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功正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4311314
  • 页数:1068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8

绪言 18

本体篇 18

一 逻辑支点:主体一人的回归 18

主体—士子的文化质 19

主体—士子的知识、心理、情调与文学美学 26

审美主体性的构成条件和素质 41

二 本体特性:审美素质的体认 49

审美素质的深层性品格 49

“味”是审美素质的基本表述 63

美质通过审美的功能完成 69

三 历史结构:诸种合力的规范 79

力的一般现象 79

五佛道宗教和美学 1 82

力的平行四边形 92

合力制约的中介 101

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 110

生成篇 110

——美的生命意识形式 110

一 生殖崇拜和美学 110

从生殖崇拜到文学审美的构成基因与图序 115

二 初民神话和美学 123

——母体孕育之生成 123

我们的认识基点和目的 123

隐喻思维的扩散和审美意识的积淀 126

神话对审美心理功能的启迪 133

神话对审美形态的作用 138

三 自然山水和美学 144

——美的发现和历史演变序化 145

审美渊源和偶合机缘 145

审美历程 152

附论“意境” 160

——群体心态的铸合 164

民俗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特征 164

四 民间习俗和美学 164

民俗所导致的民族性美学 168

民俗所引发的审美情感 173

——文化层面的意识孵化 182

宗教之于中国作家 182

宗教之于审美意识 191

宗教之于审美形态 199

功能篇 210

一心物的碰撞方式 210

一个独特的概念表述:宾、主 210

物感式碰撞形态 212

形上超验型 225

主客体的融浃和谐 229

审美碰撞的思维形式 232

二 意象的组合手段 236

意象的文化学渊源 236

意象的文学美学机制 240

三 建构的限制与超越 255

对无限性的追寻 255

“言”“意”的困惑和摆脱 261

对极端主义的修正与中和 271

四 审美的变形与完形 273

一个重要的审美现象 273

审美变形的现象描述 280

从审美变形到完形的动力结构 289

机制篇 296

一 美学和文化精神 296

仁学和致用文化精神的渗透 296

农业结构和仕隐行为的美学影响 303

人品意识的美学标准 309

文化观念基础上的文学美学体系 312

二 美学和个体活动 316

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心境——虚静 316

审美活动所运用的方式——体悟 324

审美活动所达到的境界——物化 330

三 美学和群体思潮 335

文学美学现象无法脱离思潮背景 335

社会思潮和美学思潮的联系 338

在美学思潮的屏幕上探究审美特征 346

描述美学思潮的更迭和变化 351

四 美学和思维机制 358

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58

伴随“原型”的艺术复现思维 364

对待性思维 367

情感性、想象性的艺术思维 370

形态篇 380

一 时空美学 380

时间意识的美学底蕴 380

空间意识的美学机体 387

时空交错的美学结构 394

时空美学的哲学渊源 398

二 悲怨美学 404

悲怨美的发生学探因 404

悲怨美的现实、文化根源 414

悲怨美的弥散现象描述 426

三 模糊美学 429

模糊是一种审美形态 429

模糊美的构成要素 434

模糊美思维机制 442

四 顿挫美学 448

顿挫美的类别 449

顿挫美的构成方式 454

顿挫美的依据 457

五气韵美学 464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 464

气韵美的基本特征 472

气韵的主体性美学、哲学探源 476

门类篇 485

一古文美学 485

Ⅰ 美的生命表象 485

——诸子散文美学 486

生命的表征 486

中国文学美学精神的诞生 491

艺术思维机制的孕育 496

Ⅱ 美的巨丽型态 501

“大就是美” 502

——汉赋美学 502

“赋家之心” 505

作赋之法 508

炎汉气象 514

源远流长 516

Ⅲ 美的标准范式 522

——唐宋散文美学 522

认识基点——建立新秩序 522

范式——实践理性的新规范 523

秩序——审美特性的新建构 530

各领风骚——心理结构的不同铸合和沉积 535

Ⅳ 美的感性表征 541

——晚明散文美学 541

特殊性质和基本方法论的确定 541

正统古文趋于式微,世俗情味勃发兴起 542

名士派的美学风貌 547

主体观照功能的强调和感性情绪的追寻 551

