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药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1
1.1 离体实验 1
1.2 在体实验 2
1.3 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 2
1.3.1 受体技术与药物筛选 3
1.3.2 重组受体与药物筛选 5
1.3.3 转基因动物与药物筛选 8
1.3.4 生物芯片与药物筛选 12
1.3.5 基因工程技术与药物筛选 14
1.3.6 蛋白质组学与药物筛选研究 15
2.1.1 人体肿瘤动物体内移植的基本原则 21
2.1 移植性肿瘤整体动物实验法 21
第2章 抗肿瘤作用的实验方法 21
2.1.2 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 22
2.1.3 非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 24
2.2 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25
2.2.1 肿瘤细胞的培养 25
2.2.2 细胞排染试验 26
2.2.3 细胞生长曲线 26
2.2.4 药物的抗癌作用测定 27
2.2.5 克隆形成试验 27
2.3 抑制诱癌作用的观察 28
2.3.1 诱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28
2.3.2 诱癌的体外模型建立 29
2.4.1 转移体内模型的开发与评价 30
2.4 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实验方法 30
2.4.2 肿瘤细胞实验转移体内模型的建立 33
2.4.3 肿瘤细胞转移体外模型的建立 34
2.4.4 培养小室模型建立癌细胞移动实验模型 37
2.4.5 重层培养肿瘤细胞三维模型的建立 37
2.4.6 肿瘤细胞浸润能的分析 40
2.4.7 肿瘤细胞移动能的分析 41
2.4.8 肿瘤细胞分泌MMPs的分析 43
2.4.9 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作用的实验方法 48
2.4.1 0肿瘤细胞TelomeraseDNA的检测 49
2.5 诱导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方法 59
2.5.1 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 59
2.5.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60
2.6 逆转肿瘤耐药性作用的实验方法 74
2.6.1 肿瘤耐药性作用的机制与原理 74
2.6.2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作用的药物筛选法 75
第3章 抑制自由基作用的实验方法 92
3.1 自由基损伤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 92
3.1.1 H2O2损伤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 92
3.1.2 过氧化脂质损伤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 92
3.2 自由基测定法 92
3.2.1 血清中过氧化脂质测定 92
3.2.2 组织中过氧化脂质测定 94
3.2.3 脂褐素测定 94
3.2.4 化学发光CDCFH-DA的测定 95
3.2.5 电子自旋共振法(ESR)对自由基的测定 95
3.2.6 羟基自由基的测定 96
3.2.7 过氧化氢的测定 98
3.2.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100
3.3 氧化应急相关基因NF-kB的检测 104
3.3.1 NF-kB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 104
3.3.2 悬浮细胞的NF-kB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 105
3.3.3 NF-k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105
3.3.4 NF-kB的原位杂交法 106
第4章 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的实验方法 108
4.1 自身免疫性肝炎 108
4.1.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108
4.1.2 观察指标 108
4.2.1 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114
4.2 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 114
4.2.2 实验指标观察 116
4.3 溃疡性结肠炎 125
4.3.1 药物学方法 126
4.3.2 免疫法 128
4.3.3 病症结合模型 128
4.3.4 指标观察 129
4.4 变应性鼻炎 135
4.4.1 卵白蛋白诱导 135
4.4.2 豚草花粉诱导 135
4.4.3 蒿属花粉诱导 136
4.4.4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诱导 136
4.4.5 观察指标 136
4.5 支气管哮喘 138
4.5.1 哮喘动物模型 139
4.5.2 观察指标 141
4.6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143
4.6.1 动物模型的建立 143
4.6.2 观察指标 145
4.7 类风湿性关节炎 149
4.7.1 疾病实验模型的制作 149
4.7.2 观察指标 150
4.8 系统性红斑狼疮 154
4.8.1 实验模型 154
4.8.2 IL-10的测定 155
4.9.1 免疫学造模基本程序 156
4.9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6
4.9.2 其他造模方法 157
4.9.3 中医症候模型 157
4.9.4 体外实验 157
4.9.5 观察指标 157
4.10 子宫内膜异位症 158
4.10.1 手术造模 158
4.10.2 指标检测 158
第5章 抗肝损伤作用的实验方法 163
5.1 肝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建立 163
5.1.1 试剂的配制 163
5.1.2 操作方法 163
5.2.6 内毒素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164
5.2.7 半乳糖胺(GalN)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164
5.2.5 硫代乙酰胺(TTA)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164
5.3 肝细胞分泌功能测定 164
5.3.1 胶原生成率的测定 164
5.2.3 过氧化氢(H2O2)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164
5.2.2 醋氨酚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164
5.2.1 四氯化碳(CCl4)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164
5.2 肝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的建立 164
5.2.4 氰化钾缺氧肝细胞损伤模型 164
5.3.2 白蛋白分泌量的测定 165
5.3.3 ALT、AST的测定 165
5.3.4 cAMP、cGMP的测定 165
5.3.5 肝细胞DNA合成速率的测定(采用3H-TdR掺入法) 165
5.3.6 肝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 165
