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史 1945-1991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金质著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1216762
  • 页数:5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冷战史,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几个方面。史论结合,以史为主,论在其中;研究冷战史,冷战的起因是关键。中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设附录进行评介和论述。注意历史文件的调查和论证。特别注重美国和前苏联的官方文件,包括外产战略、政策。第三,国家内政与外交的关系。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基础。外交是国内政治和政策的延续。 同时注意国际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对美苏外交的影响,把美苏和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关系置于国际政治格局之中。第四,对比分析。第五是突出重点,个案剖析。第六在广泛研究与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基础上,办求从新的视角进行探索,对冷战做出较为准确、冷人信服的分析和结论。本书试图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来阐述与分析冷战的产生、发展和结束。《冷战史》的写作原计划还有方连庆教授、纱小明副教授参加共同完成。由于方连庆教授教学、科研任务繁忙后来退出。张小明副教授作为富布赖特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研究,临走之前提交了原写作提纲中第七、八、九、十章部分章节的初稿。根据需要,作者做了重处理和改写。为了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本书尽量保留了其中的部分内容约4万字。对于

(上册) 1

第一编 冷战的开始(1945—1949) 1

第一章 美苏两极的形成与对立 2

一、战后国际体系的两极化 3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3

大战结束原有的国际体系 6

衰败的欧洲和日本 8

前言 9

殖民体系的瓦解 11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 14

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 18

美苏不对称的两极 23

二、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24

联合国的成立 25

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34

原子外交 40

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 48

三、苏联寻求国家安全 52

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52

推进大国合作 56

向西南扩展的努力 60

维护东北亚的传统利益 64

第二章 冷战的开始 67

一、盟友变为对手 67

分区占领德国 68

五国条约的签署 75

美国停止租借法案 77

东欧问题上的发难 78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84

二、遏制理论的提出 88

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89

丘吉尔的“铁幕讲话” 94

苏联驻美大使的电报 98

“X”文章 102

三、杜鲁门主义 107

英国退出希腊 107

炮制填补地缘政治真空的计划 110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115

杜鲁门的忠诚运动 123

第三章 两大集团的形成 126

一、马歇尔计划 126

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 127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132

英法政府积极响应 134

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 136

“欧洲复兴计划” 140

1948年援外法案 142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47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48

两个阵营的理论 149

东欧国家确立一党专政 151

苏联东欧友好合作条约 158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61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164

苏南冲突 171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 176

西占区的合并 176

柏林封锁 179

两个德国的出现 186

第四章 美国组建军事集团 190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0

大西洋联盟的构想 191

布鲁塞尔条约 192

北大西洋公约 196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203

《共同防御援助法》 204

二、美洲国家组织 205

四次美洲国家外长会议 206

里约热内卢会议 208

美洲国家组织的建立 210

第二编 冷战的扩展(1950—1962) 213

第五章 美苏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214

一、20世纪50—60年代初国际局势的变化 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17

西欧的联合 22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25

冷战的扩展 231

二、赫鲁晓夫调整外交战略 232

苏联国内政局的变化 233

赫鲁晓夫的外交新思想 236

“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240

三、美国继续遏制战略 244

杜鲁门制定冷战蓝图 245

艾森豪威尔的全球扩张政策 253

肯尼迪政府的全球主义 265

四、美苏谋求和解 273

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缔结 274

四国首脑日内瓦会议 277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283

赫鲁晓夫、肯尼迪维也纳会谈 287

一、北约的扩大 290

第六章 冷战在欧洲的加剧 290

北约的扩展 291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293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301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301

苏南关系的调整 305

试图干涉波兰 309

出兵匈牙利 311

三、柏林危机 316

解决德国问题的根本分歧 316

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 318

四国外长会议 322

维也纳会议上的交锋 326

柏林墙的修建 329

危机的关键时刻 333

四、U—2飞机事件和巴黎首脑会议的流产 336

四国首脑会议的筹备 337

U—2飞机事件 339

巴黎首脑会议的流产 343

第七章 冷战扩展到亚洲 348

一、中苏结盟 348

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 349

美国敌视新中国 3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53

中苏友好合作 357

中苏分歧的加深 364

中国与东欧国家关系的变化 381

二、朝鲜战争 386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387

朝鲜战争爆发 392

内战变为国际战争 395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00

朝鲜停战谈判 407

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409

朝鲜战争的影响 416

三、美日结盟 422

美国东亚安全新构想 422

美日单独媾和 424

《日美安全条约》 431

《日美共同合作与安全条约》 436

美国在亚洲构筑军事同盟体系 438

四、两次台湾海峡危机 441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441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450

