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研究 3
第一章 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 3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人类会计科学:学科方位与发展程式 3
一、会计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客观方位 3
二、会计科学发展至今的基本轨迹 5
三、会计科学发展所具有的科学特征 7
四、制约会计科学发展的学缘因素 8
五、促进会计科学健康发展的逻辑思路 11
第二节 20世纪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演进的崎岖历程 12
一、20世纪初对西式簿记的尝试引进:使传统的会计科学沐浴了新的春风 12
二、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式簿记的改废之争:为会计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3
三、20世纪50年代对前苏联会计学科体系的全面引进:为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5
四、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对会计科学地位的重新认识: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17
五、20世纪90年代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使中国会计科学与国际会计科学研究领域里的差距正在逐步缩短 20
第三节 21世纪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模式的初步构思 23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23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完善创新 24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纵横拓展 25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26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28
第二章 会计科学的现实环境与创新 31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兴起:会计科学发展的理论范围需要变革拓展 31
一、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两者关系的基本认识 32
二、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主要特征的简要分析 34
三、适应知识经济环境对现代会计体系冲击的对策:会计面临六项变革 37
四、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现代会计科学理论需要全面创新 42
第二节 全球经济的形成:会计科学发展的传统难题需要重新诠释 43
一、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发展态势预测 43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44
第三节 金融工具的创新:会计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需要探索调整 46
一、不断涌现和飞速发展的新金融工具及形成原因 46
二、新金融工具的积极影响与负面效应 47
三、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必然会对传统会计的基本观念产生强烈冲击 48
四、会计科学理论基础需要调整的内容探索 50
一、会计信息的效度管理理论应当完善与创新 52
第四节 中国入世的现实:会计科学发展的理论内容需要完善创新 52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应当完善与创新 53
三、会计管理体制理论与方法应当完善与创新 54
四、会计市场管理理论与方法应当完善与创新 55
五、会计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应当完善与创新 56
第五节 体制改革的深化:会计科学发展的相关问题需要专门研究 58
一、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应当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59
二、如何建立与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机制并有效运行,应当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 60
三、解决因国有企业改革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所带来的现实会计理论问题,应当构成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61
四、如何建立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和规模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生成与考评体系理论,应当构成当前和今后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计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体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式与运作方式,会计所提供的高质量信息是这两种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 64
第三章 会计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结构 64
第一节 构建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目标模式的理性选择 64
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其与国际经济大市场相沟通、相衔接的有效粘合剂 6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信息处理程式与国际会计通行惯例相协调,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 66
四、现行会计理论体系目标模式覆盖的内容需要拓宽 66
第二节 研究会计科学理论体系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67
一、紧密结合我国现阶段会计工作实践的特点 67
二、适应改革开放对会计发展的要求 68
三、注意理论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69
第三节 构思会计科学理论体系基本结构的初步框架 69
一、会计基础理论 69
四、会计信息理论 70
三、会计要素理论 70
二、会计环境理论 70
五、会计管理理论 72
六、会计应用理论 73
七、会计人才理论 74
八、会计教育理论 74
九、比较会计理论 75
十、会计改革与发展理论 75
第四章 会计科学的理论研究与推进 77
第一节 研究进展:近期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阶段划分 77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是有关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 77
三、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是伴随着“两则”、“两制”的颁发与全面推行所进行的会计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研究阶段 78
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比较集中地介绍西方国家会计政策与惯例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 78
一、理顺对会计理论研究地位认识的逻辑思路 79
二、理顺会计理论研究范围的逻辑思路 79
