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插图目录 1
代序:研究艺术的考古学家或研究图像的历史学家?——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 1
插图目录 13
图A1 彬县大佛寺石窟(李凇摄影) 13
唐太宗建七寺之诏与彬县大佛寺石窟的开凿 13
图A2 大佛寺唐代贞观二年题记(李凇摄影) 14
图A3 昭仁寺(李凇摄影) 15
图A4 朱子奢碑(李凇摄影) 15
图A5 大佛寺位置示意图(李凇绘制) 16
一 关于建七寺之诏的七种说法 17
二 大佛寺新发现题记的含义 26
图A6 大佛寺西部窟群(李凇摄影) 26
图A7 大佛寺西部隋窟(李凇摄影) 27
图A8 大佛窟(李凇摄影) 27
图A10 “年”字比较(李凇绘制)①北魏张猛龙碑;②南朝宋爨龙颜碑;③彬县大佛贞观题记;④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⑤唐褚遂良孟法师碑; 28
图A9 “观”字比较(李凇绘制)①北魏郑道昭论经书诗;②北魏张猛龙碑;③彬县大佛贞观题记;④唐褚遂良孟法师碑;⑤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28
图A11 大佛及背光线描图(贞观题记位于图的右中之处,李凇绘制) 29
图A12 背光局部(伎乐天及联珠纹,李凇摄影) 30
图A13 明窗小龛(李凇摄影) 30
图A14 麟游小龛(李凇摄影) 31
图A15 张居简题记(李凇摄影) 31
图A16 千佛洞外景(李凇摄影) 32
图A17 武太一题记(李凇摄影) 32
图A18 武太一题记线描位置(图中箭头所指处,李凇绘制),彬县大 33
佛寺石窟千佛洞窟中心柱正壁 33
图A20 千佛洞平面图及题记位置(李凇绘制) 34
图A19 豳州长史武太一题记录文(李凇绘制) 34
图A21 武太一题记(局部,李凇摄影) 35
图A22 宋京题诗(李凇摄影) 36
三 进一步的推论 40
四 关于造像式样和风格的讨论 42
图A23 大佛窟平面图(李凇绘制) 42
图A24 彬县大佛头部(李凇摄影) 45
论唐代阿弥陀佛图像的否定问题——与曾布川宽教授商榷 51
图B1 龙门石窟韩氏洞(李凇摄影) 54
图B2 龙门石窟徐恽洞,图中右侧中部为题记处(李凇摄影) 54
图B3 徐恽造阿弥陀佛窟题记(李凇绘制) 55
图B5 李道礼造阿弥陀佛(《中国美术全集·隋唐雕塑》,图版45) 59
图B4 杨文愕造阿弥陀像(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图版787) 59
图B6 龙门石窟托钵立佛洞主尊(李凇摄影) 60
图B7 龙门石窟双窑北洞井知葺造七阿弥陀佛龛(李凇摄影) 63
图C1 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外景(李凇摄影) 67
黄陵双龙千佛洞的图像、作者与观念 67
一 图像志 68
图C2 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结构图(李凇绘制) 68
图C3 中央佛坛,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李凇摄影) 68
图C4 双龙千佛洞石窟前壁造像布置图(李凇绘制) 70
图C5 日光菩萨(王子云《陕西古代石雕刻Ⅰ》图版95) 72
图C6 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左壁造像布置图(李凇绘制) 75
图C7 阿育王施土,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李凇摄影) 76
图C9 长生佛,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李凇摄影) 78
图C8 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右壁造像布置图(李凇绘制) 78
图C10 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甬道左壁造像布置图(李凇绘制) 82
图C11 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甬道右壁造像布置图(李凇绘制) 82
二 镌佛人介氏 84
图C12 介氏家族大致活动范围图(李凇绘制) 88
三 图像顺序 92
四 图像含义 94
五 结语 99
略论中国早期天王图像及其西方来源 105
一 天王之名称 105
图D2 天王塑像,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之西窟(张宝玺《甘肃石窟艺术·雕塑编》图版40) 109
图D1 彩塑天王,甘肃永靖县炳灵寺第169窟3号龛(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编《永靖炳灵寺》图版63) 109
