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觉阶段 1
1.1 发音机制 2
1.1.1 元音 3
1.1.2 辅音 6
1.1.3 韵律特征 8
1.2 音位 11
1.3 区别性特征 13
1.4 听觉系统 14
1.5 信号的接收与传递 15
1.5.1 中耳的传声作用 16
1.5.2 内耳中的信号传递与分析 17
1.6 心理声学现象 20
1.7 声学提示与语音特征 23
1.8 听觉记忆与注意 26
1.9 小结 28
第二章 语音识别 30
2.1 语言声音的性质 30
2.2 言语知觉的性质 33
2.3 声学—语音特征分析 34
2.4 辅音范畴性识别 37
2.5 元音识别 41
2.6 音位规则的作用 42
2.7 韵律的知觉作用 44
2.8 词及词以上语言单位的作用 46
2.8.1 词的作用 46
2.8.2 句子的作用 46
2.8.3 语篇与话题的作用 47
2.9 非听觉线索的作用 49
2.10 各层次作用的综合反应 50
2.11.1 探测器与模块理论 52
2.11 言语知觉理论问题 52
2.11.2 成分分析与动作理论 53
2.11.3 轨迹理论 55
2.11.4 知觉理论的评价标准 55
2.12 小结 57
第三章 词的识别与理解 58
3.1 对孤立词的识别研究 58
3.1.1 自下而上的识别 59
3.1.2 整体识别 59
3.1.3 词频作用 60
3.1.4 新近性对识别的影响 61
3.1.5 固定词组的识别 62
3.1.6 形态对识别的影响 63
3.2 词义反应研究 63
3.2.1 词义反应 64
3.2.2 词素意义和词义成分 66
3.3 语境对词识别的影响 68
3.3.1 偏导实验 68
3.3.2 语义诱导实验 68
3.3.3 噪音实验 69
3.3.4 句子作用实验 70
3.3.5 词频和联想作用实验 71
3.3.6 音位恢复实验 72
3.3.7 歧义理解实验 73
3.3.8 其他感官信息的作用 74
3.4 词辨别线索和线索的综合作用 74
3.5 词汇记忆储存 76
3.5.1 记忆中的词条信息 77
3.5.2 心理词典的组织方式 78
3.6 词识别模型 80
3.6.2 搜寻模型 81
3.6.1 扩散型激活模型 81
3.6.3 词汇产生器模型 82
3.6.4 交股模型 82
3.6.5 对模型的评价 83
3.7 小结 85
第四章 句子感知与理解 87
4.1 句子构建的方法与策略 88
4.1.1 句子构建的基础和特征 88
4.1.2 构建中的宏观期待 89
4.1.2.1 句法结构宏观期待 89
4.1.2.2 语义结构宏观期待 91
4.1.2.3 常用功能和句型的期待作用 93
4.1.3 句子成分在构建中的作用 94
4.1.4 利用成分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96
4.1.5 词的线索作用 99
4.1.6 利用句子信息结构进行期待和分析 103
4.1.7 利用语言语境进行分析 105
4.1.8 利用非语言信息进行分析 106
4.2 句子处理的心理原则 107
4.2.1 经济原则 107
4.2.2 体现经济原则的若干处理原则 109
4.2.3 歧义情况下采取的策略 114
4.3 低层早期分析中的信息 116
4.3.1 词义作用时间研究 116
4.3.2 语境对初期处理的影响 118
4.3.3 知识对初期处理的影响 119
4.3.4 自动反应对初期处理的影响 120
4.4 句子构建理论 121
4.4.1 主要理论 121
4.4.2 句子分析理论的评价标准 125
4.5 直接意义的理解 126
4.5.1 陈述句的理解 128
4.5.2 疑问句的理解 132
4.5.3 祈使句的理解 135
4.6 间接意义的理解 137
4.6.1 规约基础 138
4.6.2 间接意义的判断程序 138
4.6.3 间接意义的判断方法 140
4.6.4 隐喻的理解 144
4.7 句子记忆 148
4.8 小结 152
第五章 语篇理解 153
5.1 局部连贯性策略 153
5.1.1 利用连接标记确定意义连贯性 154
5.1.2 利用照应关系确定新旧信息的连贯性 155
5.1.3 利用重置法确定新旧信息关系 157
5.1.4 利用连接性假设确定连贯性 158
5.1.5 根据逻辑关系确定连贯性 159
5.1.6 根据话题确定连贯性 160
5.2 工作记忆对连贯性理解的影响 161
5.3 语篇宏观结构的连贯作用 163
5.3.1 图式的激活与作用 164
5.3.2 图式与体裁 166
5.3.3 故事语法的作用 167
5.4 语篇记忆的三种形式 171
5.4.1 表层表征 171
5.4.2 命题表征 172
5.4.3 情景模式 174
5.4.4 三种记忆的储存效果 176
5.5 小结 178
第六章 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分析 179
6.1 心理活动类型 179
6.2.1 声学信息的利用 181
6.2 感知和理解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181
6.2.2 音位规则的利用 183
6.2.3 词汇信息的利用 185
6.2.4 句法规则的利用 186
6.2.5 语义线索和概念结构的作用 187
