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实践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春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9067777
  • 页数:58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光辉灿烂的中国农耕文明 2

第一节 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 2

一、审时相物的物候历法 3

二、伏魔降龙的水利工程 4

三、巧夺天工的传统农具 8

四、择精取华的育种技术 10

五、华夏农耕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15

第二节 经世济民的农业思想 16

一、古代农业的“三才”论 16

二、古代农业宏观管理思想 17

三、古代农业经营思想 21

第三节 历史上的农业演变与制度变革 23

一、夏商周时代的土地“井田制” 23

二、土地制度的历史变革 25

三、赋役租税制度与重大变革 26

一、农业区域的演变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30

第四节 农业区域经济与粮食生产的历史变迁 30

二、作物构成的变化 31

三、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 34

四、粮食产量与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36

第五节 近代农业的确立 37

一、晚清兴农风气的形成 37

二、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验 38

三、民国时期的农业科研教育 41

第一节 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43

第二章 新中国农业的辉煌成就 43

一、改革开放前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44

二、在改革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46

第二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空前提高 48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登上新台阶 49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获得高速增长 50

三、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51

第三节 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54

一、新中国成立前人民不得温饱 54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圆了温饱梦 55

三、中国解决温饱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60

第四节 农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1

一、农业拉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61

二、农业支持工业化快速成长 62

三、农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64

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66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三项基本任务 66

一、保障食物安全 67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 68

三、增加农民收入 68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潜力 69

一、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69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71

三、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72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74

一、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领域 76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 77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组织化水平 78

四、实施农村小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79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80

六、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81

第四章 不可替代的农业基础地位 83

第一节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论农业 83

一、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83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是基础的科学论断指导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85

三、江泽民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论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86

第二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代替、不可动摇 88

一、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88

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特别需要加强保护 89

三、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有关政策措施 90

四、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仍然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91

第三节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对策思考 92

一、强化领导 92

四、科技进步 93

三、优化结构 93

二、增加投入 93

五、体制创新 94

六、政策落实 95

第五章 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96

第一节 充分认识保护土地的重要意义 96

一、土地的概念 96

二、土地的功能和特性 97

三、土地承载力是有极限的 97

四、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9

第二节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 99

一、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99

二、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101

三、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101

第三节 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102

一、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取得的成就 102

二、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102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针和目标 104

第四节 中国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略 104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对策 105

第六章 水利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110

第一节 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 110

一、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非凡的治水业绩 110

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灌溉工程 112

三、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和水利技术 113

四、发明了一系列精巧实用的提水工具 114

二、农田灌溉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16

第二节 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 116

一、防洪除涝工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116

三、城乡供水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18

四、水土保持为再造秀美山川奠定了基础 118

五、水力发电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20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水利建设形势的预测 121

一、水资源短缺是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 121

二、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严重贫水国之一 122

一、坚持正确的治水方针 125

第四节 加强水利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25

二、建设好防洪除涝保障体系 127

三、努力建设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 128

四、依据水情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130

五、深化改革,建立水利可持续发展机制 131

第七章 森林是农业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133

第一节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133

一、森林孕育了人类文明 133

二、森林为人类农耕文明提供了保障 134

三、森林的盛衰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 136

第二节 中国森林资源的演变与启示 137

一、中国森林的历史演变过程 137

二、新中国林业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140

三、森林盛衰对林业发展的启示 147

第三节 再造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149

一、新世纪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求 149

二、新世纪中国林业发展战略构想 150

三、实施新世纪林业发展战略的保障条件与对策建议 154

第八章 进行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157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57

一、良种已成为农业增产的最重要因素 157

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使农业大幅度增产增收 159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节水灌溉技术已开发应用 160

四、地膜和温室大棚技术引发了农业的“白色革命” 161

五、农业机械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 162

第二节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色 162

一、坚持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162

二、坚持自力更生研制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 163

三、坚持基础科研与适用技术推广相结合 164

四、坚持国家提倡、扶持与发挥农民积极性相结合 165

五、坚持大面积普及与因地制宜应用相结合 165

六、坚持技术推广应用与培训农民相结合 166

五、农技推广机构不够健全 167

四、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167

三、农业科技体制不够合理、完善 167

一、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167

第三节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167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167

