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大辞典》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古棣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42706845
  • 页数:832 页
图书介绍:由《孙子兵法》的校译、词汇解释、研究文献概要、研究信息及书录等内容组成。

《孙子兵法》校译 1

说明 1

《孙子兵法》十三篇校译 1

计篇 1

作战篇 2

谋攻篇 3

形篇 4

势篇 5

虚实篇 6

军争篇 8

九变篇 9

行军篇 10

地形篇 12

九地篇 13

火攻篇 15

用间篇 16

《孙子佚文》校译 18

前人辑佚 18

散地战 18

轻地战 19

争地战 19

交地战 19

衢地战 20

重地战 20

死地战(一) 21

围地战 21

圮地战 21

死地战(二) 22

山险战 22

攻骄战 23

其他 23

《临沂银雀山汉简》(下编) 24

吴问 24

[四变] 25

黄帝伐赤帝 25

附 26

《孙子传》校译 26

《孙武传》校译 28

凡例 34

《孙子兵法》词汇解释 34

计篇 35

计 35

兵者,国之大事 35

死生之地 35

存亡之道 35

不可不察也 35

经之以五事 35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36

道 36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36

法 37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37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37

凡此五者,知之者胜 37

天 37

将 37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37

地 37

天者,阴阳、寒署、时制也 37

将听吾计,留之 38

吾以此知胜负矣 38

赏罚孰明 38

士卒孰练 38

兵众孰强 38

法令孰行 38

天地孰得 38

将孰有能 38

主孰有道 38

计利以听 39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9

兵者,诡道也 39

实而备之 40

乱而取之 40

强而避之 40

怒而挠之 40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40

用而示之不用 40

故能而示之不能 40

利而诱之 40

卑而骄之 41

佚而劳之 41

亲而离之 41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41

不可先传 41

太乙遁甲 42

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于境 42

在于将之所裁 42

多算胜,少算不胜 42

庙算 42

德化 43

恩信使民 43

惠覆 43

慈爱 43

经略 43

制作 43

道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 43

《司马法》 43

风云之占 44

五行刑德 44

黄石授书张良 44

吴起云“疾风大寒” 44

非天官日时之阴阳也 45

李卫公解阴阳 45

范蠡云“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45

盖兵自有阴阳 45

兵家,以智为先 46

专任智则贼 46

五者相须 46

将知其变极,即胜也 46

非知之艰,行之惟难 46

赏不僭,罚不滥 46

未战而先胜 46

范增辞楚,陈平归汉 47

魏武帝盛冬伐吴 47

汉高祖料柏直不能当韩信 47

虞公贪,宫之奇懦 47

常法之外也 47

慕容超不据大岘 48

魏绛戮仆 48

穰苴斩庄贾 48

吕蒙诛乡人 49

卧龙刑马谡 49

息侯诱蔡 49

楚子谋宋 49

曳柴扬尘,栾枝之谲 49

万弩齐发,孙膑之奇 49

囊沙壅水,淮阴之诈 50

李牧败匈奴 50

千牛俱奔,田单之权 50

匈奴示赢老于汉使 51

班超击莎车 51

赵奢破秦军 51

陈舟临晋而渡夏阳 51

晋侯伐虢,假道于虞 51

吴与越夹水相拒 52

姚兴征秃发傉檀 52

赤眉委辎重而饵邓禹 52

楚人伐绞 52

鲁师取郝 52

荆州没吴 52

汉兵击曹咎于汜水 53

石勒称臣于王浚 53

卢循、徐道复袭建邺,刘裕御之 53

交绥而退 53

范蠡、郑武之谋 54

吴子伐齐,越子率众而朝 54

楚伐庸,七遇皆北 54

知武子分四军为三部 54

公子光问计于伍子胥 55

申公巫臣教吴伐楚 55

应侯间赵而退廉颇 55

由余归秦 55

邓艾伐蜀,行无人之地 56

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 56

陈平间楚而逐范增 56

英布所以佐汉 56

烛之武夜说秦伯 56

作战篇 57

作战 57

驰车千驷 57

革车千乘 57

带甲十万 57

千里馈粮 57

内外之费 57

宾客之用 57

其用战也,贵胜 58

暴师 58

攻城则力屈 58

久则钝兵挫锐 58

日费千金 58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58

车甲之奉 58

胶漆之材 58

屈力殚货 59

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59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59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59

财竭则急于丘役 60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 60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60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60

役不再籍 60

粮不再载 60

中原内虚于家 61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61

破车罢马 61

甲胄矢弩 61

戟楯矛橹 61

丘牛大车 61

取敌之利者,货也 62

是谓胜敌而益强 62

卒善而养之 62

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 62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62