五、越南战争 455

美国支持法国的侵略战争 455

多米诺骨牌论 458

特种战争 461

第八章 冷战在中东的扩大 464

一、伊朗政变 465

伊朗危机 466

伊朗政变 467

二、苏伊士运河危机 471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471

第二次中东战争 478

三、艾森豪威尔主义 484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提出 485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实施 487

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演变 496

第九章 古巴导弹危机 499

一、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干预和入侵 500

推翻危地马拉政府 500

“争取进步联盟” 505

武装入侵多米尼加 507

二、古巴导弹危机 509

古巴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的反应 510

苏联进入拉丁美洲 514

美国对古巴的入侵 517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520

美苏紧张对峙 527

古巴导弹危机的后果与影响 537

第十章 核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 542

一、美苏核军备竞赛 542

美国的核战略 543

苏联核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550

核军备竞赛 555

二、核军备控制与裁军 561

美苏关于核军备控制的基本政策 562

联合国的裁军斗争 564

核裁军 571

禁止核试验 574

防止核武器的扩散 580

(中册) 583

第三编 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 583

第十一章 美苏走向缓和 584

一、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 585

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 586

核军备控制取得进展 593

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与欧洲缓和 607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624

第三世界的发展与动荡 646

二、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648

尼克松主义 649

“欧洲年”和大西洋关系宣言 651

退出越南战争与调整地缘政治行为 658

同苏联与中国缓和 660

调整经贸政策 661

三、美国对苏联的缓和 665

尼克松政府的缓和 666

联系原则 672

四、苏联的和平共处与缓和 678

勃列日涅夫论苏美关系 679

苏联提出缓和 681

苏联推行缓和的原因与目的 688

苏联推行缓和的特点 692

第十二章 缓和的进程 696

一、通往美苏最高级会晤的曲折道路 696

最高级会晤的提出 697

西恩富戈斯“危机” 699

中美接近的冲击 703

最高级会晤的准备 706

美国扩大对越南的战争行动 709

二、1972年莫斯科会晤及两国关系基本原则 713

首脑会晤与《联合公报》 713

《相互关系原则》 714

莫斯科会晤的意义 717

苏联倡议召开欧安会 721

三、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721

四国柏林协定 724

欧安会的三阶段会议 729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 732

四、1973年华盛顿会晤和防止核战争协定 736

一年的准备 737

勃列日涅夫在美国 741

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 743

五、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的第三次会晤 749

尼克松政治地位的削弱 750

苏联积极推进最高级会晤 753

尼克松再度访苏 755

福特继续尼克松的缓和政策 759

六、福特与勃列日涅夫符拉迪沃斯托克会晤 759

勃列日涅夫同福特的工怍会晤 761

勃列日涅夫再度访美未能实现 764

七、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维也纳会晤 769

卡特推行合作与竞争的缓和 770

卡特和勃列日涅夫相互试探 785

美苏关系在1978年的发展 789

卡特和勃列日涅夫会晤 792

第十三章 中、美、苏三角关系 797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与对抗 797

两国总理的北京机场会晤 798

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 801

中国为维护国家安全所做的努力 805

中美需要改善关系 811

二、中美关系的解冻与正常化 811

中美启动双边接触 813

基辛格秘密访华 822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 825

中美建交 832

三、美苏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838

不对等的三角关系 838

中美关系的发展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841

第十四章 缓和物质化 847

一、军事缓和与战略均势 847

承认战略均势 848

坚持核威慑和相应的核战略 850

军备竞赛 858

军备控制 861

二、中欧裁军会议 864

北约提出“均衡裁军”建议 864

东西方裁军建议 866

东西方的主要分歧 867

三、第一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 869

美苏寻求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 870

美苏谈判中的主要分歧 873

通过秘密渠道解决问题 874

两个主要的条约 876

四、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 879

符拉迪沃斯托克声明 879

基辛格的两个方案 881

卡特积极推进谈判 883

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892

条约的夭折 896

五、没苏解冻经济关系的努力 899

美苏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 899

解冻经济关系的尝试 905

