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内容提要 1
1.2 重点难点注释 1
1.2.1 物质、药物、毒物的相互关系 1
1.2.2 药理学的任务 1
第1章 药理学总论 1
1.2.3 药理学的桥梁作用 2
1.2.4 药理学发展简史 2
1.2.5 药理学的分支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分类 4
1.2.6 受体的特性 6
1.2.7 受体学说的产生与发展简史 6
1.2.8 药物的各种剂量示意图 7
1.2.9 药物评价及其主要程序 7
1.2.10 药物转运机制分类 8
1.2.11 影响肾脏排泄药物速率的因素 8
1.2.13 表现分布容积(Vd)的临床意义 9
1.2.12 药物血浆半衰期(t_(12))及其临床意义 9
1.2.14 药物的稳态浓度(Css)的临床意义 10
1.2.15 连续多次给药的药物血浆浓度变化 10
1.3 药理学教学基本功 11
1.3.1 精选精讲功 11
1.3.2 启发诱导功 11
1.3.3 教学语言功 12
1.3.4 课堂板书功 12
1.3.5 厚积薄发功 12
1.3.6 检索写作功 13
1.3.7 反溃调控功 13
1.4 药理学的备课方法 13
1.4.1 备大纲,找重点,拟定讲课提纲 13
1.4.3 备应提出的问题 14
1.4.2 备重点和难点 14
1.4.4 备举例 15
1.4.5 备挂图、投影片等直观教具 15
1.4.6 备表达方式和语言 15
1.4.7 备板书 15
1.4.8 备有关文献和进展 16
1.5 提问设疑要诀 16
1.5.1 课堂提问类型和时机 16
1.5.2 疑问设置的一般要求 19
1.6 板书运用“八忌” 20
1.6.1 板书的功用 20
1.6.2 板书运用“八忌” 20
1.7 药理教学总结“八法” 22
1.8.1 理顺总论与各论之间关系 24
1.8 学习药理学的要诀 24
1.8.2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25
1.8.3 横穿机理、作用、应用与不良反应 25
1.8.4 突出代表药,比较同类药 26
1.8.5 注意比较不同药物间的类仙作用 27
1.8.6 密切关注药物之间的横向联系 27
1.8.7 务必及时归纳和整理 27
1.8.8 多采用有助于思维与判断的学习法 28
1.8.9 重视药理学实验课的验证作用 28
1.8.10 遵循循序渐进和广中求深原则 29
1.9 考试运筹学 29
1.9.1 考试前筹划好复习计划 30
1.9.2 掌握牢记的窍门 31
1.10 归纳表 34
1.10.1 药物特异性的发生机理及示例 34
1.10.2 对大鼠、小鼠、兔或小鸡的化学致畸剂 35
1.10.3 对人体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36
1.10.4 改变尿液pH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37
1.10.5 改变尿液pH的药物 37
1.10.6 单基因遗传变异所致的药物动力学异常 38
1.10.7 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简表 39
第2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46
2.1 内容提要 46
2.2 重点难点注释 47
2.2.1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发现简史 47
2.2.2 受体分型及其意义 49
3.3 重要进展 53
2.2.3 试比较对瞳孔作用的各类药物的异同 56
2.2.4 闭角型与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及其治疗用药 57
2.2.5 急性闭角青光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与急性结膜炎三者的区别 60
2.2.6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鉴别及其治疗注意点 61
2.2.7 什么是“毒蕈碱样”作用 62
2.2.8 怎样鉴别阿托品中毒与有机磷中毒所致昏迷 62
2.2.9 为何烟碱既是N—胆碱受体兴奋药,又是去极化型神经节阻断药 63
2.2.10 神经节阻断药为何副作用大 64
2.2.11 临床上抢救中毒性(感染性)休克避免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64
2.3.1 αR和βR的激动剂和阻断剂 65
2.3 归纳表 65
2.3.2 αR和βR的存在部位及其生理效应 66
2.3.3 M受体亚型的特性 67
2.3.4 拟胆碱药与N受体结合的效应机理 68
2.3.5 阿托品的作用及用途 69
2.3.6 阿托品类生物碱及人工合成代用晶的特点(与阿托品比较) 69
2.3.7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表现 70
2.3.8 两类肌松药作用特点的比较 71
2.3.9 拟肾上腺素药物的作用 72
2.3.10 酚妥拉明的作用 75
2.3.11 抗休克药物对心血管的作用比较 75
2.3.12 抗休克药物作用总括表 76
2.3.13 β受体阻断药的作用与药理特性 78
第3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80
3.1 内容提要 80
3.2 重点难点注释 80
3.2.1 与中枢抑制和兴奋药有关的术语 80
3.2.2 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 83
3.2.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86
3.2.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88
3.3.1 γ—氨基丁酸受体(GABA)与苯二氮?类受体(BZ)之间的关系 93
3.3.2 长效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 94