葸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62

故杀敌者,怒也 62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62

故智将务食于敌 62

公家之费,十去其六 62

老师 63

军有诸侯交聘之礼 63

二十人奉一人 63

举千金者,言多费也 63

道里县远 63

十万,举成数也 63

曹公《新书》 63

国家安危之主也 63

民之司命 63

故兵贵胜,不贵久 63

若汉武帝穷征深讨 64

伊吕复生 64

若吴伐楚入郢 64

勤王之举 64

若司马宣王伐上庸 64

若智伯围赵 65

若秦伯见袭郑之利,不顾崤函之败 65

吴王矜伐齐之功,而忘姑苏之祸 65

秦发关中之卒,是以有陈吴之难也 65

晋师馆谷于楚 65

赏其唱谋先登者 66

奖一而励百 66

皇朝太祖 66

因敌以胜敌,何往不强 66

武之不可黩 66

车许杂乘,旗无因故 66

以货啖士 66

《尉缭子》曰“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66

田单守即墨,使燕人劓降者,掘城中人墳墓之类是也 66

农夫耕牛俱失南亩 66

越境则馆穀于敌 66

光武推赤心,人人投死 67

谋攻篇 67

谋攻 67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67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68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69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69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69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69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69

上兵伐谋 70

其次伐交 70

其次伐兵 71

其下攻城 71

修櫓轒韫 71

具器械 71

距闉 71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72

杀士卒三分之一 72

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72

必以全争于天下 73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73

故兵不钝而利可全 73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73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73

十则围之 74

五则攻之 74

倍则分之 74

敌则能战之 75

少则能守之 75

不若则能避之 76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76

将者,国之辅也 76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76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77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77

縻军 77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 77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77

乱军引胜 78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78

知众寡之用者胜 78

上下同欲者胜 79

以虞待不虞者胜 79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79

知胜之道 79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79

韩信虏魏王豹、擒夏说、斩成安君 80

燕从风而靡 80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80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80

道胜、力胜 81

吴王黄池之会 81

苏秦约六国不事秦 81

张仪献地于楚,请绝齐交 81

随何于黥布坐上杀楚使者,以绝项羽 82

曹公与韩遂交马语,以疑马超 82

高澄以萧深明请和于梁,以疑侯景 82

晋文公敌宋,携离曹卫 82

上谋不斗 83

侯景攻台城 83

厨人濮破华氏 83

孙叔敖败晋师 83

郭淮围麴城 84

郑伯肉袒以迎楚庄王 84

唐太宗降薛仁呆 84

耿弁攻临淄而扰西安,胁巨里而斩费邑 84

楚师筑室反耕以服宋 84

臧宫围原武 85

高熲伐陈之策 85

沛公入关 85

晋降孙皓 85

主弱客强,不用十也 85

太宗辱宋老生以虏其众 86

曹咎汜水之战 86

苻坚至淝水不分而败 86

王僧辩至张公洲分而胜 86

吴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万 87

息侯屈于郑伯 87

李陵降于匈奴 87

龙且逐韩信,苻融挥军少却 87

赵充国欲为屯田,汉宣必令决战 87

孙皓临灭,贾充尚请班师 88

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 88

慕容评出军 88

周亚夫见天子不拜 88

齐侯不射君子而败于晋 89

宋公不擒二毛而衂于楚 89

彘季不从军师之谋 89

魏尚守云中,冯唐发愤 89

赵不用广武君而用成安君 90

裴度奏去监军 90

高崇文伐蜀 90

邲之战 90

中官监军 91

长平之败 91

王翦伐荆 91

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91

士会察楚师之不可敌 92

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92

出门如见敌,有备不败 92

先?败,吕布亡,皆上下不同欲之所致 92

楚无晋备,以败于鄢 92

陈平料刘项之长短 93

形篇 93

形 93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94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94

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94

胜可知而不可为 95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96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96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96

可胜者,攻也 96

不可胜者,守也 96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97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97

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97

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97

故其战胜不忒 97

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98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98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98

修道而保法 98

能为胜败正 98

胜 99

称 99

地生度 99

《兵法》 99

数 99

量 99

度 99

度生量 100

量生数 100

数生称 100

称生胜 100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100

称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100

非百胜不战,非万全不斗 101

藏形 101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101

能变化其形,因敌以制胜 101

守者韬声灭跡,幽比鬼神 102

攻者势迅声烈,疾若雷电 102

乌获举千钧之鼎为力 102

离朱百步睹纤芥之物为明 102

师旷听蚊行皚步为聪 102

留侯未尝有战斗功 102

秦军败赵,先据北山者胜 103

宋师伐燕,过大岘而胜 103

薛公知黥布必败 103

韩信论楚汉 104

赵充国常先计而后战 104

田丰知魏武必胜 104

李靖五阵随地形而变 105

杜预伐吴,言兵如破竹 105

势篇 105

势 105

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106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106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106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107

以正合,以奇胜 107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107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108

终而复始,四时是也,死而复生,日月是也 108

奇正环相生 109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109

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109

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110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110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110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111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111

