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前言 1
语言构筑的精神殿堂——文学欣赏的对象 5
拆碎七宝楼台——文学作品的构成 14
“听”出味道——音韵、节奏中的意味 21
“女儿”、“闺女”与“闺女儿”——字词的暗含意味 29
“你听见了没有”——语气的把握 36
“虽是增减一二字,却与我原做意趣大不同了”——文体的奥妙 42
“夕阳”与“落日”有何不同——意象的意味 53
心灵化的艺术空间——意境的审美特征 60
他(她)是什么样的人——把握人物性格 67
通过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76
人物是作者的精神产儿——人物形象与作者的关系(一) 81
从反面形象也能“看”到作者吗?——人物形象与作者的关系(二) 89
“船在急流之上决不会逆流游动”——性格丰富≠性格分裂 96
叙事作品的骨架——把握故事情节 102
关云长为什么不杀曹操——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108
他为什么不告发——情节处理与作家的创作意图 112
故事发生的时空范围——背景的作用 118
请听那大海……——氛围的抒情性 125
“蕴藉于艺术生命体内的精神能量”——释意蕴 132
人类精神生活范畴的艺术表现——意蕴的类型 138
“优秀作品是永远探测不完的”——意蕴的丰富性 15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层意蕴与深层意蕴 158
“花非花,雾非雾”——文学的多义性 164
“他为什么笑”——结构的艺术功能 171
用具体的感性形象表征某种抽象的精神意蕴——文学的象征 177
谁来叙述故事——小说的叙事角度 188
弥散于作品整体的情绪色调——作品的情调 198
“诗意高,谓之格高”——格调的涵义 204
“气分清浊”与“气盛言宜”——释“文气” 210
“气”在字里行间的流动运转——释“文势” 2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释“传神” 223
“安得树荫随脚移”——释“趣” 230
作品之风采,作家之印记——艺术风格的辨识 239
“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不可当真 248
不即不离——保持适当心理距离 253
黄河能燃烧吗?——用心灵拥抱对象 259
《潘金莲》是“瞎胡闹”吗?——通其意则元适而不可 266
“秦娥梦断秦楼月”——只可意会而不可求甚解 270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知人论世与从文本出发 274
“我端给你的是红茶,你不要在里面找啤酒”——从实际出发接受作品 281
“安娜有什么好”——用历史的眼光看作品 284
“接触名著,可不知道该怎样去欣赏”——漫谈阅读名著 289
“我怎么老是感到没有收获”——漫谈文学欣赏的收获 296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影响正常欣赏的心理误区 301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欣赏能力的培养 311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