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和历史概述(E.Stach) 1
第2章 煤岩学基础 4
2.1 煤形成的地质基础(M.Teichm?ller和R.Teichm?ller) 4
2.11 泥炭沼泽的起源 4
2.111 植物群的演化 4
2.112 气候 6
2.113 古地理和构造条件 7
2.12 泥炭增厚、压实和形成煤所需的时间 13
2.13 煤相的发育 14
2.131 堆积方式(原地生成的,异地生成的) 14
2.132 形成泥炭的植物群落 15
2.133 沉积环境(浅沼的,湖沼的,微咸水—咸水的,富含钙质的) 21
2.134 养分供给(富养分的,贫养分的) 23
2.135 pH值,细菌活动性,硫 24
2.136 泥炭的温度 27
2.137 氧化还原电位(需氧的,厌氧的) 27
2.138 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煤盆地的煤相特征 28
2.14 泥炭的成岩作用和煤化作用 29
2.141 泥炭的成岩作用(泥炭化作用) 29
2.142 煤化作用 29
2.211 “显微组分”的概念(E.Stach) 66
2.21 煤的显微组分 66
2.2 显微镜下可识别的煤的组分 66
2.212 三个显微组分组 67
2.22 煤的显微煤岩类型及其组成(E.Stach) 107
2.221 显微煤岩类型的概念 107
2.222 显微煤岩类型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14
2.223 微碳矿质岩 115
2.23 煤中的矿物和痕量元素(M.-Th.Mackowsky) 117
2.231 粘土矿物 119
2.232 碳酸盐矿物 124
2.233 硫化物 125
2.234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26
2.235 磷酸盐 129
2.236 重矿物 129
2.237 盐类 129
2.238 痕量元素 129
2.24 腐殖煤和腐泥煤的煤岩类型(E.Stach) 130
2.241 腐殖煤的煤岩类型 131
2.242 腐泥煤 131
2.243 碳质页岩、烛煤页岩和藻煤页岩 135
2.25 冈瓦纳煤(D.Chandra和G.H.Tayior) 135
2.251 引言 135
2.252 沉积条件 135
2.254 煤岩的显微镜研究 137
2.253 煤层的宏观特征 137
2.255 煤级:热力变质和构造变质 148
2.256 应用和评价 149
2.26 氧化煤(D.Chandra) 150
2.261 显微构造和反射率 150
2.27 热变质煤(D.Chandra和G.H.Taylor) 156
2.271 引言 156
2.272 显微构造 156
2.273 反射率 160
第3章 煤岩成分的成因(M.Teichm?ller) 165
3.1 引言和研究方法 165
3.22 镜质组 169
3.221 化学和植物前身 169
3.2 显微组分的成因 169
3.21 概述 169
3.222 在泥炭和褐煤阶段的变化 171
3.223 各种显微组分 174
3.224 镜质组在烟煤阶段和无烟煤阶段的变化 181
3.23 类脂组(壳质组) 184
3.231 化学和植物前身 184
3.232 在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184
3.233 各种显微组分 186
3.241 化学和植物前身 201
3.24 惰性组 201
3.242 在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202
3.243 各种显微组分 202
3.3 显微煤岩类型的成因 212
3.31 微镜煤 212
3.32 微亮煤 212
3.33 微暗煤 214
3.34 微三合煤 214
3.35 微镜惰煤 215
3.36 微丝煤,微半丝煤 215
3.37 稀少的显微煤岩类型 215
3.4 腐泥煤(烛煤和藻煤)的成因 216
3.5 残殖煤的成因 218
第4章 鉴定的方法和仪器 219
4.1 取样和磨光面或薄片的制备(M.-Th.Mackowsky) 219
4.11 取样 219
4.12 磨光面的制备 219
4.13 制备颗粒煤样的磨光面 220
4.131 不加压制备光片 220
4.132 加压制备光片 220
4.133 研磨 220
4.211 煤层宏观煤岩剖面 222
4.2 煤的鉴定方法 222
4.21 煤层宏观煤岩剖面和微观煤岩剖面分析(M.-Th.Mackowsky) 222