治乱,数也 112

勇怯,势也 112

予之,敌必取之 113

以利动之,以本待之 113

强弱,形也 113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113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114

择人而任势 114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圆石 115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116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116

多多益办 117

“六步七步”,“四伐五伐” 118

诸葛出斜谷 118

风后《握奇文》 118

郑伯御燕师 118

刘濞不用田禄伯之计而败 118

马隆干凉州 119

武侯之方阵 119

李靖之“六花” 120

唐太宗之《破阵乐舞》 120

不由人兴,时所会也 120

龙且轻韩信 120

郑人诱我师 121

楚王毁中军以张随人 121

秦穆悔过,不替孟明 121

虚实 122

虚实篇 122

乐毅藉济西一战,能并强齐 122

蒯通以为坂上走丸,言其易也 122

兵威已成,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122

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123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124

致人而不致于人 124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124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124

敌佚能劳之 125

饱能饥之 125

安能动之 125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125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126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126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126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127

进而不可御者,衝其虚也 127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128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128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129

故能为敌之司命 130

故善战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131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 131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132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133

以吾度之,楚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133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133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133

胜可为也 134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134

候之而知动静之理 135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135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135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136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也 136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 136

兵之胜,避实而击虚 137

兵无成势,无恒形 137

兵因敌而制胜 137

水之行,避高而趋下 137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137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138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恒位 138

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138

杨素毁车以诱突厥 139

子胥疲楚师 139

孙膑走魏将 139

高顽言平陈之策 139

要其粮道,使不得馈 139

火积 139

饥敌之术,在临事应机 139

广武君请奇兵以绝韩信 139

耿弇克临潼(淄),朱儁讨黄巾 140

臾骈坚壁,秦伯挑其裨将 140

王宰悉力攻夺而后守 140

周亚夫击东南而备西北 141

高欢攻邺 141

韦孝宽守晋州 141

司马宜王攻辽东、直指襄平 141

李广纵马卸鞍 142

蹇叔知晋人御师必于殽 142

陈汤料乌孙围兵五日必解 142

樽俎帷幄之间,以筹画之 142

诸葛亮遗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司马宣王 143

韩信背水拔帜 143

晋文公拘宛春以怒子玉 143

薛公料黥布之三计 143

军争篇 144

军争 144

和军聚众,交合而舍,莫难于军争 144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144

后人发,先人至 145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145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145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146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146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 146

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而一至 147

军无辎重则亡 148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军将,其法半至 148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148

无粮食则亡 149

无委积则亡 149

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149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150

不用乡道者,不能得地利 150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150

其疾如风 150

掠乡分众 151

动如雷震 151

难知如阴 151

不动如山 151

侵掠如火 151

其徐如林 151

扩地分利 152

县权而动 153

《军政》 153

用众之法 153

三军可夺气 154

将军可夺心 154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154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154

以静待哗 155

此治心者也 155

以治待乱 155

此治气者也 155

以近待远 156

以佚待劳 156

以饱待饥 156

此治力者也 156

无邀正正之旗 157

勿击堂堂之陈 157

郭淮屯北原而走诸葛 157

秦伯袭郑,三帅皆获 157

太宗以三千五百骑先据武牢 157

游子远败伊余羌 158

专智以夺事机 158

吴伐鲁,邯人导之以克武城 158

凡主兵者,必先审地图 158

栾箴临敌,好整好暇 159

九变篇 159

九变 159

高陵勿向 160

背丘勿迎 160

佯北勿从 161

锐卒勿攻 161

饵兵勿贪 161

归师勿遏 161

围师必阙 161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162

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162

绝地勿留 162

穷寇勿迫 162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九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163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163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163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163

屈诸侯者以害 164

役诸侯者以业 164

趋诸侯者以利 164

将有五危 165

必生,可虏也 165

必死,可杀也 165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165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165

忿速,可侮也 166

廉洁,可辱也 166

爱民,可烦也 166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166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 167

郑师克蔡,惟子产惧 167

张方入洛阳 167

韦孝宽间斛律光 167

楚为阵而吴人至,见有备而返 168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168

晋人御秦,深垒固军以待之 168

晋楚国强,郑人奔走以事之 168

韩人令秦凿渠 168

程不识将屯,正部曲行伍 169

朱然为军师,每朝夕严鼓 169

莒以恃陋而溃 169

齐以狎敌而歼 169

虢以易晋而亡 169

鲁以果邾而败 169

上生多疑 170

刘裕诉江追桓玄 170

赵婴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 170

上死不胜 170

吴子入巢而自轻 170

莫敖小罗而无次 170

太宗杀宋老生 171

姚襄攻黄落 171

子玉刚忿,晋人执其使以怒之 171

项羽救赵;亚夫委梁 171

行军篇 171

行军 171

处军、相敌 172

绝山依谷 172

视生处高 173

战降毋登 173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174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174

绝水必远水 174

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175

视生处高,无迎水流 175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 176

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 176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后生前死 177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177

