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17年文学(1949—1966) 1
第一章 文化制度与文学主流 1
第一节 文代会与文学组织 1
第二节 “文坛三公案”及其他 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1
第二章 小说 14
第一节 概述 14
第二节 革命历史小说 16
第三节 革命现实小说 31
第四节 “百花小说” 43
第三章 诗歌 51
第一节 概述 51
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 53
第三节 新民歌与叙事诗 58
第四节 艾青、穆旦等人的创作 63
第四章 散文 72
第一节 概述 72
第二节 抒情散文 76
第三节 报告文学 83
第四节 杂文 91
第五章 戏剧 94
第一节 话剧 94
第二节 戏曲 108
第三节 新歌剧 114
第二编 “文革”文学(1966—1976) 119
第一章 文化语境与文艺戒律 119
第一节 “文革”期间的文学环境 119
第二节 “文革”期间压制文学的强制性戒律 124
第二章 主流小说与地下小说 127
第一节 “文革”时期主流小说(一) 128
第二节 “文革”时期主流小说(二) 130
第三节 “文革”时期主流小说(三) 133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地下小说 138
第三章 公开诗坛与地下诗歌 145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公开诗坛 145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一) 149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二) 154
第四节 天安门诗歌 158
第四章 革命样板戏 160
第一节 革命样板戏的出台与普及 160
第二节 样板戏的制作规则 163
第三编 新时期文学(1976—1989) 167
第一章 文化复兴与文学思潮 167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167
第二节 现实主义 170
第三节 现代主义 174
第二章 小说 178
第一节 现实主义小说 178
第二节 现代主义小说 181
第三节 寻根小说 185
第四节 新写实小说 192
第五节 女性小说(一) 198
第六节 知青小说 205
第七节 王蒙 210
第八节 高晓声和张贤亮 215
第九节 汪曾祺 219
第三章 诗歌 226
第一节 概述 226
第二节 “归来”的歌 228
第三节 朦胧诗 234
第四节 新生代诗 249
第四章 散文 259
第一节 挽悼散文 260
第二节 抒情小品 265
第三节 报告文学 270
第五章 戏剧 279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话剧 279
第二节 探索戏剧 288
第四编 后新时期文学(1989— ) 297
第一章 文化语境与文学市场 297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 297
第二节 文学市场与畅销书 301
第二章 小说 306
第一节 晚生代小说 306
第二节 女性小说(二) 312
第三节 西部小说 320
第四节 王朔与贾平凹 325
第五节 王安忆 329
第六节 余华与苏童 333
第七节 东西 鬼子 李冯 339
第三章 诗歌 346
第一节 概述 346
第二节 知识分子写作 349
第三节 民间写作 352
第四章 散文 358
第一节 概述 358
第二节 回忆体散文 360
第三节 文化散文 364
第四节 女性散文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