5.4.2 试剂的准备 166
5.4.3 实验方法 166
5.4.1 实验材料的准备 166
5.4 肝脏星状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66
5.5 肝星状细胞体外模型及功能测定 167
5.5.1 肝星状细胞增殖模型(PDGF-BB刺激法) 167
5.5.2 细胞增殖的测定 167
5.5.3 胶原生成率的测定 168
5.6 实验性肝损伤体内模型 168
5.6.1 化学性肝损伤模型 168
5.6.2 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169
5.6.3 酒精性肝损伤模型 169
5.6.4 其他多种动物种系复制模型 172
第6章 降脂降压作用的实验方法 174
6.1 高脂血症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174
6.1.1 高脂饲料诱发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174
6.1.2 非喂养法诱发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175
6.2.1 血脂含量的测定 176
6.2 调节血脂作用的药效学实验方法 176
6.2.2 超速离心法对实验动物进行脂蛋白的分离提取 180
6.2.3 载脂蛋白含量测定 182
6.2.4 几种血清载脂蛋白测定方法 183
6.2.5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的测定 186
6.2.6 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测定 188
6.3 实验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建立及药效学观察 190
6.3.1 实验性高血压实验模型的建立 190
6.3.2 实验药物作用后的观察指标 195
第7章 抗血栓、抗动脉硬化作用的实验方法 208
7.1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其在药理药效研究中的意义 208
7.2 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209
7.2.1 分离牛的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209
7.2.2 分离和培养人脐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209
7.3.1 胆固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建立 210
7.3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建立 210
7.3.2 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活性物质损伤模型建立 211
7.3.3 血管内皮细胞的DPPH损伤模型建立 212
7.3.4 活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213
7.4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测定 214
7.4.1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物质的收集 214
7.4.2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物质的测定 214
7.4.3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电泳分析 217
7.4.4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基因分析 221
7.5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226
7.5.1 血管壁生长控制 226
7.5.2 血管内皮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功能的调节 227
7.5.3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抗动脉硬化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27
7.5.4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228
7.5.5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作用的实验方法 229
第8章 抗衰老、抗痴呆作用的实验方法 230
8.1 抗皮肤衰老作用的实验方法 230
8.1.1 皮肤组织的细胞培养 230
8.1.2 紫外线损伤皮肤模型的建立 232
8.1.3 人皮肤老化的invivo模型建立 233
8.1.4 细胞的胶原合成定量测定法 233
8.1.5 皮肤色素抑制作用的观察方法 234
8.1.6 药物对紫外线损伤皮肤细胞DNA短片化的检测 234
8.1.7 表皮细胞TelomerDNA的分析 235
8.2 神经细胞的分离培养 237
8.2.1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分离培养 237
8.2.2 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 237
8.2.3 雪旺细胞的分离培养 238
8.2.4 实验药物对神经细胞作用的观测 239
8.3 神经细胞的损伤体外模型建立 240
8.3.1 氧化活性物质对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240
8.3.2 缺血缺氧对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241
8.3.3 其他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以PC12细胞作为实验靶细胞) 242
8.4 抑制神经细胞损伤的药效作用观察 242
8.4.1 药物作用于细胞的形态观察 242
8.4.2 实验细胞的生物化学测定 242
8.4.3 PC12细胞对神经营养性活性物质的体外观察 244
8.4.4 实验药物对神经损伤模型的作用 245
8.5 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的作用观察 245
8.6 老年痴呆体内动物模型的建立 246
8.7 寿命试验法 247
8.7.1 果蝇寿命延长试验法 247
8.7.3 二倍体细胞寿命试验 248
8.7.2 家蚕寿命延长试验 248
第9章 透皮吸收作用的实验方法 251
9.1 透皮吸收作用的评价 251
9.2 透皮吸收作用的测定方法 252
9.3 透皮吸收作用的体内测定方法 252
9.3.1 实施例一 253
9.3.2 实施例二 254
9.3.3 实施例三 255
第10章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 258
10.1 确定供血清动物 258
10.2 给药剂量和次数 258
10.3 采血时间与方法 259
10.3. 1采血时间 259
10.3.2 采血的方法 259
10.6 含药血清的保存 260
10.4 血清灭活 260
10.5 血清的添加量和方法 260
10.7 实验设计注意点 261
10.7.1 空白血清本身的活性 261
10.7.2 不同剂量组的设置 261
10.8 体内中药的酶免疫测定法 267
附录 269
附录1 t界值表 269
附录2 离心机转速(r/min)与相对离心力(RCF)的列线图 270
附录3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 271
附录4 药物的量和浓度 271
附录5 各种pH值的Tris缓冲液的配制 272
附录6 DNA分子量标准品电泳后在胶上的大小 273
附录7 常用电泳缓冲液 274
附录8 凝胶加样缓冲液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