塗有所不由 178

军有所不击 178

城有所不攻 179

地有所不争 179

贵阳而贱阴 180

养生而处实 180

好高而恶下 180

君命有所不受 180

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181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 181

绝涧 181

天井 182

天牢 182

天罗 182

天陷 182

天隙 182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182

林木、蘙荟 183

葭苇 183

军旁有险阻 183

潢井 183

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也 184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184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184

其所居易者,利也 184

众树动者,来也 185

众草多障者,疑也 185

鸟起者,伏也 185

兽骇者,覆也 185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186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 186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186

散而条达者,薪来也 186

卑而广者,徒来也 186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186

半进半退者,诱也 187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187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187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187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188

杖而立者,饥也 188

汲役先饮者,渴也 188

吏怒者,倦也 189

旌旗动者,乱也 189

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 189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189

夜呼者,恐也 189

鸟集者,虚也 189

军扰者,将不重也 189

军无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190

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 190

数赏者,窘也 190

数罚者,困也 190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190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191

兵非多益 191

惟无賦进,足以併力,料敌,取人而已 191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192

令素行,以教其人,则人服 192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192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192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 192

令素不行,以教其人,则人不服 193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193

无当天灶 193

武都羌为寇,马援讨之 193

郭淮远水为阵,刘备不渡 193

夫概败楚子于清发 193

阳处父与子上夹泜水而军 194

薛万均破窦建德于范阳 194

曹咎涉汜水,汉军击之 194

公孙瓒败黄巾于东光 194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94

智伯灌赵襄子 195

光武溃王寻 195

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195

黄帝始受兵法于风后 195

相薄之势 195

潘党望晋尘,使骋而告 195

鱼丽之阵 196

田单诈骑劫 196

秦行人夜戒晋师 196

吴王夫差北征,会晋公于黄池 196

赵奢救阏与 196

纪信诳项羽 197

晋楚会于宋,楚人衷甲欲袭晋 197

石勒破王浚 197

郦食其啗秦将 198

李矩守榮阳 198

吴子以囚徒不整以诱楚师 198

楚幕有鸟 198

鲁庄公败齐于长勺 199

晋军终夜有声 199

张遼屯长社 199

城上有鸟 199

柏叶为幕 199

孟明焚舟 200

楚军破釜 200

吾姑灭此而朝食 200

士卒未附,百姓不信 200

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 200

我非素得循士大夫,所谓驱市人而战也 201

小过无更,小疑无申 201

地形篇 201

地形 201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201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201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202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202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202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203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203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203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203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204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 204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204

卒强吏弱,日弛 204

吏强卒弱,曰馅 204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204

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 205

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 205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205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205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205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206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06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206

胜之半也 206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207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207

作甬道以护之 207

高阳二者,止可捨阳而就高 207

挑战者,延敌也 208

楚军多宠,政令不一 208

陈稀不守漳水 208

赵不守井陉之口 208

将乏刑德 209

晋伐秦,荀偃行令 209

赵穿恶臾骈而逐秦 209

魏锜怒晋师而乘楚 209

齐以技击强,魏以武卒奋,秦以锐士胜 209

曹公以张辽为先锋而败鲜卑 210

谢玄以刘牢之领精锐而拒苻坚 210

温言一抚,士同挟纩 210

两椽辞屈,黄盖请问而俱斩 211

马逸犯禾,曹公割发而自刑 211

李靖所以十杀其三,使畏我而不畏敌 211

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 211

马谡战败,诸葛对泣而行诛 212

乡人盗笠,吕蒙垂涕而后斩 212

杨素流血盈前而言笑自若 212

九地篇 212

九地 212

散地 212

轻地 212

重地 213

围地 213

圮地 213

交地 213

衢地 213

争地 213

死地 214

散地则无战 214

轻地则无止 214

争地则无攻 214

交地则无绝 214

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 215

死地则战 215

贵贱不相救 215

众寡不相恃 215

围地则谋 215

圮地则行 215

重地则掠 215

衢地则合交 215

上下不相收 216

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216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216

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216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216

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217

兵士甚陷则不惧 217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217

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217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 217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217

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217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17

不得已则斗 218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218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218

投之无所往者,诸沬之勇也 218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219

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219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219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219

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219

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 220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220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220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220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220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220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 221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 221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221

轻地吾将使之偻 221

争地吾将趋其后 222

交地吾将谨其守 222

衢地吾将固其结 222

重地吾将继其食 222

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223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223

圮地吾将进其塗 223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223

围地吾将塞其阙 223

此三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 224

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 224

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224

信己之私,威加于敌 224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224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224

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225

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225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25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225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225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226

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 226

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226

敌人开阓,必亟入之 226

先夺其所爱,微与之期 227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227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 227