六、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 168

第四节 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168

一、基本国情要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168

二、农业科技发展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 168

三、关键在于高新技术有大的突破 169

四、必须在科学技术研究的布局上进行战略性调整 170

第五节 进行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171

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内涵 171

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态势 172

三、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特征 174

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76

第一节 农业是一个需要持续增加投入的基础产业 179

一、农业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投入 179

第九章 增加现代投入是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179

二、克服天时制约因素要求加大投入力度 182

三、建设现代农业尤其需要增加投入 182

第二节 农业投入的概念与内涵 184

一、农业投入的概念 184

二、农业投入的类别 185

三、农业投入的环节 186

一、农业投入变化的两个阶段 187

第三节 中国农业投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187

四、投入要素的优化组合 187

二、农业投入取得的成效 188

三、农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191

四、农业投入的趋势 193

第四节 新时期农业投入的基本原则和投入重点 194

一、农业投入的基本原则 194

二、农业投入的重点 196

第五节 农业投入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方向 197

一、农业投入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197

二、农业投入体制近期改革的重点 198

三、农业投入微观运行机制的转换 200

第十章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2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 202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202

二、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准 203

三、国外实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与做法 205

四、国际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值得重视的理论 207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差距 208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和进程 208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208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和模式选例 211

第三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战略选择 214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214

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216

第四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举措 218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218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举措 220

一、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223

第十一章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223

第一节 农业标准化的内涵与作用 223

二、农业标准化的由来 224

三、农业标准化的水平 225

四、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226

第二节 中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 227

一、发展历程 227

二、取得的成就 230

三、存在的问题 232

第三节 中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33

一、市场竞争需要农业标准化 234

二、结构调整需要农业标准化 234

三、农民增收需要农业标准化 235

四、科技进步需要农业标准化 236

五、宏观调控需要农业标准化 236

六、加入世贸组织需要农业标准化 237

二、重视农民培训,提高创新素质 238

一、增强标准意识,面向两个市场 238

第四节 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238

三、引进创新机制,增加科技含量 240

四、按照标准生产,发挥比较优势 241

五、树立品牌战略,加强实施监督 242

六、完善法规体系,加大支持力度 242

第十二章 迎接农业信息新时代 244

第一节 信息时代悄然来临 244

二、知识经济的崛起 245

一、信息网络的影响 245

三、农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46

第二节 农业信息化的科学实践和构思 248

一、农业信息网络的构建 248

二、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249

第三节 农业计算机应用一日千里 251

一、计算机进入农业 251

二、农业计算机应用领域 251

三、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 252

第四节 中国小麦管理专家系统 253

一、小麦管理专家系统的设计 254

二、小麦管理专家系统的数据库 254

三、小麦管理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255

四、小麦管理专家系统的模型库 255

五、小麦管理专家系统的知识创新 256

六、小麦管理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 257

第五节 气象卫星遥感和灾害损失评估 258

一、气象卫星遥感 258

二、洪涝灾害损失评估 259

第六节 精准农业的兴起 260

一、精准农业的定义 260

二、地理信息系统 261

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261

四、遥感技术 263

五、精准农业的应用 263

第十三章 风光无限的现代农业装备 266

第一节 农业装备的发展历程 266

二、世界农机发展的历史演变 267

一、人类对劳动工具创新的追求 267

三、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69

四、化肥、农药、农膜的发展 271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柱 272

一、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力的手段 272

二、农业机械化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73

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增产增效的根本途径 274

四、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 274

一、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 276

第三节 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装备之路 276

二、中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情与条件 277

三、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278

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向 280

第十四章 做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篇大文章 283

第一节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 283

一、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分析 283

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实践和阶段性特征 284

一、调整农业结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88

第二节 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构想和基本做法 288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做法和成功典型 290