“趣”“韵”的审美新标准 558

二诗歌美学 564

Ⅰ 原型美学 565

——《诗》《骚》美学 565

亲和意识的发轫 565

审美基型的滥觞 570

Ⅱ 心理美学(一) 581

——唐诗人审美心理 581

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研究思维定势 581

审美必然:心理经验积淀和扬弃 583

心理特征:心态宇宙和二极形态 590

简短结语: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识空间 611

——词人心态 614

审美心态: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614

Ⅲ 心理美学(二) 614

审美趋势:审美心理的演化结果 617

词人心态:感性的基本范式 624

描述方式:对象化过程中的完成机制 638

词人心态对中国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 646

Ⅳ 美学变异 650

——宋诗解剖 650

最佳的审视角度 650

宋诗审美变异对历史的选择 651

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综合机制 655

宋诗审美特征在比较中的体认 664

三 小说美学 670

Ⅰ 发踪与进步 670

——从人物典型看小说美学素质的发展 670

制约中国小说美学的三大因素 670

人物审美在小说美学上的发展 675

人物性格美学的主要特点 681

主体对人物的审美情感态度 684

Ⅱ 差异与转化 688

——从真假虚实看小说的审美机制 689

真与假的美学性质 689

虚与实的美学差异 692

虚实真假的典型型态:历史小说 695

虚实真假的审美转化契机 705

Ⅲ 嬗变与回归 710

——从情理范畴看小说的审美功能 710

情感论的历史具体性 710

理性主义的认识 717

理性寓于感性之中 720

Ⅳ 整秩与灵动 723

——从长篇小说看小说的形式美学 723

纵向的逻辑考察 723

横向的综合体研究 729

四 戏剧美学 743

Ⅰ 戏剧美学的综合机制 743

戏剧文学的诗化及其矛盾 744

观众心理的反馈所形成的建构及其正负值 749

Ⅱ 委曲尽情的情感论 756

情感化的一般要求 757

情感化的独特审美标准——委曲尽情 759

Ⅲ 整一调节的结构论 765

程序化的戏剧逻辑 765

线性的时间序列 768

整一型的闭合结构 768

贯串型的主控格局 770

调节型的转换机制 772

观众心理对结构形成的作用 775

从阴阳哲学到阴阳美学 785

贯通篇 785

一 哲学因子输入:阴阳美学的建立 785

阴柔阳刚之美学形态 793

二 史传和小说美学的会通 807

一个联系着的现象 807

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的输入 808

多重审美联系的揭示 817

现象背后的原因探讨(823 ) 828

三 绘画、音乐、建筑、园林、书法美学对诗歌的渗透 828

诗画融汇的历史遇合 828

诗画融汇的审美基因 836

在技术层面上投向诗的多股光束 841

结构篇 855

一儒家美学结构体 855

儒家美学结构的系统质 856

——致用理性的美学系统质 856

儒家美学结构的流变质 867

二老庄美学结构体 875

——天籁自然性美学 876

天籁自然性美学观渊源于“道”的哲学观 876

天籁自然性美学的具体描述 881

老庄美学对中国文学美学的沾溉 890

三 禅宗美学结构体 900

——直觉性美学 900

禅宗汉化的交切点 900

超越性的审美态度 902

见象而离相的审美方式 903

不立文字,徒见心性的审美传达 909

空灵意韵的审美追求 912

引入禅宗美学乃中国文化—美学之大事 916

三根支柱各自的美学功能 920

——趋融性美学 920

四 儒、庄、禅美学结构融合体 920

三家融合及其原因 927

三家融合对文学美学的整合 935

沿革篇 950

一 发展性和循环性的机制 950

导言 950

基本认识的环节点 952

进化和循环 960

进化和循环规律的基本型态 965

循环型的深层文化心态 972

美学学篇 978

一 美学学的思维模式 978

引言 978

通常的表述方式 979

传统的思维形式 988

结构—功能型思维机制 999

附篇 1004

一 比较篇:中西美学整体上的协和 1004

与不协和音 1004

榷“和谐” 1005

辨“表现” 1008

析“象征” 1013

说“自然” 1020

勘“根源” 1023

二 冲撞篇:中西美学在晚清的趋合 1028

与非趋合性 1028

美学价值、功能观的建立 1029

对美感作用的阐发 1035

新美学范畴、观念的初步形成 1038

新思维形态的建构 1049

趋合与非趋合的成因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