二 早期天王图像概况 109
图D3 敦煌莫高窟257窟天王塑像(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彩塑》图13) 110
图D4 天王,敦煌莫高窟257窟(李凇绘制) 110
图D5 天王,敦煌莫高窟263窟(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一》图53) 111
图D6 四天王奉钵造像龛,云冈石窟12窟(《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图124) 111
图D7 云冈石窟9窟,门楣两边左右各一天王(李凇绘制) 112
图D8 云冈石窟9窟门道力士像(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云冈石窟·二》图31) 112
图D9 天王,龙门石窟莲花洞(李凇摄影) 113
图D10 甘肃北石窟寺165窟门口两边各立一天王(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庆阳北石窟寺》图2) 113
图D11 麦积山126窟左壁泥塑力士(董广强、屈涛绘制) 114
图D12 力士,荔非周欢造像碑(李凇摄影) 114
图D13 康胜造释迦立像造像碑(《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雕塑》图54) 115
图D14 四天王,敦煌莫高窟285窟(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一》图119) 117
图D15 天平二年坐佛七尊石造像(《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雕塑》图113) 117
图D16 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金申《中国纪年佛像图典》图168) 118
图D17 五分法身塔壁画,敦煌莫高窟428窟后壁中部(敦煌研究院 119
《敦煌莫高窟·一》图165) 119
图D18 四天王为释迦奉钵图,克孜尔石窟110窟(新疆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克孜尔石窟·二》图116) 119
图D19 护法天王像,克孜尔石窟175窟(新疆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克孜尔石窟·三》图18) 120
图D20 北方毗沙门天王线刻,陕西耀县神德寺隋代石函(李凇绘制) 121
图D21 四天王壁画,敦煌莫高窟第394窟东壁(伯希和《伯希和中亚之行:敦煌石窟》图285) 122
图D22 二天王像,敦煌莫高窟第380窟(伯希和《伯希和中亚之行:敦煌石窟》图319) 123
图D23 彩塑四天王,敦煌莫高窟第427窟(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二》图46) 123
图D24 河南安阳宝山大住圣窟门外神王(《中国美术全集·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阳石窟雕塑》图208) 124
图D26 麦积山石窟5窟门外左侧神王像(李凇摄影) 125
图D25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门道护法神像(李凇摄影) 125
三 天王图像的来源与传播机制 126
图D27 洛阳元怿墓室壁画武士(《文物》2002年第2期封二) 128
图D28 山东临朐县崔芬墓墓室壁画武士(《文物》2002年第4期第10页) 129
图D30 戴毛皮帽的金刚众(栗田功《犍陀罗美术Ⅱ》图463) 131
图D29 武士像(水野清一、樋口隆康编《Thareli:巴基斯坦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pl.78-4) 131
图D32 长安县出土波斯银币(冯庚武《陕西历史博物馆》第154页) 133
图D31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北齐石棺床武士(李凇摄影) 133
图D33 扮作大力神的柯莫多斯,古罗马大理石雕刻(青柳正规编《世界美术大全集·古代地中海》图169) 135
四 结论 136
图D34 四元帅之一佑圣真武灵应真君,重庆大足县石门山的三皇洞(李凇摄影) 137
论中国菩萨图像 143
图E1 四川乡民庆祝观音菩萨生日(李凇摄影) 144
一 中国菩萨图像发展的主要线索 145
图E2 炳灵寺第169窟观世音菩萨泥塑像(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编《永靖炳灵寺》图24) 147
图E3 大足石门山十圣观音造像(李凇摄影) 158