3.3.4 左旋多巴增效剂 95
3.3.3 作用于单胺的新抗抑郁药 95
3.3.5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96
3.3.6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与药物的镇痛作用机理 96
3.3.7 耐受性与成瘾性机理的探讨 97
3.4 归纳表 97
3.4.1 催眠药的优缺点比较 97
3.4.2 常用苯二氮?类药物比较以 98
3.4.3 抗精神病药的效应强度比较 98
3.4.4 抗癫痫药的抗痫类型与不良反应 98
3.4.5 常用镇痛药的作用特点比较 99
3.4.6 中枢兴奋药的作用特点比较 100
第4章 抗心律失常药 102
4.1 内容提要 102
4.2 重点难点注释 102
4.2.2 影响有效不应期的因素 103
4.2.1 药物对于离子通道的“使用依赖性阻滞” 103
4.2.3 药物对快慢反应细胞的选择性作用 104
4.2.4 钙拮抗剂对于心脏与血管的选择性 105
4.2.5 奎尼丁治疗房颤或房扑的注意点 105
4.3 重要进展 106
4.3.1 英苄胺和氟苄胺增加急性心梗后轻症室性早博患者的死亡率 106
4.3.2 奎尼丁对房颤复发率与死亡率的影响 106
4.4 归纳表 106
4.4.1 治疗浓度下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106
4.4.2 常见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选择 107
4.4.3 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不良反应比较 108
第5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09
5.1 内容提要 109
5.2.1 强心甙类药物发现简史 110
5.2 重点难点注释 110
5.2.2 正常心电图各波有何特征及其生理意义 111
5.2.3 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 112
5.2.4 正性肌力药物的潜在危害性 113
5.2.5 强心甙加强心肌收缩性的作用机制 114
5.3 重要进展 115
5.3.1 正性肌力作用的方式及代表药物 115
5.3.2 抗心功能不全药物的评价 117
5.4 归纳表 118
5.4.1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环节 118
5.4.2 强心甙对左位心脏的电生理作用 118
5.4.3 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血管扩张药分类 119
5.4.4 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阶梯治疗方案 120
第6章 抗心绞痛及动脉粥样硬化药 121
6.1 内容提要 121
6.2.2 硝酸酯类的耐受性 122
6.2 重点难点注释 122
6.2.1 硝酸酯类作用机制 122
6.2.3 卜受体阻断药与变异型心绞痛 123
6.2.4 具有内在活性的β-受体阻断剂特点 123
6.2.5 脂蛋白组成及分类 124
6.2.6 载脂蛋白(Apoproten,Apo)特点 124
6.2.7 脂蛋白细胞内代谢途径 125
6.2.8 杂合子(纯合子)家族性高血脂症 125
6.2.9 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 126
6.2.10 常用药物的临床评价 126
6.3 重要进展 127
6.3.1 硝酸酯类代谢与剂型 127
6.3.2 超短时卜受体阻断剂问世 127
6.3.4 多糖类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28
6.3.3 β-受体阻断剂抗心绞痛机制 128
6.3.5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究进展 130
6.4 归纳表 132
6.4.1 各类抗心绞痛药对心肌耗氧因素的影响 132
6.4.2 三种钙拮抗剂作用比较 132
6.4.3 卜受体阻断剂与钙拮抗剂禁忌症比较 132
第7章 抗高血压药 134
7.1 内容提要 134
7.2 重点难点注释 134
7.2.1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基础 134
7.2.2 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135
7.3 临床用药举偶 138
7.4.6 发展中的抗高血压药 139
7.4.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139
7.4.4 新型ACEI 139
7.1.3 ACEI的致咳作用 139
7.4.1 心得安降压机制新说 139
7.4 重要进展 139
7.4.2 卡托普利的抗氧化作用 139
7.4.7 5-HT受体阻滞剂 140
7.5 归纳表 140
7.5.1 RAA系统及其抑制剂的作用部位 140
7.5.2 抗高血压药长期服用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140
7.5.3 高血压病的阶梯疗法治疗方案示意图 142
第8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143
8.1 内容提要 143
8.2 重点难点注释 144
8.2.1 各种利尿药的效能区别 144
8.2.2 利尿药无效或效能降低的原因及处理 144
8.2.4 利尿药治疗的并发症 145
8.2.3 利尿药联合应用原则 145
8.2.5 利尿药物发展简史 146
8.3 临床用药举偶 147
8.4 重要进展 147
8.4.1 中、高效能利尿药的作用部位及对离子转运的影响 148
8.4.2 利尿新药简介 148
8.4.3 老药新用与其它用途 148
8.5 归纳表 149
8.5.1 常用利尿药作用比较 149