郧人将伐楚师 227

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 228

荆轲与易水士皆垂涕泣 228

乐毅伐齐 228

诸葛恪卷甲深入,其锋不可当 228

白起攻楚 228

廉颇拒白起 229

宣王抗武侯 229

韩信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229

王翦伐楚 229

八阵图 229

齐神武系牛马以塞路 230

班超在鄯善 230

晋楚争郑 230

火攻篇 231

火攻 231

冒顿灭东胡 231

项羽救赵,破釜焚庐 231

火攻有五 232

火人 232

火积 232

火辎 232

火库 232

火队 232

行火必有因 233

秆燧必素具 233

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 234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234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234

时者,天之燥也 234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234

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235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235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235

昼风从,夜风止 235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235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236

水可以绝,火可以夺 236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之曰“费留” 236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236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236

班超烧匈奴使者 237

陆逊拒蜀于夷陵 237

刘贾烧楚积聚 237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237

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237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237

焚邾娄之咸丘 237

王猛烧慕容评辎重 238

曹公烧袁绍辎重 238

李陵放火绝火势 238

满宠征吴 238

光武败王莽 238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 239

内外骚动 239

日费千金 239

公家之奉 239

百姓之费 239

用间篇 239

用间 239

姚襄怒黄眉压垒而阵 239

不可但以愠也,若晋赵穿 239

息侯与郑伯有违言而伐郑 239

魏武擒吕布 239

怠于道路 240

不得操事者十万家 240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 240

而爱爵禄金宝 240

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241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而知敌之情者也 241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241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241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为神纪,人君之宝也 242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242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242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242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也 242

生间者,反报也 242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242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243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243

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243

非仁义不能使间 243

非圣智不能用间 243

事莫密于间 243

赏莫厚于间 243

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 244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244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 245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245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有使如期 245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 245

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245

韦孝宽使齐人斩许盆 246

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246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246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246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246

