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双语表征研究的历史回顾 1
1.1 双语表征的基本假设 4
导读 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 8
1.2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14
导读 心理表征 31
1.3 双语表征的主要模型及其理论解释 40
导读 语言的理解 47
第二章 双语表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51
2.1 实验方法与结果解释的问题 51
导读 语言的产生 60
2.2 语义表征与形义关系的理论问题 63
2.2.1 语义是语言表征的抽象实体 63
2.2.2 语义是双语形式转换的中介物 66
导读 联结主义模型 72
2.3.1 语义通达与“回路振荡” 74
2.3 问题的解决 74
2.3.2 语言形式和语义的独立与联系 78
导读 语义的激活扩散与语义启动 83
第三章 对双语表征问题的实验研究 86
3.1 行为实验 87
导读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 89
3.1.1 实验一 93
导读 反应时记录法 98
3.1.2 实验二 101
导读 实验设计 108
3.1.3 实验三 113
导读 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117
3.1.4 实验四 121
3.1.5 小结 126
导读 因素设计 129
3.2 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实验五) 133
导读 语言的生理学基础 138
3.2.1 N400的峰值与潜伏期 145
3.2.2 N140的峰值与潜伏期 151
3.2.3 P190的峰值与潜伏期 155
3.2.4 P600的峰值与潜伏期 157
3.2.5 P850的峰值与潜伏期 163
3.2.6 N1000的峰值与潜伏期 164
3.2.7 小结与讨论 165
导读 语言的认知神经学实验研究 169
第四章 第二语言表征通达机制的形成 173
4.1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句法系统的形成 173
4.2 实验研究(实验六) 176
4.3 小结与讨论 180
导读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与外语学习的年龄问题 187
第五章 讨论和结论 190
5.1 形式的具体性与语义的抽象性 190
5.2 “词汇中介”与“匹配模型” 193
5.3 语义整合与“回路振荡” 200
参考文献 222
附录 238
Ⅰ. 实验一命题判断材料 238
1. 阅读故事(英语和汉语) 238
2. 命题判断语句(P为肯定判断,N为否定判断) 238
Ⅱ. 实验二材料(依次为A类、B类、C类、D类和填充材料) 240
Ⅲ. 实验三材料(F为填充材料,E为实验材) 245
Ⅳ. 实验四材料(R为实验材料,W为填充材料 251
Ⅴ. 实验五材料 261
Ⅵ. 实验六材料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