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主要措施 293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293

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95

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296

第十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98

第一节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298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实质 298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区别 299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与现状 300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 300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302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越性 306

一、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06

二、有利于产供销衔接,解决小规模农户的市场营销问题 308

四、有利于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09

三、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 309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前景 310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310

二、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 312

第十六章 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317

第一节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历程 317

一、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 317

二、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阶段 319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 319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政策 319

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构成 320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 321

一、经济效益 321

二、社会效益 323

一、明确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 325

二、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手段 325

三、生态效益 325

第四节 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325

三、建立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 326

四、形成完善配套的协作体系 326

五、发挥农民主力军的作用 326

六、科学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326

七、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326

第五节 坚持走农业综合开发之路 327

一、把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列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新目标 327

八、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327

二、合理规划与布局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328

三、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机制 329

第十七章 消除贫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331

第一节 全球视野中的消除贫困问题 331

一、贫困,人类共同的难题 331

二、衡量贫困的标准 332

三、缓贫政策 333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消除贫困行动 334

一、中国消除贫困的历程 334

二、有中国特色的消除贫困行动 337

第三节 中国消除贫困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 340

一、中国扶贫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340

二、中国消除贫困的基本经验 343

第四节 新世纪中国的扶贫任务和对策 345

一、搞好扶贫工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 345

二、扶贫仍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345

三、新世纪消除贫困的主要对策 346

第十八章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349

第一节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49

一、发展双边和多边政府间合作,为农业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创造条件 349

二、引进外资,增加农业投入 350

三、开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350

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 351

第二节 外向型农业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 353

一、发达国家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353

一、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机遇和挑战 355

第三节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前景 355

二、发达国家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经验 355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前景 359

第四节 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 360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思想 360

二、面向国内外市场,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361

三、采取有效的生产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362

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加强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 363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365

第一节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365

第十九章 实现乡镇企业新发展 365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367

三、乡镇企业已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369

第二节 乡镇企业兴起和壮大的动因 371

一、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71

二、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选择 372

三、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72

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72

一、良好的发展机遇 374

第三节 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74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75

三、面临新的挑战 376

四、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376

第四节 依法促进乡镇企业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379

一、从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格局转变 379

二、从“大而全、小而全”向“专精特新”产品方向转变 379

三、从不占优势的产业产品向占优势的产业产品转变 380

四、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 380

五、从注重国内市场向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变 380

六、从分散布局向适当集中布局转变 380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地实施小城镇战略 381

第一节 小城镇的内涵、功能与历史演变 381

一、小城镇的内涵 381

二、小城镇的功能 382

三、小城镇的历史演变 382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384

第二节 小城镇发展的现状、特点与作用 384

二、小城镇发展的特点 386

三、发展小城镇的重大经济社会意义 388

第三节 小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和“蓄水池” 392

一、农业就业情况 392

二、乡镇企业吸纳就业情况 393

三、小城镇吸纳就业情况 394

第四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394

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395

一、摆正位置,统筹兼顾 395

三、政策配套,制度保证 396

四、吸引企业集中,培育经济基础 398

第二十一章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 400

第一节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 400

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历程 401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作用 403

三、现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07

四、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408

一、什么是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410

第二节 建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 410

二、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411

三、农产品市场制度建设与管理 412

四、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412

五、增强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413

第三节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413

一、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是批发市场 414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415

三、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416

第四节 积极培育联接农民与市场的营销组织 417

一、提高农民经营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417

二、扶持产销一体化的经营组织 418

三、培育和壮大市场流通组织 419

四、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419

第二十二章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23

第一节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的重大、深远意义 423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423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 425

三、现代农业离不开全方位、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 426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断引发农业结构的调整 427

第二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428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 428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 429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 430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作用 430