第二节 理顺思路:推动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 79
三、理顺会计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的逻辑思路 80
四、理顺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从事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逻辑思路 81
第三节 四项举措:促进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纵深推进 81
一、拓宽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 82
二、优化会计理论研究的群体 84
三、转换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 86
四、强化会计理论研究的管理 88
第一节 不断改革传统会计模式的五项内容 95
一、调整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 95
第二篇 改革研究 95
第五章 现代会计运行模式的构建 95
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96
三、规范会计法规层次 97
四、重组会计方法体系 99
五、理顺会计教育管理体制 100
第二节 全面更新现行会计思维的三种观念 101
一、会计理财观念的更新 101
二、会计信息效度观念的更新 103
三、评价会计人员素质观念的更新 104
第三节 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会计方略 106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认识 106
二、会计的目标决定了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的重要作用 108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的会计对策 110
第四节 提高资产重组质量要求的会计视角 115
一、资产重组质量问题的提出 115
二、制约资产重组质量相关因素的会计分析 117
三、提高资产重组质量的会计途径 119
四、资产重组结果会计处理的相关问题 123
一、我国《会计法》制定演进的简要历程 126
第一节 会计法律制度的颁布与实施 126
第六章 现代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 126
二、《会计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基本成效 129
三、深入贯彻落实《会计法》任重道远 131
第二节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运用 134
一、会计准则法律地位的认定 134
二、会计准则权威观念的确立 135
三、会计准则总体结构的协调 136
第三节 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与借鉴 138
一、新旧IAS发布与实施情况的比较 139
二、新旧IAS文本内容基本结构的比较 139
三、新旧IAS主要项目基本内容的比较 140
四、新旧IAS主要项目基本内容的综合比较 154
五、新旧IAS比较后的启示与思考 156
第七章 现代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 161
第一节 会计信息:功能及其质量的基本要求 161
一、会计信息的客观功能 161
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162
三、我国当前会计信息的质量现状 162
第二节 会计意识:观念及其结构的表现形式 163
一、会计信息源形成阶段的会计意识 163
二、会计信息加工处理阶段的会计意识 163
四、会计信息使用阶段的会计意识 164
三、会计信息输出阶段的会计意识 164
第三节 会计环境:范围及其影响的主要方式 165
一、政治环境 166
二、经济环境 166
三、法律环境 167
四、社会环境 168
五、科技环境 169
六、文化环境 169
七、管理环境 170
八、工作环境 170
九、人际环境 171
第四节 多角审视: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因素 171
一、辩证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多重原因 172
二、全面认识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业务程序性因素 173
三、认真剖析会计机制设计上的先天性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74
四、深入探究会计操作工艺的选用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正负效应 175
五、多层次剖析会计专业人员素质差异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非正常偏差 176
六、全方位比较会计管理体制健全适用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影响 177
第五节 多维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机制 178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控机制问题的提出 178
二、我国现阶段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监控机制的全面研究 180
三、系统研究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控机制的基本思路 182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现代企业会计 185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是“产权明晰”,与这种新的产权制度相适应就需要调整现行企业会计管理的立场与内容 185
第八章 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会计 185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二是“权责分明”,与这种新的管理机制相适应就需要延展企业会计管理的职能 187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三是“政企分开”,与这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相适应就需要更新企业会计的目标 189
四、现代企业制度特征之四是“管理科学”,与这种新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相适应就需要完善企业会计管理的方式 191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改革目标 193
一、全新的企业会计理财观念 193
二、强烈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意识 193
三、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制 194
四、规范的企业会计业务处理行为 195
五、先进的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手段 196
六、配套的企业会计在职教育体系 197
一、传统经济监督模式需要进行调整 198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经济监督模式 198
二、调整经济监督模式的基本思路 200
第四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筹资监督机制 203
一、企业筹资过程应当具有健全的监督机制 204
二、企业筹资监督机制建立的原则 205
三、企业筹资监督机制的基本结构 207
四、企业筹资监督机制的运行条件及措施 209
第五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预算管理 210
一、企业预算机制的内涵:认识与界定 211
二、企业预算机制的建立:必要与可能 212
三、企业预算机制的结构:内容与特征 214
四、企业预算机制的运作:条件与措施 217
第三篇 比较会计研究 223
第九章 现代比较会计及研究方法 223
第一节 比较会计的产生基础 223
第二节 比较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225