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912

第十五章 缓和下的争夺 919

一、苏联的全球进攻性战略 919

苏联采取进攻性战略的原因 920

苏联进攻性战略的实施 922

二、关苏与中东十月战争 927

罗杰斯计划和1970年停火 928

苏埃关系的恶化和美埃接近 932

苏联发出战争警告 938

十月战争的爆发和美苏合谋停火 940

美苏紧张对峙 947

十月战争的影响 952

戴维营协议 959

三、1971年印巴战争 964

苏联在南亚的扩张 964

印巴冲突与战争 966

美苏交涉 968

四、关苏干预安哥拉内战 973

安哥拉内战 974

美国在安哥拉的政策 976

苏联对安哥拉的政策 979

五、美苏介入非洲之角 981

美苏与非洲之角的政治变动 981

欧加登战争 983

卡特的政策与美苏争夺 986

第十六章 缓和的结束 992

一、苏联入侵阿富汗 992

苏联介入阿富汗事务 993

(下册) 1029

第四编 冷战再现(1980~1984) 1029

第十七章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际局势 1030

一、里根重振美国国威 1031

里根入主白宫 1032

里根重振国威的努力 1035

里根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037

二、勃列日涅夫的停滞年代 1040

“发达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的现实 1040

意识形态的僵化与严密控制 1042

官僚机构膨胀与官僚主义盛行 1045

经济体制从改革到“完善” 1048

勃列日涅夫的造神运动 1053

安德罗波夫打破停滞的尝试 1056

三、关欧矛盾的发展 1057

西欧联合的加速 1057

美欧对苏政策的分歧 1063

法国的独立外交 1073

四、第三世界维护与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 1077

第三世界动荡不定,战事有增无减 1078

第三世界争取政治经济权益的斗争 1082

五、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外交 1089

和平与发展 1090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092

中国的对外开放 1105

第十八章 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 1110

一、美国推行遏制政策 1110

里根政府抛弃缓和 1111

里根发动对苏联的全面进攻 1117

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 1121

苏共二十六大制定的外交政策 1125

二、从勃列日涅夫到契尔年科的苏联外交 1125

苏联捍卫缓和的斗争 1131

紧张的1983年 1136

三、没有高级对话的四年 1140

秘密渠道的堵塞 1140

关于最高级会晤的信件往来 1141

舒尔茨谋求会谈的失败 1148

四、意识形态战 1150

“罪恶的帝国” 1151

维护人权与推进民主化进程 1155

韩国民航飞机事件 1159

苏联的反击 1163

五、经济制裁与反制裁 1170

里根取消部分粮食禁运 1171

天然气管道禁运 1174

严格控制高科技出口 1185

六、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 1188

干涉波兰事务制造华约组织的分裂 1188

里根主义 1196

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 1208

第十九章 新一轮军备竞赛 1224

一、里根政府谋求军事优势 1224

里根扩充军备的原因 1225

里根政府扩军的步骤 1229

反对里根政府的军备竞赛 1234

二、苏联维护军事均势 1234

迎接美国扩军的挑战加速军备建设 1238

三、军备控制和裁军谈判失败 1245

欧洲中程导弹谈判 1245

削减战略武器谈判 1256

四、星球大战计划 1264

战略防御计划的提出 1264

战略防御计划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1268

战略防御计划的实施 1270

苏联的坚决反对 1273

第五编 冷战的结束(1985—1991) 1277

第二十章 冷战结束的序幕 1278

一、里根的新缓和政策 1279

新缓和政策的提出 1280

对苏政策中的“现实主义” 1284

对苏政策中的“实力” 1290

对苏政策中的“对话” 1293

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对美政策 1299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1300

外交政策的全面调整 1309

共同建设“欧洲大厦” 1312

中苏关系正常化 1317

戈尔巴乔夫的脱身政策 1324

戈尔巴乔夫的对美政策 1336

三、里根—戈尔巴乔夫会晤 1340

1985年日内瓦会晤 1341

1986年雷克雅未克会晤 1346

1987年华盛顿会晤 1351

1988年莫斯科会晤 1357

1988年纽约会晤 1363

四、核裁军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1365

“一揽子裁军谈判” 1365

中导协定 1371

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谈判 1375

第二十一章 冷战的结束 1378

一、布什的超越遏制 1379

超越遏制战略的提出 1379

政治上支持戈尔巴乔夫 1389

经济上制约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410

八月事件后美国的对苏政策 1416

二、戈尔巴乔夫及其追随者摧垮了苏联 1419

经济改革走入歧途 1421

削弱与取消苏联共产党 1423

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1427

外交妥协与退让 1432

苏联的解体 1435

三、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瓦解 1441

东欧的政治地震 1442

华约条约组织的解体和经互会的解散 1453

美国的政策与东欧剧变 1459

四、德国的统一 1468

民主德国政局的突变 1468

科尔的十点计划 1471

四大国的最初反应 1473

“2+4”会议 1479

五、欧洲常规裁军谈判和《巴黎新欧洲宪章》 1484

美国的新大西洋主义 1485

欧洲常规裁军谈判 1487

欧安会巴黎首脑会议与《巴黎新欧洲宪章》 1491

六、冷战的历史地位 1493

冷战的结束 1493

冷战的影响 1505

超越冷战建立国际新秩序 1508

附一:关于冷战起源的争论 1540

附二:参考资料 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