4.134 抛光 222
4.14 煤薄片的制备 222
4.212 煤层剖面的镜下分析 226
4.22 颗粒煤样光片的显微组分分析(M.-Th.Mackowsky) 228
4.221 概述 228
4.222 仪器 229
4.223 方法和评价 229
4.224 分析结果的评价和精确度 230
4.231 概述 231
4.232 仪器 231
4.23 颗粒煤样的显微煤岩类型分析(M.-Th.Mackowsky) 231
4.233 分析方法 232
4.24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测定确定煤级(M.-Th.Mackowsky) 236
4.241 概述 236
4.242 反射率测定用的仪器 241
4.243 测量方法 241
4.244 结果的评价和表示法 242
4.245 测量精度 243
4.246 其它显微组分或显微组分组反射率的测定 243
4.25 通过测定镜质组反射率确定配煤中煤的煤级(M.-Th.Mackowsky) 243
4.251 概述 243
4.252 仪器和测量系统校核 243
4.253 方法 244
4.255 鉴定时比例的平均误差 245
4.254 结果的评价和表示法 245
4.26 矿物分布的分析(M.-Th.Mackowsky) 246
4.261 概述 246
4.262 仪器 247
4.263 矿物总含量的分布 247
4.264 单种矿物的分布 247
4.265 不同类型组合的分布 248
4.27 煤的磨光面的浸蚀(M.-Th.Mackowsky) 249
4.271 概述 249
4.272 方法 250
4.281 硬度试验 251
4.28 硬度和强度的测定(M.-Th.Mackowsky) 251
4.282 机械强度 254
4.29 荧光显微术(E.Stach) 258
4.291 概述 258
4.292 现代荧光显微镜 258
4.293 实用方面 259
4.294 强度的定量测定和光谱测定法 260
4.295 荧光摄影 261
4.3 焦炭的显微镜鉴定(M.-Th.Mackowsky) 263
4.31 概述 263
4.32 罗斯光片的鉴定 264
4.33 焦炭构造的定量鉴定(按E.Hoffmann的方法)(见Abramski和Mackowsky,1952) 265
4.4 除煤以外的沉积岩的煤级测定(M.Teichm?ller) 267
4.41 样品的选择 268
4.42 煤质包体的富集 268
4.43 制片 269
4.44 反射率的测定 270
4.45 荧光光谱测定 274
5.12 利用煤岩方法对比煤层 278
5.121 标志煤层 278
5.122 宏观煤层剖面和煤层形成曲线 278
5.11 煤层对比方法 278
5.1 煤层对比(E.Stach) 278
第5章应用煤岩学 278
5.123 微观煤层对比——暗淡分层 281
5.124 厚壁孢子微暗煤层 281
5.125 显微组分分析 281
5.13 应用孢粉学对比煤层 281
5.131 孢粉分析 281
5.132 孢子频数图 282
5.14 通过确定煤级来对比煤层 282
5.15 具有特殊煤岩特征的煤层 282
5.2 煤岩学方法在地质工作中,包括油气勘探的应用(M.Teichm?ller) 282
5.21 煤岩学在解决地层、古地理和构造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283
5.22 煤岩学在解决地热问题上的应用 291
5.24 煤岩学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 296
5.23 煤岩学与探矿 296
5.25 煤岩学方法进一步应用的可能性 306
5.3 煤岩学在工艺过程中的应用(M.-Th.Mackowsky) 306
5.31 概述 306
5.32 采煤 306
5.33 选煤(Mackowsky和Hoffmann,1960) 308
5.331 概述 308
5.332 洗选 309
5.34 碳化 313
5.341 炼焦煤的性质 314
5.342 由煤转变成焦炭 325
5.343 粒度分布的影响 328
5.344 焦炭性质的预测 330
5.35 型焦和热压型块——无烟燃料 337
5.36 压型(用沥青作粘结剂) 342
5.37 煤的燃烧 345
5.38 煤的自燃 350
5.4 液化(氢化) 352
缩写词 357
英汉主题索引 359
汉英词汇索引 388
参考文献(第二版) 402
参考文献(第三版)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