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微生物学 1
第一章 微生物学的范围及发展简史 1
微生物学的范围 1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2
微生物学今后的发展 6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构造和鉴定 7
细菌的形态 7
细菌的构造 8
细菌的鉴定法 11
第三章 细菌生长的特性 13
细菌的繁殖 13
细菌的化学组成 14
细菌的营养 14
培养细菌的方法 15
环境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15
细菌的代谢产物 17
微生物(细菌)的变异性 18
噬菌体 20
第四章 消灭细菌的方法 23
物理灭菌法 23
药剂消毒法 28
第五章 传染 30
传染的产生 30
传染的来源 32
传染的结果 35
第六章 免疫 37
第七章 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反应 42
第八章 重要感染的病原(一) 51
球菌 51
杆菌 58
第九章 重要感染的病原(二) 78
螺旋体 78
立克次氏体 80
病毒 82
真菌 91
第十章 疫苗及血清 93
疫苗 93
类毒素与抗毒素 97
第十一章 抗生素 103
青霉素 104
链霉素 105
氯霉素 106
第二篇 寄生虫学 108
第一章 绪论 108
第二章 原虫类 111
溶组织内阿米巴 111
疟原虫 113
杜氏利什曼原虫 119
第三章 缐虫类 123
蠕形住肠缐虫(蛲虫) 123
似蚓蛔缐虫(蛔虫) 124
十二指肠钩口缐虫及美洲板口缐虫 127
毛首鞭形缐虫(鞭虫) 129
班氏吴策缐虫及马来吴策缐虫(系虫) 131
第四章 吸虫类 134
日本分体吸虫 134
布氏姜片虫 137
中华枝睾吸虫(中华肝吸虫) 139
魏氏並殖腺吸虫(肺吸虫) 141
第五章 条虫类 145
肥胖带条虫 145
鍊形带条虫 147
细粒棘球条虫 149
实验 153
微生物学实验 153
一 显微镜的应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153
二 培养基的制作(示教) 153
三 染色法及细菌的形态 156
四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59
五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59
六 药品的灭菌检验法(示教) 160
七 水中的细菌检查(示教) 161
八 水中的细菌检查(续) 161
九 疫苗的制造及致病菌标本(示教) 161
十 疫苗的制造〔续〕及标本(示教) 162
十一 疫苗之制造〔续〕 163
十二 疫苗之制造〔续〕 163
寄生虫学实验 164
一 疟原虫 164
二 溶组织内阿米巴与杜氏利什曼原虫 164
三 钩虫、蛔虫、蛲虫、鞭虫与系虫 164
四 日本分体吸虫与布氏姜片虫 165
五 魏氏並殖腺吸虫(肺吸虫)与中华枝睾吸虫 166
六 肥胖带条虫、鍊形带条虫与细粒棘球条虫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