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日关系 “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建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9715703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在中国舆论热烈拥抱“全球化”的21世纪初,中日关系因为“靖国神社问题”坠入“冰川期”,尤其两国的民意调查、网络言论、街头行动更突显出“相互嫌恶”的特征。既然“人民友好”失去了统计学支持,那么据其立论的战后中日关系史之“人民”所指是谁?“友好”的逻辑何在?我们不得不从这种基本概念的“考古学”着手,以实证的历史学和结构分析的国际政治学重建中日关系的知识体系;而由此更发现,195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其实一直呈“周期性恶化”的发展特征。“周期性恶化”特征提示了“人民友好”表象下的战后中日关系有着不良的历史连续性结构;只有把握它,才能克服政治话语失效和历史叙事断裂的危机,才能在基于可靠知识的合理逻辑上尝试“新思维”。本书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研究。

第一章 导言:历史再探讨的意义和理论新思维的可能性 1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

(一)中日关系论的意义危机 1

(二)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7

(三)战后中日关系研究对学术发展的意义 15

二 学术史与研究概观 17

(一)中国方面的研究概述 17

(二)日本方面的研究概述 19

(三)先行研究的比较特征 21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内容 23

(一)研究方法 23

(二)资料 24

(三)本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25

第二章 东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原型 28

一 野坂参三的延安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 29

(一)野坂参三与中共日本研究的开端 29

(二)野坂参三对中共日本认识的影响 35

(三)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及其历史局限性 49

二 新中国的“一边倒”国际战略与对日外交的始动 54

(一)苏联、斯大林与新中国的对日政策原则 54

(二)新中国对日外交的起步 60

(三)亚洲冷战体制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目标、模式 70

第三章 冷战国际政治体制下“人民外交”的展开及其挫折 82

一 人民友好意义的“人民外交” 84

(一)协助日侨回国 84

(二)“人民间”贸易协议 96

二 以民促官意义的“人民外交”与冷战体制的结构性障碍 102

(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提出 102

(二)以民促官遭遇困难:美国因素和台湾问题 117

第四章 政治经济“分离”与“不可分”的原则较量 140

一 日本的敌视、蔑视立场与中国对日外交的政治整顿 142

(一)引爆中日关系的导火索:从“刘连仁事件”到“长崎国旗事件” 142

(二)厘定原则:中国对日政策调整的过程与逻辑 155

二 政治经济分离:国民外交攻势下人民外交的民间化转型 169

(一)贸易三原则——国民外交取代人民外交 169

(二)民间贸易体制的确立——政治经济分离 177

三 政治经济不可分:军国主义复活危机中人民外交的复权 190

(一)军国主义复活:冷战转型期的东亚政治和历史心理 190

(二)象征对抗:民间贸易的再“人民外交”化 199

第五章 邦交正常化:“法律解决”与“政治解决”的攻防 205

一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问题把握 207

(一)作为“战后处理”程序象征的“日中关系正常化” 207

(二)作为“唯一合法”主权确认的“恢复中日邦交” 213

二 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分析 219

(一)“政治解决”的思路与试探 220

(二)“法律解决”的战术与效果 231

第六章 结论:中日关系的历史连续性结构和周期性恶化的原理 248

参考文献 277

后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