一、发展艰难曲折 431

第三节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状况 431

二、体系初具规模 432

三、征途任重道远 435

第四节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向与对策建议 436

一、组织结构的突破 437

二、服务方式的突破 437

三、发展途径的突破 437

四、服务水平的突破 437

一、中国历史上就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440

第二十三章 加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 440

第一节 中国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国家 440

二、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自然灾害仍然日趋严重 441

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严重减产减收 447

四、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原因复杂 448

第二节 市场风险日益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450

一、提高农产品价格曾对中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50

二、中国农业发展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 450

第三节 全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 452

二、对大江大河实行综合整治,增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452

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整体抗灾能力 453

四、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含量 453

五、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453

六、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突发应对体系 454

七、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454

一、健全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455

第四节 构建有效的市场风险防范体系 455

二、完善重要农产品的储备调节制度 456

三、完善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457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特别是粮食预警系统 458

第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59

第一节 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 459

一、人类为什么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459

三、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 461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演变 461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状况 462

一、全面部署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463

二、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463

三、旱作农业发展迅速 464

四、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的重大措施 464

第三节 中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和措施 466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66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467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布局和建设重点 468

四、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469

第二十五章 建设山川秀美的良好生态环境 471

第一节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71

一、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472

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472

三、生态环境质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472

四、生态环境优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473

一、中国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回顾 474

第二节 中国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的实践 474

二、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477

三、中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做法 479

第三节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内涵与任务 482

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理论 482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 483

三、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484

第四节 中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486

三、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487

一、坚持农业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487

二、合理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487

四、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488

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与监督 488

第二十六章 坚持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 490

第一节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选择 490

一、从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到初级社“农户所有、统一经营” 490

二、高级社的建立形成了土地集体所有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体制 491

三、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扩大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规模 492

四、“包产到户”的三起三落 492

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494

第二节 中国农业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496

一、家庭承包经营符合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特点 496

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 497

三、家庭承包经营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 499

四、“集体所有,双层经营”使中国农业经济充满活力 500

第三节 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 501

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经营体制的创新 502

一、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所有制理论的创新 502

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管理方式的创新 503

四、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分配制度的创新 503

第四节 稳定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503

一、稳定土地承包权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 504

二、依法逐步放活土地使用权 507

三、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完善集体统一经营 509

四、鼓励和引导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511

第二十七章 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好形式 513

第一节 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513

一、实行村民自治是历史的必然 513

二、村民自治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515

三、村民自治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517

第二节 村民自治的内涵及其基本做法 520

一、推行村级民主选举,把选用村委会干部的自主权交给村民 521

三、推行村级民主管理,把日常村务管理的参与权交给村民 523

二、推行村级民主决策,把重大村务的决定权交给村民 523

四、推行村级民主监督,把对村干部的评议权和村务的知情权交给村民 524

第三节 村民自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525

一、村民自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26

二、实行村民自治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26

三、确保村民自治顺利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528

第一节 中国农业法制建设回顾 531

一、农业法制建设历程 531

第二十八章 充分发挥法制在农业发展中的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 531

二、农业法制建设成就 533

第二节 法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36

一、稳定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536

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农村经济繁荣 537

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538

第三节 农业发展新阶段特别需要加强依法治农 538

一、依法治农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 538

二、依法治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539

一、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540

第四节 实施依法治农需要着重抓好的几个环节 540

三、依法治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540

二、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用法水平 541

三、抓好基层政法机构建设,促进公正司法 542

四、完善农业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 543

五、强化执法监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546

第二十九章 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 549

第一节 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作的重大意义 549

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549

二、农民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主体 551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552

第二节 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作需要着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554

一、落实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 554

二、帮助农民选好经营方向 555

三、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 556

四、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557

五、真正赋予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557

六、营造安定祥和的社区环境 558

八、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559

七、造就亲民爱民的干部作风 559

第三十章 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563

第一节 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563

一、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564

二、全党动员,一把手亲自动手,以很大精力抓农业、农村工作 565

三、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道路 566

四、注重调动、保护、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66

五、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推广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567

六、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568

七、坚持“两手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569

第二节 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实现新目标、新任务的根本保证 570

第三节 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需要抓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572

一、紧紧抓住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主题 572

二、做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这篇大文章 573

三、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573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575

五、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