二 中国主要菩萨的图像志 159
图E4 上品上生观音势至来迎(李凇摄影) 161
图E5 犍陀罗弥勒立像(田边胜美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中亚》图126) 163
图E6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西安出持莲观音菩萨立像(李凇摄影) 164
图E7 印度Aurangābād石窟持莲花的观世音菩萨立像(佐藤宗太郎《インドの石窟寺院》图176) 164
图E8 敦煌藏经洞出土普门品变相图(《西域美术·二》图21 167
图E9 水月观音,四川安岳毗卢洞(李凇摄影) 167
图E10 敦煌藏经洞出土观音经册子(部分)(《西域美术·二》图65-2) 168
图E11 印度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立像(肥塚隆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印度2》插图223) 169
图E12 印度圣观音坐像石刻(肥塚隆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印度2》插图225) 169
图E13 圣观音坐像壁画,莫高窟第14窟(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四》图169) 170
图E14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立像(李凇摄影) 171
图E15 延安清凉山石窟十一面十八臂观音(李凇摄影) 171
图E16 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敦煌研究》1994年第2期第91页) 172
图E17 千手观音坐像(《中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雕塑》图 175
图E18 印度不空羂索观音坐像(肥塚隆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印度2》图52) 176
图E19 敦煌不空羂索观音坐像(《西域美术·吉美藏品Ⅰ》图78) 177
图E20 新疆和阗诃利帝母壁画(田边胜美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中亚》图260) 183
图E21 送子观音,四川大足石门山第9龛(李凇摄影) 183
图E22 敦煌水月观音(《西域美术·吉美藏品工》图96) 184
图E23 龙头观音泥塑,陕西黄陵朝阳洞石窟(李凇摄影) 185
图E24 西安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碑(李凇摄影) 190
图E25 印度文殊菩萨立像(肥塚隆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印度2》图45) 194
图E26 龙门石窟维摩诘(龙门文物保管所等编《龙门石窟·一》图166) 198
图E27 龙门石窟文殊菩萨(龙门文物保管所等编《龙门石窟·一》图168) 198
图E29 敦煌文殊菩萨(Roderick Whitfield: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p1.5) 199
图E28 有骑狮的娜娜女神像的银碗(田边胜美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中亚》插图273) 199
图E30 文殊、普贤与释迦(《金刚经集注》插图一) 201
图E31 五台山图(局部,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五》图60) 202
图E32 延安清凉山石窟文殊及部众(李凇摄影) 203
图E33 敦煌地藏六道图(《西域美术·Ⅱ》图22—1) 205
图E34 地藏观音像,四川大足北山第121龛(李凇摄影) 206
图E35 大势至,四川大足宝顶第18龛(李凇摄影) 209
龙门石窟唐代阿弥陀造像考察笔记 221
图F1 老龙洞南壁(李凇摄影) 222
一 老龙洞的阿弥陀造像 222
二 其它太宗至高宗前期的阿弥陀造像 229
图F2 宾阳南洞贞观十□年十月某氏造像龛(李凇摄影) 230
图F3 赵客师洞显庆五年杨君植造像龛(李凇摄影) 231
三 清明寺洞造像 233
图F5 清明寺洞正壁(李凇绘制) 234
图F4 清明寺洞平面图(李凇绘制) 234
图F7 清明寺洞右壁(李凇绘制) 235
图F6 清明寺洞左壁(李凇绘制) 235
图F10 清明寺洞外两侧壁(李凇绘制) 236
图F9 清明寺洞外壁(李凇绘制) 236
图F8 清明寺洞前壁(李凇绘制) 236
图F11 清明寺洞上元二年王仁恪造像龛(李凇摄影) 252
图F14 蔡大娘洞正壁(李凇摄影) 253