8.5.2 利尿药对尿量、尿的电解质组成及pH值的影响 150
8.5.3 常用利尿药对尿酸及部分电解质排泄的影响 150
8.5.4 利尿药的最大排钠力与常用剂量比较 150
8.5.5 利尿药临床应用适应症 151
9.2.1 肝素的抗凝血机制 152
9.2 重点难点注释 152
第9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152
9.1 内容提要 152
9.2.2 肝素的给药途径 153
9.2.3 DIC后期宜选用氨苯甲酸与肝素 153
9.2.4 肝素过量所致自发性出血的防治 153
9.2.5 香豆素类作用特点 154
9.2.6 防治香豆素类药物过量所致自发性出血 154
9.2.7 枸橼酸钠仅用于体外抗凝 154
9.2.8 链激酶与尿激酶的异同 154
9.2.9 抗纤溶药物的作用机制 155
9.2.10 水溶性维生素K对新生儿、早产儿危险性更大 155
9.2.11 叶酸对抗药所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用叶酸治疗无效 155
9.2.12 维生素B_(12)缺乏亦会导致叶酸缺乏症 156
9.2.13 叶酸不能代替维生素B_(12)治疗恶性贫血 156
9.2.14 小分子量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 156
9.3.2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157
9.3.1 第二代纤维蛋白溶解药——t—PA 157
9.2.15 大剂量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易促进血栓形成 157
9.3 重要进展 157
9.3.3 链激酶与尿激酶的应用 158
9.3.4 维生素K的应用进展 158
9.3.5 肝素和抗纤溶药对补体系统的调控 159
9.3.6 肝素的应用进展 159
9.4 归纳表 160
9.4.1 抗凝药特点比较 160
9.4.2 抗贫血药的应用比较 160
9.4.3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 160
9.4.4 常用香豆素类制剂的剂量和用法 160
9.4.5 小剂量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效果 160
10.4.1 组胺受体研究进展 161
10.2.1 内源性组胺与过敏反应的关系 162
10.2.2 H_1受体阻断药抗组胺效应的差别 162
10.2 重点难点注释 162
10.1 内容提要 162
第10章 组胺及组胺受体阻断药 162
10.2.3 H_1受体阻断药对人支气管哮喘几乎无效 163
10.2.4 H_1受体阻断药镇静作用强度 163
10.2.5 H_2受体阻断药抑制胃酸分泌强度 163
10.3 临床用药举偶 163
10.4 重要进展 163
10.5 归纳表 164
10.5.1 组胺受体在各种组织的分布及檄动时的效应 164
10.5.2 常用H_1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 165
10.5.3 常用H_1受体阻断药的药动学参数 165
10.5.4 H_2受体阻断药的作用、应用和不良反应 166
11.2.1 抗喘药的作用机制 168
11.2 重点难点注释 168
11.1 内容提要 168
第11章 抗喘药、镇咳药及祛痰药 168
11.2.2 常用抗喘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69
11.3 临床用药举偶 170
11.4 重要进展 171
11.11 酮替芬(Ketotifien)是一新型抗变态反应药 171
11.4.2 临床报道 171
11.4.3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171
11.4.4 支气管孝喘治疗的新动向 171
11.5 归纳表 172
11.5.1 诱发喘息过程及药物主要作用示意图 172
11.5.2 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及cAMP的作用 173
11.5.3 β_2受体兴奋药的作用部位及效应 173
11.5.4 咳嗽反射及镇咳药与祛痰药的作用环节 174
12.1.4 止泻药 175
12.1.5 助消化药 175
12.1.3 泻药 175
12.2 重点难点注释 175
12.1 内容提要 175
12.1.2 抑制胃酸分泌药 175
12.1.1 抗酸药物 175
第12章 作用子消化系统的药物 175
12.2.1 理想抗酸药的条件 176
12.2.2 泻药同义词 176
12.2.3 泻药与止泻药的临床应用 176
12.3 临床用药举偶 177
12.4 重要进展 177
12.4.1 H_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的疗效 177
12.4.2 硫酸镁临床新用途 177
12.4.3 药用炭的新用途 178
12.4.4 钙通道阻滞剂在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进展 178
12.5.2 主要抗酸药比较 179
12.5.1 泻药的分类及主要药物 179
12.5 归纳表 179
12.5.3 泻药的作用机理及用量 180
12.5.4 治疗溃疡病的主要药物及其作用 181
第13章 子宫兴奋药 182
13.1 内容提要 182
13.2 重点难点注释 182
13.2.1 缩宫素的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 182
13.2.2 麦角生物碱的作用特点 183
12.2.3 前列腺素的作用特点 183
13.2.4 缩宫素及其缩宫素受体 183
13.4.1 雌激素对子宫肌的作用 184
13.4 重要进展 184
13.3.3 一产妇产后大出血,为迅速制止出血并纠正低血压状态,医生绐予麦角新碱和升压药,患者出现严重高血压 184
13.3.2 产妇原有高血压,产后大出血,医生同时给予缩宫素和麦角新碱,引起严重高血压 184