魏用许攸 247

晋任析公 247

吴纳子胥 247

郦生烹于齐王 247

唐俭杀于突厥 247

赵奢善食秦间 248

汉军佯惊楚使 248

华元登子反之床而归 248

有泄武安君者斩 248

狐庸在吴 249

士会居秦 249

苗贲适晋 249

伯州犁奔楚 249

孙子佚文 250

前人辑佚 250

散地战 250

野战 250

因势依险设伏 250

出其不意,袭其懈怠 250

轻地战 250

敌守其城垒,整其车马 250

简兵练卒 251

据要保利 251

争地之法,先据为利,敌得其处,慎勿攻之 251

乃选轻车,衔枚先入 251

设疑佯惑,示若将去 251

军至轻地,士卒未专,以人为务,无以战为 251

争地战 251

吾将绝敌,令不得来 252

众寡又均 252

若不先图 252

修其守备 252

必全吾边城 252

深绝通道,固其阻塞 252

交地战 252

争先之道 252

人欲我与,人弃我取 252

曳柴扬尘 252

以备我奇 252

设伏隐庐 253

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 253

衙地战 253

若吾道远发后 253

驰车骤马 253

诸侯之地参属 253

傍有他国 253

必先重币轻使 253

约和傍国 253

敌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 254

扬其尘埃 254

即为戒备 254

士卒无归意 254

呜鼓随之 254

阴伏吾士 254

彼失其党 254

持兵不失 254

逾越 254

重地战 254

诸国掎角 254

众已属矣 254

士卒轻勇 254

接期险阻 255

故为毁乱寡弱之形 255

利我走势 255

围地战 255

皆会中道,倦而乃止 255

择空而取 255

营在吾左 255

与敌相候 255

要吾隘道 255

良车骁马 255

卒劳 255

难从之道 255

圮地战 255

烧尽粮食,填夷井灶 256

割发捐寇 256

杀牛燔车,以飨吾士 256

使之投命溃围 256

于是砥甲砺兵 256

或攻两旁 256

震鼓疾澡 256

则告励士卒 256

军于敌人之地 256

死地战(一) 256

陈而勿搏 256

纷纭若乱 256

前斗后拓 256

令其奋怒 256

四塞不通 256

隐而不覩 257

禁其樵采 257

密候其怠 257

潜探其情 257

挑之则不出 257

敌人保据山险,擅利而处之 257

山险战 257

燔吾蓄积 257

阴守其利 257

尽我余财 257

死地战(二) 257

山峻谷险 257

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 257

此是失道而求生 257

锐卒分行 257

其他 258

强弱长短杂用 258

兵弩相解 258

不可争锋 258

人効死而上能用之,虽优游暇誉,令犹行也 258

其镇如山,其停如渊 258

攻骄战 258

前行不瞻,后往不顾 258

因敌迁移 258

诎而待之 258

待离其固 258

久无所得,自然变改 258

中而击之 258

? 259

伍税之 259

二百?步为吻 259

二百步为吻 259

百八十步为吻 259

百六十步为吻 259

六将军 259

智是 259

范、中行是 259

吴问 259

《临沂银雀山汉简》(下编) 259

孙子八陈,有苹车之陈 259

长阵为甄 259

动则不利,立则囚 260

军唯可?,弗?也 260

浅入则前利不信,深入则后利不椄 260

城唯可攻,弗攻也 260

主乔臣奢 260

以御富民 260

主佥臣收 260

公无税焉 260

[四变] 260

君令有反此四者,则弗行也 261

黄帝伐赤帝 261

反山之原 261

右阴顺术倍衝 261

大威有之 261

暴者……以利天下 261

汤之伐桀也 261

?遂 262

民之请 262

武王之伐纣 262

一帝二王,皆得天之道 262

《孙子兵法》研究文献概要 263

总述 263

(一)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263

(二)《孙子兵法》研究文献的二大类别 264

(三)各个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文献概述 265

(1)先秦时期 266

(2)两汉时期 266

(4)唐朝时期 267

(3)三国至隋朝时期 267

(6)元明时期 268

(5)宋朝时期 268

(7)清朝时期 269

(8)民国时期 27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74

(四)文献著录与提要体例说明 276

先秦时期 277

周易 277

军志 277

军政 277

逸周书 278

管子遗著 278

左氏春秋 279

国语 280

孙子兵法 281

伍子胥 282

老子 283

范蠡 284

大夫种 284

吴子 285

公胜子 287

墨子 287

司马法 288

孙膑兵法 290

公孙鞅 293

儿良 293

王廖 293

尉缭子 294

重令 298

兵法 298

地图 298

参患 298

六韬 299

魏公子 299

禁藏 299

治国 299

制分 299

太公阴谋 303

太公金匮 304

握奇经 304

势 306

经法 306

议兵 306

论威 306

李子 307

爱士 307

庞煖 307

简选 307

决胜 307

两汉时期 308

李良 308

丁子 308

项王 308

韩信 308

广武君 309

黄石公三略 310

兵略训 318

强弩将军王围射法 319

杂匈奴占 319

护军射师王贺射书 319

魏氏射法 319

握奇经解 319

李将军射法 319

京氏征伐军候 320

将军论 320

赵岐御寇论 320

山川屯田图 320

兵云图 320

弩射秘法 321

三国至隋朝时期 321

孙子兵法略解 321

孙子兵法解 322

钞孙子一卷 323

孙子兵法注 323

孙武兵经 324

续孙子兵法 324

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 324

孙子兵法杂占 324

孙子注 324

孙子兵法解诂 324

吴起兵法注 325

太公阴谋解 325

太公伏符阴阳谋 325

黄石公三略注 325

黄石公阴谋行军秘法 326

曹公新书 326

兵书接要 326

黄石公三奇法 326

黄石公三略成氏注 326

黄石公内记敌法 326

黄石公秘经 326

黄石公略注 326

兵书要略 327

兵书 327

隆中对 328

十六策 328

握奇经述贊 330

风气占军决胜战 330

战略(司马彪) 331

兵林 332

兵法要略 332

真人水镜 332

金策 333

兵书要钞 333

玉韬 333

战略(赵煚) 334

老子兵书 334

金海 334

金韬 334

新撰兵书 334

兵书要略 334