图F12 蔡大娘洞天授二年蔡大娘造药师佛龛(李凇摄影) 253
图F13 蔡大娘洞平面图(李凇绘制) 253
图F16 蔡大娘洞左壁(李凇绘制) 254
图F15 蔡大娘洞右壁(李凇绘制) 254
图F17 蔡大娘洞前壁(李凇绘制) 255
四 蔡大娘洞及其附近的阿弥陀造像龛 255
图F19 蔡大娘洞屋形龛(李凇摄影) 260
图F18 惠简洞至双窟主要窟龛(李凇绘制) 260
图F20 双窑北洞垂拱三年金莫神造像龛(李凇摄影) 262
论唐代龙门石窟净土堂的造像 267
图G1 净土堂平面图(李凇绘制) 268
一 主窟内的“侍卫” 268
图G2 唐长安道德寺碑阿弥陀佛造像(李凇摄影) 269
二 “阿弥陀佛像三铺” 271
图G3 唐高力士洞造像题记(局部,李凇摄影) 274
图G4 唐奉先寺卢舍那像龛南壁造像(李凇摄影) 274
图G5 唐奉先寺卢舍那像龛南壁造像局部(李凇摄影) 275
图G6 唐奉先寺卢舍那像龛北壁(李凇摄影) 275
图G7 唐高力士洞立佛三区(李凇摄影) 276
三 前庭三壁的造像 278
图G8 净土堂前庭三壁造像位置展开图(李凇绘制) 278
图G9 净土堂前庭北壁(李凇摄影) 279
图G10 礼佛僧(李凇摄影) 279
图G11 十二光佛(李凇摄影) 279
图G12 净土堂前庭南壁主龛(李凇摄影) 280
图G13 净土堂前庭北壁主龛三立佛(李凇摄影) 281
图G14 清明寺洞普光造地藏菩萨龛(李凇摄影) 283
图G15 净土堂前庭北壁下方三立佛(李凇摄影) 285
龙门石窟唐代天王造像考察 289
一 造像调查 291
图H1 宾阳北洞天王(龙门文物保管所等编《龙门石窟·二》图14) 304
二 造像的演变 304
图H2 梁文雄洞天王(李凇摄影) 305
图H3 奉先寺以南未完工的一小窟(李凇摄影) 306
图H4 宾阳北洞右壁,可见天王像(左)与菩萨像(右)的关系与比例(李凇摄影) 306
图H5 杨某造卢舍那洞的踩牛天王(李凇摄影) 309
图H6 奉先寺大龛之北壁天王(李凇摄影) 310
图H7 奉先寺大龛之北壁天王局部:蛇,位于左腿外侧(李凇摄影) 311
图H8 印度龙王护佛塔(肥塚隆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印度2》图107) 311
图H9 坐天王,火下洞佛座(李凇摄影) 312
图H10 毗沙门天王与观音菩萨,清明寺外南壁小龛(李凇摄影) 316
三 天王像的形式与性质 317
图H11 天王与菩萨身高比例比较图(李凇绘制) 318
图H12 西安大雁塔《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碑上部造像(李凇摄影) 319
图H13 天王自身身高比例比较图(李凇绘制) 320
图H14 天王与夜叉造型的整体形式所构成的图形关系比较图(李凇绘制) 321
图H16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天王头像(金申《佛教雕塑名品图录》图515) 324
图H15 敬善寺天王像(李凇摄影) 324
图H17 天王腰间一圆形盒(李凇摄影) 325
图H18 印度教石窟守门神像(佐藤宗太郎《インドの石窟寺院》图230) 329
图H19 西安道德阿弥陀像石碑(李凇摄影) 330
关中北朝造像碑研读札记 337
一 供养人形象问题 337
图I1 第一阶段供养人像(李凇绘制) 339
图I2 第二阶段供养人像(李凇绘制) 340
图I3 第三阶段供养人像(李凇绘制) 341
图I4 第四阶段供养人像(李凇绘制) 342
二 西安碑林藏荔非明达造像碑 345
图I5 陶俑比较(李凇绘制) 345
图I6 北周荔非明达造像碑(李凇摄影) 346
图I7 荔非明达造像碑供养人(李凇绘制) 347
图I8 彬县文化馆藏北朝荔非氏造像碑(李凇绘制) 348
三 彬县文化馆藏荔非氏造像碑 349
图I9 北朝荔非氏造像碑主尊(李凇摄影) 351
四 姚伯多造像碑主尊之名 353
图I10 北魏造像碑发愿文局部(李凇拓制) 354
图I11 北魏造像碑题榜“太上老君一躯”(李凇拓制) 355
五 北朝至隋代道像主尊之名 357
图J1 泾渭流域地图(李凇绘制) 363
泾渭流域北魏至隋代道教雕刻详述 363
图J2 魏文朗造像碑(李凇摄影) 364
一 北魏造像 364
图J3 姚伯多造像碑(李凇摄影) 365
图J4 刘文朗造像碑(李凇摄影) 368
图J5 杨阿绍造像碑(李凇摄影) 369
图J6 杨缦黑造像碑(李凇摄影) 369
图J7 冯神育造像碑(李凇摄影) 370
图J8 朱奇兄弟造像碑(李凇摄影) 373
图J9 张相队造天尊像(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图621) 374
图J10 张乱国造像碑(李凇摄影) 374
图J11 熙平二年造像碑(李凇摄影) 375
图J12 张安世造像碑(李凇摄影) 377
图J13 王守令造像碑(李凇摄影) 378
图J19 庞氏造像碑(李凇摄影) 380
图J14 刘田氏造像碑(李凇摄影) 380
图J15 錡石珍造像碑(李凇摄影) 381