一、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 225
二、形成与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 226
三、中国比较会计的研究进展 228
第三节 比较会计的研究目的 231
第四节 比较会计的研究原则 232
一、综合性 232
四、实践性 233
二、整体性 233
三、动态性 233
第五节 比较会计的研究范围 234
第六节 比较会计的研究模式 235
一、会计的区域比较研究 235
二、会计的问题比较研究 237
第七节 比较会计的研究方法 238
一、对照比较的基本模式 238
二、比较问题的切入角度 242
三、比较过程的表现形式 242
一、充分认识比较会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245
第八节 比较会计的研究创新 245
二、注重比较会计研究区域范围的拓展 246
三、适当拓宽比较会计研究主题的覆盖面 246
四、采取多种形式及时披露比较会计的研究成果 247
五、重视和加强对外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外部世界对我国会计的了解 247
第十章 国际会计发展与研究范围 248
第一节 国际会计产生的背景分析 248
一、企业跨国经营业务的扩展 248
二、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促进 249
三、国际间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 249
四、会计、审计职业国际化趋势地位的形成 249
一、国际会计理论界进行国际会计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250
第二节 国际会计的发展阶段与概念界定 250
二、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国际会计研究的简要评述 251
三、当前学术界对国际会计的四种观点 251
第三节 国际会计认识的逻辑起点 252
一、国际会计产生的需求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模式(乔伊和米勒的研究模式) 252
二、会计管理体制的特征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模式 253
三、综合研究模式(诺比斯和帕克的研究模式) 253
四、会计环境研究为切入点的研究模式 253
第四节 国际会计研究的基本范围 254
一、一般看法的简要评述 254
二、各具特色的内容组合 258
三、研究范围的全面理解 261
第十一章 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引进 263
第一节 轨迹觅踪:近二十年引进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简要评述 263
第二节 途径选择:近二十年引进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形式 268
一、引进外文图书、期刊及港台新版会计书籍 268
二、组织翻译出版国外著名的会计和审计理论著作 268
三、自由选题翻译出版国外会计著作 269
四、有关会计专家、学者编译或编著的介绍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著作 269
五、各种期刊发表涉及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最新成果 269
六、选派人员到国外进行对口考察进修与访问讲学 269
七、邀请国外会计专家到国内讲学 270
第三节 现状透视:权威期刊登载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定量分析 270
二、《会计研究》1980~1994年间刊发国外及港台会计资料所涉及区域情况的统计分析 271
一、《会计研究》1980~1994年间刊发国外及港台会计资料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271
三、《会计研究》1980~1994年间刊发国外及港台会计资料所涉及内容情况的统计分析 275
第四节 对策思考:引进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组织工作亟待完善 278
一、强化对会计理论与方法引进工作的宏观控制 278
二、注意引进区域的点面结合 278
三、适当统筹引进内容 278
四、合理运用引进方式 279
五、形成稳定的资料引进来源 279
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279
七、加快我国会计走向世界的步伐 279
第一节 应运而生: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产生的客观条件 283
第十二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83
第四篇 注册会计师制度研究 283
第二节 艰辛起步:历经磨难方正式创立注册会计师制度 284
第三节 粗具规模:注册会计师制度曲折演进才形成体系 286
一、管理隶属关系虽几经变迁,但会计法规还是逐步趋向完善 286
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基本界定 287
三、注册会计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88
四、会计师事务所粗具规模 288
五、会计师职业组织基本建立 289
六、行业自律管理机制和执业规范基本形成 290
第四节 发展停滞:计划经济的模式使行业失去存在基础 290
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 291
第五节 恢复重建: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所带来的发展春天 291
二、从业人员队伍基本形成 293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建立粗具规模 293
四、执业规范的建设初见成效 294
五、行业自律性管理组织已较好地发挥作用 295
六、逐步有序地开放了我国的会计市场 296
七、在国际会计舞台上已日露峥嵘 298
第十三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现状与未来 300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00
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体制的负面效应 300
三、普遍较小的办所规模 301
二、各所之间业务承揽上的不正常竞争 301
四、相对比较缺乏的合格从业人员 302
五、结构不尽合理的从业人员队伍 303
六、相对比较狭窄的业务服务领域 304
七、有待于全面提高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 305
八、需要全面优化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 305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需全面提高 306
一、采取有力措施,以加快充实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步伐,改善现有人员的结构现状,提高其整体素质 306
二、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以确保未来注册会计师队伍的骨干力量可以有计划地发展壮大 307
三、强化后续教育,以使现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能够保持业务上的应有活力 308
四、逐步规范一年一度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程序与制度,以确保这一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09
六、修订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制定并逐步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审计准则,以硬化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职业性制约与社会性监督 310
五、通过政策引导,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理顺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事务所的关系,规范其执业范围 310