唐朝时期 335

注孙子(李筌) 335

注孙子(杜牧) 336

孙子注(陈嗥) 337

注孙子(贾隐林) 338

集注孙子(纪燮) 339

注吴子 340

卫公兵法 340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342

军谋前鉴 346

安置军营行阵等四十六诀 346

县镜 346

临戎孝经 346

定远安边策 347

西南备边录 347

长短经 347

兵家正史 348

统军灵辖秘册 349

新集兵书要诀 349

太白阴经 349

阃外春秋 351

兵要望江南 352

御戎新录 352

北堂书钞 353

艺文类聚 354

群书治要 354

通典 354

意林 355

宋朝时期 356

注孙子十三篇 356

孙子注(王皙) 357

孙子注(何延锡) 357

孙子注(张预) 358

孙子比事 359

孙子口义 359

孙子衍义 359

孙子解 359

孙子十家会注 360

五家注孙子 362

曹杜注孙子 362

曹萧孙子注 362

孙子遗说 362

孙武 363

孙武论 365

读孙子 366

题孙子 366

武经七书 367

武经七书讲义 368

司马法讲义 369

三略讲义 369

三略解 370

《六韬》考证 370

读《六韬》 370

辨《六韬》 370

制旨兵法 371

人事军律 372

五行阵图 372

虎钤经 372

武经总要 374

行军环珠 377

四路兽守约束 377

攻守图术 377

神武秘略 377

三朝经武圣略 378

行军须知 379

幾策 380

权书 380

魏武帝论 381

管仲论 382

百将传 382

何博士备论 384

素书 387

守城录 389

黄氏日钞·素书 389

郡斋读书志·素书 389

武经龟鉴 391

兵筹类要 391

兵说 393

美芹十论 395

江东十鉴 395

江东十考 396

东南防守便利 397

南北十论 397

历代兵制 398

补汉兵志 399

南渡四将传 400

将鉴论断 402

翠微先生北征录 404

百战奇法 405

礮经 407

太平御览 408

元明时期 410

孙子注 410

武经直解 411

孙子校解引类 414

孙子参同 419

孙子集注(谈恺) 421

孙子辨 422

读孙子 422

孙子明解 422

孙子集注(黄邦彦) 422

吴子辨 423

读吴子 423

尉缭子辨 423

读司马法 424

读三略 424

四部正?·六韬 425

四部正?·素书 426

将将记 426

古今将略 426

运筹纲目 427

投笔肤谈 429

阵纪 431

草庐经略 434

三十六计 436

乾坤大略 439

左氏兵略 443

左氏兵法测要 444

续百将传 444

古今名将传 445

广名将谱 446

《韬钤》内外篇 447

韬钤续篇 447

续武经总要 447

八阵合变图说 448

握机经纬 448

车营叩答合编 449

塞语 450

乡约 452

救命书 452

金汤借箸十二筹 453

城守筹略 454

纪效新书 455

练兵实纪 457

莅戎要略 458

武备新书 459

海防图论 459

万里海防图说 459

江防图考 459

筹海图编 460

江南经略 461

海寇议 462

日本图纂 462

江防考 463

备倭图记 463

两浙兵制 463

两浙海防类考续编 464

温处海防图略 464

倭情考略 464

岭南水陆兵纪 464

安南图说 465

今古舆地图 465

边纪略 465

琉球图说 465

朝鲜图说 465

火龙神器阵法 466

火器图 468

火龙经 468

火龙经二集 468

火龙经三集 468

火攻挈要 469

西洋火攻图说 470

武编 470

兵垣四编 472

登坛必究 472

武备志 474

兵录 474

文献通考 476

永乐大典 476

清朝时期 477

孙子集注 477

兵镜备考 480

孙子彙征 481

孙子叙录 481

孙子十家注 483

孙刊《魏武帝注孙子》 486

王、孙校《孙子略解》 487

孙子金丹 488

孙子集解 488

孙吴兵诀 488

诸子平议补录·孙子 489

校孙星衍本《孙子十家注》 490

孙子兵法直讲 491

校孙子 492

孙子选注 493

武经体注大全会解 493

武经体注大全 493

武经七书汇解 494

武闱三子标题详解 495

校孙星衍景宋刊本《吴子》 495

孙子佚文(严可均) 496

校日本施氏讲义本《尉缭子》 496

校孙星衍景宋刊本《司马法》 496

孙子佚文(王仁俊) 498

司马法佚文 498

六韬佚文 499

太公兵法逸文 499

三略佚文 499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500

卫公兵法辑本 500

古今伪书考·。孙子 500

姚姬传全集·司马法 501

姚姬传全集·吴子 501

古今伪书考·吴子 501

古今伪书考·司马法 501

姚姬传全集·孙子 501

古今伪书考·尉缭子 502

姚姬传全集·尉缭子 502

古今伪书考·六韬 502

姚姬传全集·六韬 502

丰镐考信录·六韬 502

古今伪书考·李卫公问对 503

治平胜算全书 503

戊笈兵谈 503

兵谋 504

兵法 505

今兵利弊 506

权制 506

防守集成 506

读史兵略 507

兵法史略学 507

读史方舆记要 510

海国图志 510

施山公兵法心略 512

洋防说略 512

兵镜类编 513

医时六言 516

兵学新书 517

新译西洋兵书五种 517

孙子兵法史证 518

评注《孙子读本》 518

苏氏孙子注解 518

民国时期 518

孙子释证 519

孙子之新研究 519

孙子十三篇之作者 520

孙武辨 520

孙子与现代 521

孙子兵法哲理研究 521

孙子浅说 522

新注《孙子兵法》直讲 523

孙子兵法简释 523

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 523

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 524

孙子兵法初步研究 524

以孙子兵法证明日本必败 524

孙子浅说补解 525

孙子新诠 526

孙子兵法新探讨 526

司马兵法的真伪与作者 527

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 528

中国古战术之研究 528

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 528

孙子兵法校释 529

运用孙子兵法新义 529

孙子新研究 530

孙克兵学新论 531

孙子章回训义 531

白话译解孙子兵法 532

孙子兵法之新研究 5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533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的因素 533