图J16 錡麻仁造像碑(李凇摄影) 383
图J17 茹氏一百人造像碑(李凇摄影) 385
图J18 师氏七十一人造像碑(李凇摄影) 387
图J20 田良宽造像碑(李凇摄影) 392
图J21 夏侯僧□造像碑(李凇摄影) 393
图J22 合右邑子七十人造像碑(李凇摄影) 395
图J23 夫蒙氏造像碑(李凇摄影) 396
图J24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李凇摄影) 397
图J25 荔非氏道教造像碑(李凇摄影) 399
图J26 道士王法略像(李凇摄影) 400
图J27 荔非周欢造像碑(李凇摄影) 400
二 西魏造像 401
图J28 辛延智造像碑(李凇摄影) 402
三 北周造像 405
图J29 绛阿鲁造像碑(李凇摄影) 405
图J30 辅兰德造像碑(李凇摄影) 407
图J31 李昙信造像碑(李凇摄影) 408
图J32 刘男俗造像碑(李凇摄影) 409
图J33 刘欢庆造立像(李凇摄影) 410
图J34 錡马仁造像碑(李凇摄影) 411
图J35 鲁氏造像碑(李凇摄影) 412
图J37 雷小豹造像碑(李凇摄影) 413
图J38 四面线刻石(李凇摄影) 414
图J36 张氏造像残石(张鸿修《北朝石刻艺术》图43) 415
图J39 四面石造像(李凇摄影) 415
图J40 宗圣宫道教造像碑(李凇摄影) 416
图J41 任闰造像碑(李凇摄影) 417
四 隋代造像 418
图J42 四面造像半截碑(李凇摄影) 418
图J43 范匡谨造像(李凇摄影) 418
图J44 惠炽造老君像(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档案) 419
图J45 白显景造像(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档案) 420
图J46 仵进荣造老君像(李凇摄影) 420
图J47 下元三年造像碑(李凇摄影) 421
图J48 袁神荫造像(李凇摄影) 424
图J49 徐景晖造像碑(李凇摄影) 425
图J50 徐景晖造像碑局部(张鸿修《北朝石刻艺术》图67) 426
图J51 刘子达造像碑(李凇摄影) 428
图J52 杜龙祖造像碑(李凇摄影) 429
图J53 四面造像(李凇摄影) 431
图J54 永平三尊式道像(金申《中国纪年佛像图典》图83) 432
图J55 盖氏造三尊式道像(Stephen Little.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p1.29.) 432
图J56 举家廿人造石像(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图622) 433
北魏魏文朗造像碑考补 439
图K1 北魏魏文朗造像碑双坐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北朝佛道教造像碑精选》图1) 443
图K2 炳灵寺石窟释迦多宝说法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第120页) 443
图K3 北魏魏文朗造像碑维摩诘线刻像(李凇绘制) 444
图K4 北魏魏文朗造像碑碑侧小龛道像(李凇绘制) 445
图K5 维摩诘像,炳灵寺石窟169窟西秦壁画(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编《永靖炳灵寺》图版37) 446
图K6 西安市藏始光三年造弥勒石像(李凇绘制) 448
一 位县令解决文化冲突的一个探索性方案——陕西福地水库西魏佛道混合石窟的图像与观念 453
图L1 福地石窟远景(李凇摄影) 453
一 图像的直接描述与文字识别 455
图L2 福地石窟四壁(李凇绘制) 456
图L3 福地石窟正壁(李凇绘制) 457
图L4 福地石窟正壁主佛(李凇摄影) 458
图L5 像主夫妇坐像(李凇摄影) 459
图L6 像主骑马像(李凇摄影) 459
图L7 福地石窟正壁六个动物(李凇摄影) 459
图L8 福地石窟右壁(李凇绘制) 460
图L9 福地石窟太上老君坐像(王子云《陕西古代石雕刻Ⅰ》图版70) 460
图L10 福地石窟右壁龛沿之上刻有十个半身正面像(李凇摄影) 461
图L11 福地石窟右壁二男二女像(李凇摄影) 461
图L12 福地石窟左壁下半部(李凇绘制) 462
图L13 福地石窟单尊坐像(李凇摄影) 462
二 图像的意义及样式的来源 463
图L14 福地石窟左壁蹲猴(李凇摄影) 463
图L15 北魏正光五年仇臣生造像碑发愿文局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北朝佛道教造像碑精选》第93页) 464
图L17 巴基斯坦力士摔跤浮雕图(栗田功《犍陀罗美术Ⅰ》图94) 466
图L16 湖北江陵出土秦代木篦漆画角抵(《文物》1992年第2期第47页) 466
图L18 鹿与猴,陕北神木汉代画像石(韩伟《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图128) 471