13.3.1 产妇产后大出血,为迅速制止出血,同时给予缩宫素和麦角新碱,产生子宫破裂 184
13.3 临床用药举偶 184
13.4.2 缩宫素和前列腺素在子宫收缩中的作用 185
13.5 归纳表 185
13.5.1 垂体后叶素、缩宫素、抗利尿素作用的比较 185
13.5.2 麦角新碱与垂体后叶素、缩宫素作用的比较 186
第14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187
14.1 内容提要 187
14.2 重点难点注释 187
14.3 重要进展 188
14.3.1 对性激素拮抗剂的评价 188
14.3.2 对女用甾体避孕药的评价 189
14.3.3 国内外节育方法的新进展 190
14.4.2 口眼避孕药与苯巴比妥 191
14.4.1 利福平与复方炔诺酮(避孕片1号) 191
14.4 临床用药举偶 191
14.4.3 苯丙酸诺龙与甲苯磺丁脲 192
14.5 归纳表 192
14.5.1 雌二醇(E_2)在子宫细胞与雌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和转运 192
14.5.2 性激素类药的生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93
14.5.3 甾体避孕药制剂和用法 194
第15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195
15.1 内容提要 195
15.2 重点难点注释 195
15.2.1 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利弊两重性 195
15.2.2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甲的利弊两重性 197
15.2.3 糖皮质激素抗炎症与免疫抑制作用之间的关系 197
15.2.1 糖皮质激素为何能阻断感染性休克的恶性循环 198
15.2.5 医源性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 198
15.2.6 什么是应激反应 199
l5.3.1 地塞米松与消炎痛 200
15.3.2 地塞米松与苯妥英纳(大仑丁) 200
15.3 临床用药举偶 200
l5.3.3 地塞米松与维生素A 201
l5.3.4 地塞米松与维生素B_6 201
15.3.5 氢化可的松与两性霉素B 202
15.3.6 氢化可的松与氯霉素 202
15.3.7 氢化可的松与对羧基苄胺(止血芳酸) 203
15.3.8 氢化可的松与异丙嗪(非那根) 203
15.3.9 强的松龙与利血平 204
15.3.10 地塞米松与双氢克尿塞 204
15.3.11 糖皮质激素与潘生了(哌醇定) 205
15.4.1 下丘脑和腺垂体激素的种类及其功用 206
15.4.2 垂体分泌和释放的激素及其主要作用 206
15.4 归纳表 206
15.4.3 糖皮质激素阻碍MDF形成示意图 207
15.4.1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比较 208
第16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09
16.1 内容提要 209
16.2 重点难点注释 209
16.2.1 为何碘摄入过多也会引起甲状腺肿 209
16.2.2 什么是粘液性水肿和粘液性水肿危象 210
16.2.3 何为甲状腺危象 212
16.2.4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及调节 213
16.2.5 硫脲类药物的作用、应用与不良反应 213
16.2.6 碘与碘化物的应用 213
16.2.7 不同剂量硫脲类药物的作用差异 214
16.2.8 大剂量碘的抗甲状腺作用机理 214
16.3.3 妊娠伴甲亢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前两周加用碘剂作准备,但分娩后初生儿因甲状腺肿窒息死亡 215
16.3.2 病人系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患甲亢症,用硫脲类抗甲状腺药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甲状腺机能减退 215
16.3 临床用药举偶 215
16.3.1 患者系一孕妇,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应用复方碘溶液后,引起新生儿甲状腺肿及甲状腺机能降低 215
16.3.4 甲亢危象患者使用大剂量碘,并配合硫脲类药物,待危象控制后即停用碘剂,患者甲亢症状又加重 216
16.4 重要进展 216
16.4.1 ATD对自身抗体生成的作用 216
16.4.2 ATD对细胞免疫的作用 216
16.4.3 ATD对循环中淋巴细胞总数的影响 217
16.4.4 ATD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217
16.4.5 ATD对自身混合性淋巴细胞反应和一些淋巴因子的影响 217
16.5 归纳表 217
16.5.1 抗甲状腺药物比较 217
16.5.2 常用硫脲类药物比较 218
17.2 重点难点注释 219
17.2.1 何为酮体及酮体增高及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原因 219
17.1 内容提要 219
第17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219
17.2.2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与酮症酸中毒昏迷的鉴别 220
17.2.3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的作用机理 221
17.2.4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的临床选用 224