6.2.5.1 语义元素 188
6.2.5.2 语义元素与百科知识 188
6.2.5.3 语义元素与概念结构 189
6.2.6 语言语境和语篇规则的作用 192
6.2.7 话题的利用 195
6.2.8 情景线索的利用 196
6.2.9 韵律特征的利用 198
6.2.10 副语言特征的利用 200
6.3 信息种类和作用方向 201
6.4 各种信息的综合作用 203
6.5 歧义分析中的信息作用 207
6.6 间接意义理解中的信息利用 211
6.7 小结 214
第七章 听话记忆特征分析 216
7.1 记忆种类 217
7.1.1 听觉记忆 217
7.1.2 语音记忆 218
7.1.3 短时记忆 219
7.1.4 工作记忆 220
7.1.5 长时记忆 221
7.2 工作记忆中的处理方式 222
7.2.1 工作记忆特征与话语特征的反差 222
7.2.2 工作记忆的减负方法 223
7.2.3 工作记忆的“切块”方式 225
7.2.4 工作记忆的广度 227
7.2.5 记忆之间的信息流动 228
7.3 长时记忆中的贮存 229
7.3.1 长时记忆的储存种类 229
7.3.2 长时记忆中的组织方式 231
7.4 影响听话记忆的因素 234
7.5 语言形式记忆 237
7.6 话语意义记忆 240
7.6.1 话语含义 240
7.6.2 指称对象记忆 241
7.6.3 间接意义 242
7.6.4 语篇储存形式 243
7.6.5 语篇整体表征 246
7.6.6 语篇结构与整体表征 248
7.7 回忆 250
7.7.1 注意对回忆的影响 250
7.7.3 时间因素对回忆的影响 251
7.7.2 形义转换对回忆的影响 251
7.7.4 语言因素对回忆的影响 252
7.7.5 非语言知识对回忆的影响 253
7.8 小结 256
第八章 听话自动性分析 258
8.1 源远流长的联想研究 259
8.1.1 联想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59
8.1.2 历史上的联想实证研究 263
8.1.3 巴普洛夫学说 267
8.1.4 行为主义理论 269
8.1.5 皮亚杰的顺应观 273
8.2 语言理论中的联想基础 275
8.3 对语言自动性的重新认识 277
8.4 语言处理中的认知模式 279
8.4.1 联想的基本特征 280
8.4.2 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联想种类 281
8.4.3 认知模式的成因 284
8.4.4 认知模式的激活原理 288
8.4.5 语言感知和理解中的综合模式反应 292
8.5 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自动程度分析 296
8.5.1 短时记忆中的处理方式 297
8.5.2 注意的作用 298
8.5.3 自动性程度的显示 300
8.6 小结 302
第九章 听话主观性分析 304
9.1 听觉系统导致的错误 305
9.2 范畴性感知的武断性 306
9.3 音词模式反应导致主观性 308
9.4 词义理解导致主观性 309
9.5 推理判断导致主观性 312
9.6 期待和预知导致主观性 315
9.7 指称理解导致主观性 317
9.8 间接意义理解中的主观色彩 319
9.9 注意焦点与主观性 322
9.10 整体表征的强制作用 325
9.11 记忆和回忆机制与主观性 327
9.11.1 短时记忆对听话客观性的影响 327
9.11.2 长时记忆与听话主观性 329
9.11.3 记忆对记忆的影响导致主观性 334
9.12 对主观性的认识 335
9.13 小结 336
第十章 能力构成与困难分析 338
10.1 听话的性质 338
10.2 信号的接收与听话困难 340
10.2.1 声音信号的接收和处理 340
10.2.2 其他感官信号的接收和处理 341
10.2.3 能力和困难分析 342
10.3 知识与听话困难 343
10.3.2 音位知识 344
10.3.1 语音知识 344
10.3.3 韵律知识 345
10.3.4 词汇知识 346
10.3.5 句法知识 347
10.3.6 语义结构知识 347
10.3.7 语篇知识 348
10.3.8 语用知识 350
10.3.9 共享知识 351
10.3.10 与知识有关的听话困难 352
10.4 自动反应与听话困难 358
10.4.1 听话过程中的联想种类 358
10.4.2 刺激信号的种类和作用 360
10.4.3 联想强度与信号长度 361
10.4.4 听话自动性程度 363
10.4.5 综合性自动反应 364
10.4.6 自动性与听话困难 367
10.5 记忆广度与推理分析能力 368
10.6 综合能力与听话困难 370
10.6.1 听话综合能力 370
10.6.2 与综合能力有关的困难 370
10.7 小结 373
第十一章 听话图式理论模型 377
11.1 心理反应特征和模型设计标准 377
11.2 现有模型的取舍 381
11.3 “图式”的含义 386
11.4 听话图式模型 388
11.5 图式模型的解释能力 393
11.6 小结 395
参考书目 396
汉英术语对照表 442
英汉术语对照表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