图L19 魏文朗造像碑主龛(李凇摄影) 471
三 一位县令的一个探索性方案 472
四 结论 479
美国三家博物馆所见中国道教雕刻 485
一 芝加哥费尔德自然史博物馆 485
图M1 王易造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86
图M2 男官傅某造道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87
图M3 杨阿祖造道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88
图M4 常义通造道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89
图M5 老君头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90
图M6 老君头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Stephen Little,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p1.41.) 490
图M7 老君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91
图M8 开元十四年天尊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Stephen Little.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p1.42.) 491
图M9 景明元年造道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93
图M10 周文明造道教三尊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93
图M11 唐代佛教七尊造像,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藏(李凇摄影) 494
图M12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代小佛龛像(李凇摄影) 494
图M13 北周李元海造元始天尊像,弗利尔美术馆藏(李凇摄影,西安宗鸣安藏拓片) 495
二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495
图M14 北周李元海造元始天尊像局部,弗利尔美术馆藏(李凇摄影) 496
图M15 蔡华妙造石像,弗利尔美术馆藏(李凇绘制) 499
图M16 唐半圆形石门楣,弗利尔美术馆藏(李凇绘制) 500
图M17 金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第216号墓壁画(《中国美术全集·墓室壁画》图133) 501
图M18 北魏延昌四年双坐道像,波士顿美术馆藏(李凇摄影) 504
三 波士顿美术馆 504
图M20 隋开皇七年造老君像,波士顿美术馆藏(Stephen Little.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p1.32.) 505
图M19 北魏小道像,波士顿美术馆藏(李凇摄影) 505
图M21 隋开皇九年造道像,波士顿美术馆藏(李凇摄影) 506
图M22 唐武德六年李若武造天尊像,波士顿美术馆藏(李凇摄影) 506
图M24 唐天宝十三载造道像,波士顿美术馆藏(李凇摄影) 507
图M23 唐麟德二年田客奴造道像,波士顿美术馆藏(李凇摄影) 507
图N1 冯神育道教造像碑局部(李凇摄影) 511
图N2 香炉,刘保生造弥勒佛像局部(《唐の女帝·则天武后とその时代展》图3) 511
香炉与火坛——六世纪祆教对中国艺术影响之一例 511
图N3 博山炉,满城刘胜墓出土(Stephen Little.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p1.20.) 512
图N4 香炉,陕西绥德杨孟元墓画像石(汤池《中国画像石全集·陕西、山西汉画像石》图92) 512
图N5 释迦苦行像(栗田 功《犍陀罗美术Ⅰ》图P2-Ⅳ) 514
图N6 香炉,李元海造元始天尊像局部(李凇摄影) 515
图N7 圣火坛,虞弘墓局部(《文物》2001年第1期第45页) 515
图N9 Hormuzd一世的金币(田边胜美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中亚》插图113) 516
图N8 圣火仪式图像的陶质纳骨器(田边胜美等编《世界美术大全集·中亚》图140) 516
图N10 香炉,耀县北魏七十人等造像碑局部(李凇摄影) 517
索引 521
后记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