今译新编孙子兵法 534

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研究 534

孙子集校 535

论孙子兵法 535

《孙子》十三篇的时代和作者 536

关于《孙子》十三篇的作者问题 536

孙子兵法考辨 537

释《孙子》书中的“形名” 537

《孙子》十三篇作者问题的商榷 538

孙子今注今译 538

孙子兵法新注(吉林军区注释组) 539

孙子兵法新注(军事科学院) 539

孙子兵法评注 540

论《孙子》的作成时代 541

孙子兵法浅说 541

孙子译注 542

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 542

孙子兵法概论 542

孙子会笺 543

孙子兵法探析 544

孙子兵学源流述略 544

《孙子兵法》时代特征考辨 545

中国历代兵法家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军事思想 546

孙子兵法校解 547

孙子解诂 548

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管理 549

孙子导读 549

孙子兵法释义 550

商用孙子兵法 550

怎样才能独占鳌头 550

孙子兵法新论 551

孙子校释 551

孙子兵法与竞技体育谋略 552

孙子新探——中外学者论孙子 552

白话孙子兵法(普颖华等) 554

白话孙子兵法(黄朴民) 554

孙子赚钱兵法 554

孙子兵法通读 555

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 555

孙子思想与多极竞争 555

略谈《孙子兵法》的仁诈辩证统一思想 556

兵圣孙武 556

孙子兵法的电脑研究 556

一部贯彻法家路线的古代军事著作——读竹简本《孙膑兵法》 557

临沂汉简概述 557

略谈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古代兵书残简 557

山东临沂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報告 557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释文 558

《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其时代——谈谈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孙子兵法》竹简的出土 558

略谈临沂汉墓竹简《孙子兵法》 558

从临沂汉墓竹简《吴问》看孙武的法家思想 558

读临沂汉简中《孙武传》 559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 559

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孙子》著作时代和作者的重议 559

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 561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一一五号汉墓 561

尉缭子注释 562

吴子注释 562

银雀山汉墓竹简 562

上孙家寨木简初探 562

银雀山汉简释文 562

春秋时期的步兵 563

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 563

中国古代兵书杂读 563

中国军事史 564

中国历代战争史 564

阵记注释 564

武经七书注释 565

干戈春秋——中国古兵器科技史话 565

孙膑兵法校理 565

投笔肤谈译注 565

吴子浅说 566

孙膑兵法浅说 566

黄石公三略浅说 567

兵经释评 567

百战奇略注译 568

百战奇法浅说 568

李卫公问对浅说 568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总说 569

六韬浅说 570

筹海图编浅说 570

司马法浅说 571

中国古代军事三百题 571

中国古代战争 571

兵法经营十谋 571

中国兵书通览 572

先秦军事研究 572

守城录注释 573

何博士备论注译 573

李靖兵法辑本注译 574

古代兵法鉴赏辞典 574

《心书》新编评译 575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 575

关于《孙子兵法》作者和著作年代之争史书中关于孙武的记载 578

关于左氏无传的争论 578

《孙子兵法》研究信息 578

孙武即孙膑的假说及其被证伪 579

著作年代之争的几个关键问题 580

银雀山汉简出土后的不同意见 584

关于孙子故里之争 586

孙子是齐人还是吴人 586

“乐安说”是否可信 587

孙子故里今何在 588

关于日本樱田本《孙子》的年代之争 597

日本樱田本《孙子》考证 599

(一)日本樱本《孙子》的来历 599

(二)避讳唐帝名说明了什么 601

(三)樱田本《孙子》避讳的下限 602

(四)从错简问题进行分析追溯樱田本《孙子》的来源 604

(五)分卷的差异不能为证 607

(六)古体字、俗体字不能成为证据 608

(七)从与《十家注》本《武经》本对照,与《直解》本对照再追踪樱田本的来源 610

(八)我们的结论 614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孙子》简介 614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机构、学术讨论会与出版物简介 617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 617

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 617

广饶孙子研究中心 618

《孙子学刊》 618

《孙子兵法》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 618

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 620

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 621

广饶孙子学术讨论会 623

孙子与齐文化学术讨论会 624

大型丛书《中国兵书集成》简介 626

《孙子兵法》在国外 627

《孙子兵法》在国外综述 627

《孙子兵法》在日本 630

《孙子兵法》在美国 636

《孙子兵法》在欧洲 643

《孙子兵法》书录 654

编例 654

《孙子》历代白文本 655

《孙子》十三篇版本 655

《孙子》佚文及辑本 656

宋代以前(含宋代)注本 657

《孙子》历代注、释、校、解、评、译本 657

《孙子》汉简及释文本 657

附:少数民族文字本 657

明代注、释、解、评本 660

清代注、释、解、评本 665

民国注、释、解、评、白话本 669

现代校、注、释、解、译本 671

《孙子》研究专著 673

《孙子》与著者研究 673

《孙子》与其他学科关系研究 676

《孙子》国外译著 677

东文(日、朝、越、马来)译著 677

西文(法、英、德)译著 683

《孙子》研究综述 684

俄文译著 684

《孙子》研究论文 684

《孙子》成书时代与著者 686

《孙子》版本、目录及汉简研究 689

《孙子》校释及整理 690

《孙子》的语言文字研究 691

《孙子》的军事思想研究 692

《孙子》的哲学思想研究 697

《孙子》与多学科研究 699

《孙子》的外传与影响 700

其他 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