17.2.5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主要不良反应 225
17.3 重要进展 226
17.4 临床用药举偶 227
17.4.1 胰岛素与氢化可的松合用 227
17.4.2 胰岛素与利血平合用 228
17.4.3 D_(860)与氯霉素合用 228
17.4.4 格列苯脲与普萘洛尔合用 229
17.4.5 格列苯脲与阿司匹林合用 229
17.4.6 D_(860)与双氢克尿塞合用 229
17.5.2 口服降血糖药的体内过程 231
17.5.1 胰岛素与磺酰脲类降糖作用示意图 231
17.5 归纳表 231
17.4.7 D_(860)与保泰松合用 231
第18章 磺胺药和其它合成抗菌药 233
18.1 内容提要 233
18.2 重点难点注释 234
18.2.1 磺胺药临床运用原则 234
18.2.2 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作用特点 235
18.2.3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现状及主要趋势 236
18.2.4 部分已用于临床的新喹诺酮抗菌药 236
18.2.5 新喹诺酮类抗菌药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239
18.3 重要进展 240
18.4 归纳表 241
第1 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42
19.1 内容提要 242
18.4.1 几种甲于全身感染的细菌疾病的合成抗菌药比较 242
19.2 重点难点注释 243
19.2.1 青霉素作用机理解释及作用特点 243
19.2.2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防治 244
19.2.3 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 244
19.3 重要进展 245
19.3.1 青霉素类近几年的发展方向 245
19.3.2 头孢菌素类的主要进展 246
19.3.3 其它β-内酰胺类的进展 246
19.4 归纳表 247
第20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它抗生素 249
20.1 内容提要 249
20.2 重点难点注释 250
20.3 重要进展 250
20.4 纳表 251
21.1 内容提要 252
第21章 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252
21.2 重点难点注释 253
21.2.1 氨基甙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53
21.2.2 导致中毒性耳聋的药物 254
21.3 重要进展 255
21.1 归纳表 256
第22章 四坏素类及氯霉素 257
22.1 内容提要 257
22.2 重点难点注释 258
22.2.1 四环素和氯霉素的敏感菌和耐药菌 258
22.2.2 四环素和氯霉素的临床适应症 259
22.2.3 四环素和氯霉素对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 259
22.2.4 四环素的络合特性与其体内过程的关系 260
22.2.5 二重感染的严重性及预防 260
22.2.7 四环素、土霉素、脱氧土霉素、二甲胺四环素主要药理学特点比较 261
22.2.6 立克次体与支原体 261
22.2.8 伤寒、副伤寒的病原治疗 262
22.3 重要进展 262
23.2.1 抗真萨药研究的进展 263
22.4 归纳表 264
第22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265
22.1 内容提要 265
23.2 重要进展 266
22.2.2 抗病毒药研究的进展 267
22.2 归纳表 268
23.3.1 抗真菌药性状比较 268
23.3.2 抗病毒药比较 268
第24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270
24.1 内容提要 270
24.2.1 抗结核病药对结核菌的作用特点 271
24.2 重点难点注释 271
24.2.2 结核菌的耐药性和联合用药 272
24.2.2 结核病化学疗法的五项原则 272
24.2.4 pH对抗结核病药作用的影响 272
24.3 重要进展 273
24.3.1 抗结核病药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趋势 273
24.3.2 抗结核病新药的研究概况 274
24.4 归纳表 276
第25章 抗恶性肿瘤药 277
25.1 内容提要 277
25.2 重点难点注释 277
25.2.1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277
25.2.2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278
25.2.3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原则 284
25.3.1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 285
25.3 肿瘤化疗新进展 285
25.3.2 抗肿瘤新药介绍 286
第26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288
26.1 内容提要 288
26.2 重点难点注释 288
26.2.1 环孢素概述 288
26.2.2 环孢素免疫抑制机理 289
26.2.3 免疫增强剂概念 290
26.2.4 结核菌苗增强机体免疫机制 290
26.2.5 转移因子转移免疫信息的方式 291
26.3 重要进展 291
26.4 归纳表 293
26.4.1 常用免疫抑制剂比较 293
26.4.2 常用免疫增强剂比较 293
[附录]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