七、加强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的监督,以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自律机制 311
八、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领域,实现由目前单一的查账验证为主向全方位为客户提供财务会计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咨询性的服务过渡 311
第三节 展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未来发展空间 312
一、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体制必将得到进一步理顺 313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将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313
三、注册会计师的服务领域必将进一步扩大 314
四、会计市场将更加有序地对内对外开放 314
五、注册会计师管理的法规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315
六、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的构成将逐步趋向合理 316
八、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地发挥 317
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手段将逐步趋于现代化 317
第十四章 西方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演进与趋势 318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早期萌芽 319
第二节 独立执业行为逐渐形成气侯 319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趋于专门化 321
一、国家法律对于注册会计师独立执行业务必要性及权威性的认可 322
二、政府对于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人员实行规范的从业登记制度 322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及其业务协调机构相继成立 323
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呈现规范执业态势 327
一、国家颁布有关注册会计师管理的专门法规 327
二、建立起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 328
三、形成了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 329
一、执业组织形式的实体化 330
第五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步入成熟期 330
二、执业领域的宽泛化 331
三、执业规模的集团化 331
四、执业范围的全球化 333
五、执业手段的现代化 336
第六节 全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未来 337
一、由于社会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的需求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其队伍不断扩大 337
三、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将会发生新的组合 338
四、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和范围将会有新的拓展 338
二、注册会计师需处理的业务内容及技术将发生带根本性的变化 338
第十五章 中西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339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的发展情况比较 339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组织比较 340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的事务管理比较 342
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定比较 342
第五节 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比较 345
第六节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比较 345
第五篇 新兴会计学科研究 349
第十六章 现代新兴会计学科的特点(上) 349
第一节 物价变动会计的产生与特点 349
一、物价变动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349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主要模式 350
三、物价变动会计理论结构的主要特点 352
四、物价变动会计的实际应用状况 352
第二节 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与未来 354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354
二、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 356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未来 358
第三节 租赁业务会计的出现与运用 359
一、租赁业务的出现与发展 359
二、现代租赁业务的种类和基本业务程序 360
三、租赁会计的发展进程 362
四、租赁会计的主要内容 364
第四节 作业成本会计的演进与创新 367
一、作业成本会计的由来及演进过程 367
二、作业成本会计的三个基本概念 370
三、作业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 371
四、作业成本会计的基本程序 372
五、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的基本要求 372
第五节 质量成本会计的由来与实践 373
一、质量成本会计形成过程的回顾 373
二、质量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 374
三、质量成本会计在我国运行的基本情况 376
一、行为会计观念的形成背景 378
第一节 行为会计观念的兴起及在我国有传播 378
第十七章 现代新兴会计学科的特点(下) 378
二、行为会计在美国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成就 379
三、我国行为会计学研究的基本进程 380
四、行为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 381
第二节 社会责任会计的创立及基本理论结构 383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383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383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 386
第三节 现金流动会计的提出及其停息披露的基本特征 388
一、现金流动会计的形成与演进 389
二、现金流动会计产生的原因分析 391
三、涉及现金流动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 393
第四节 环境会计思潮的兴起及所形成的基本理论框架 395
一、绿色会计理论思潮的兴起背景与演进概况 395
二、环境会计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 397
三、环境会计理论全面付诸实践的展望 400
第五节 资源会计:现代会计科学发展和研究的新视点 401
一、资源问题需要从会计的角度进行专门研究 401
二、实施资源会计专门研究应当明确的四个基本问题 404
三、资源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408
主要参考文献 409
后记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