草案)》合宪性的分析方法 234

(二)《立法法(草案)》中立法权的合宪性分析 239

(三)《立法法(草案)》对立法权限划分的合宪性分析 242

(四)《立法法(草案)》宪法依据的合宪性分析 244

(五)《立法法(草案)》中立法监督权的合宪性研究 246

(六)《立法法(草案)》立法技术的合宪性分析 253

(七)保证《立法法(草案)》合宪的主要法律路径 255

第九章 法律体系构建的非法治化倾向 258

一、法律体系的理性特征 260

二、《立法法》的极端民主化倾向 263

三、宪政及其法治自由理念的基础 265

四、公私法理论在构造法律体系中所造成的理论误区 269

第十章 宪法权力: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 275

一、宪法权力的性质 276

二、宪法权力的范围 279

三、宪法权力的功能 280

四、宪法权力的来源及其效力 281

五、紧急权的正当性 283

第十一章 宪法权利:一种“法治性”的权利 287

一、宪法中的权利与自由之别 289

1.权利的通约与通约的权利 293

二、权利等价物与公权、私权的性质区分 293

2.公权与私权之别 297

三、宪法权利的功能 299

第十二章 诉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第一制度性人权 301

一、人权的道德应然性与法律应然性 302

二、司法权是市民的权力 303

三、诉权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第一制度性的人权 304

四、宪法诉讼是人权司法救济的前提 305

五、人权国际保护的司法意义 309

六、保障人权的司法救济最终性的途径 310

第十三章 表达自由:民主合法性的最低保证 313

一、表达自由概念的起源及内涵 314

二、表达自由的性质 320

三、表达自由在保障政治表达中的作用 322

四、表达自由的法律界限 325

五、表达自由与不受种族歧视 326

第十四章 认真地对待宪法程序 331

一、“应然”的宪法是一种程序 332

二、宪法的“应然性”表现为一种程序 334

三、程序危机与价值危机 337

四、宪法程序在建立宪法制度中的功能 338

第十五章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340

一、宪法规范的构成要素 341

二、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342

三、宪法规范的存在方式 345

四、宪法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347

第十六章 社会权利主体的逻辑推定:“最终的监督者” 351

一、“社会权利”对“自由”价值属性的支配作用 353

二、“社会权利”是制约国家权力的价值手段 355

三、“公民权利”与“社会权利”的互动关系 356

四、“宪法监督”与“宪法制约”的性质分别 357

第十七章 宪法责任的逻辑构造 361

一、宪法责任的主体 363

1.参与“宪法契约”主体的“宪法责任” 363

2.作为“授权委托书”主体的“宪法责任” 364

二、宪法责任的判定标准 364

三、宪法责任的作用 366

四、宪法责任的形式 368

1.社会监督责任 368

2.公民责任 370

3.代表责任 370

4.宪法职责 370

第十八章 国家主权的逻辑状态 373

一、“国家主权”的理论由来、特征及其功能 374

(一)“国家主权”的理论学说 374

1.自然法理论 375

2.实证法理论 376

4.批判法学派 377

3.政策法学派 377

(二)国家主权的特征 378

1.外部独立 378

2.内部自主 379

(三)国家主权的功能 380

1.主权平等原则 380

2.不干涉原则 380

(四)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发展 381

二、国家主权的道德性与法律性 385

三、国家主权是国家利益的所有权 389

第十九章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平台 395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传统法理及其理论缺陷 395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传统法理 395

1.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模型 395

2.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398

1.缺少逻辑基础 402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传统法理的理论缺陷 402

2.缺乏宪政理念 405

二、确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分析方法 406

(一)“同一性”或“间性”的内涵及其意义 406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同一性”或“间性” 407

1.国际法与国内法制定主体意志的“同一性” 408

2.国际法与国内法制定主体利益的“同一性” 410

3.国际法与国内法制定主体的“间性” 411

三、法治原则在建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的作用 412

(一)民族国家在现代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412

(二)法治原则下现代国际关系秩序的基本结构 414

(三)权力形态的国际化与全球利益一体化 415

第二十章 论国际人权公约与国内宪法的关系 417

一、国际人权公约的效力 419

1.国际人权公约在国际公法领域中的效力 419

2.国际人权公约的强制力 420

4.怎样处理国际人权公约中不一致的规定 421

3.国际人权公约在国内司法程序中的影响 421

二、缔约国在国际人权公约下所承担责任的性质 422

1.缔约国在国际人权公约下所承担的责任的法律依据 422

2.缔约国在国际人权公约下所承担的责任的性质 422

3.缔约国退出国际人权公约的权利 423

4.基于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缔约国所承担责任的形式的合理性 424

5.缔约国在国内立法中对应当遵守的国际人权公约所承担的适当责任 425

三、正确理解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425

四、增进实施普遍人权的有效途径 427

第二十一章 论对普遍人权的宪法保护 429

一、应当建立普遍人权与宪法权利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推定 430

二、宪法与国内普通法律在保障国际人权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中的逻辑联系 433

1.宪法权利不完全是人权意义上的法律权利 435

2.宪法权利与两个人权公约中的普遍人权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 441

三、我国批准两个人权公约可以选择的应对之策 448

第二十二章 宪政是宪法逻辑运动的状态 451

一、宪政的概念 453

二、宪政的起源 454

三、宪政的特征 455

四、宪政的目标 456

1.宪法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456

2.宪法在组织国家政权方面的作用 457

3.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459

4.宪法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方面的作用 461

5.宪法在实行法制统一方面的作用 461

第二十三章 社会自治与现代宪政 463

一、“法治”理论在逻辑上的不周延 464

二、“主体自治”是人权理论的基石 464

三、“社会自治”是宪政理论的出发点 465

四、“社会自治”下的道德与法律的一元化 466

五、“社会自治”的正当性基础 468

六、“社会自治”的文化基础 469

七、“个人自治”和“集体自治”之间关系的理性模式 471

第二十四章 “自治”与“法治” 472

一、自治的辞源意义 473

二、自治理论的起源 475

1.民族自决权思想与自治 480

2.地方自治思想是现代自治理念的核心 482

3.自己决定权扩大了现代自治思想的内涵 487

三、宪法逻辑学的自治理念 489

四、我国自治制度的法律特征 490

1.自治在我国法律中的表现形式 490

2.从宪法逻辑学看我国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494

(1)自治权应当是一种法律权利 494

(2)自治权的范围由法律加以规定 498

(3)自治形式包含了比落实自治权更广的内容 500

3.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律特征 501

(1)我国村民自治的目的 502

(2)村民自治的实质是村自治 504

(3)村民自治是法治下的自治 506

第二十五章 宪政、普遍主义与民主——第五届世界宪法大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510

一、宪法审判的合法性与民主 510

二、民主代表制的宪法框架 513

三、基本权利的普遍性与文化多元主义 515

四、面向变化中的民族国家的宪政 518

五、少数人的宪法权利 520

六、个人与集体平等权 521

七、法治与法治国家 523

八、市场经济与宪政 524

九、人权的国际法与国内法保护 526

十、全球化、私有化与自由主义 527

后记 529

参考文献 533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533

主要外文参考文献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