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1
总论 1
一、全方位开放的大国工业化进程 2
附表 3
表总—1 2002年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3
附图 3
图总—1 1998~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3
表总—2 200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4
二、以加工优势启动的加速工业化 5
表总—3 200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 6
图总—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制造业发展道路 7
专栏 8
总—1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比较 8
三、比较优势格局的变化和竞争态势的发展趋势 9
总—2 中国成为对跨国公司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12
四、探索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13
Ⅰ.综合篇 15
第一章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17
提要 17
一、制造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8
1—1 警惕中国经济的“离制造业”现象 20
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制造业 21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优势分析 23
图1—1 1978~2001年我国GDP与工业增加值增长指数 24
表1—1 按国别和地区划分的工业增加值指数 25
表1—2 中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及其排名变化 25
表1—3 2000~2002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 26
表1—4 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 27
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31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33
提要 33
一、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计量方法 34
二、制造业的静态国际竞争力 35
表2—1 不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36
表2—3 不同行业中的效率指数 37
表2—2 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效率比较 37
图2—1 不同行业的市场份额与效率 38
表2--4 不同行业的静态竞争力比较 38
三、制造业的动态竞争力 39
图2—2 不同行业的效率变动率 40
表2—5 不同行业的动态竞争力比较 40
图2—3 不同行业的动态竞争力 41
四、对外开放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势 41
表2—6 资产规模与企业效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42
图2—4 企业资产规模与内外销竞争力差异 43
图2—5 内外销竞争力差异与出口交货值 43
2—1 手机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争 44
提要 46
第三章 制造业技术进步 46
一、制造业技术进步现状 47
表3—2 199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按贸易方式的分布情况 48
表3—1 1996~2000年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 48
表3—3 各个年代出厂的设备比例 50
表3—4 1996~199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投入情况 50
表3—5 1999年部分国家R D投入情况 51
表3—6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技术人员的情况 52
二、影响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因素 53
表3—7 部分国家科研基金来源 54
三、推进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对策 56
3—1 美的:家电技术创新要务实 59
3—2 “十五”期间技术创新将实现四个转变 60
第四章 信息化与制造业发展 62
提要 62
一、信息化与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63
二、信息化与我国制造业发展 66
图4—2 “十五”期间制造企业信息化投入预计分布状况 67
图4—1 2001年及2002年上半年管理软件在我国各行业市场销售额分布 67
三、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73
4—1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摘要) 76
提要 79
第五章 工业品制成品的出口 79
图5—1 1980~2002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率的变化 80
一、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80
表5—1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制成品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 81
表5—2 中国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地位的变化 81
表5—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其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82
图5—2 我国出口主体结构的变化 83
表5—4 1994~2001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 83
图5—3 2002年中国前10位的出口市场分布 84
表5—5 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净出口指数)的变化 85
表5—6 中国主要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86
表5—7 主要出口工业品的价格变动指数 86
二、工业制成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87
三、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对策 90
5—1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再遇难关 92
提要 94
第六章 国际贸易规则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94
一、适应自由竞争规则,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化 95
表6—1 2001年中国进出口钢的价格、数量及其价格比 96
表6—2 2000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与效绩关系 97
二、正视价格竞争,发展规模经营 97
表6—3 2001年全球前15个国家的轿车产量 98
表6—4 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同等配置汽车的价格比较 98
表6—5 世界10大汽车生产商1996年、1997年轿车生产量与中国2001年产量的比较 99
表6—6 世界三大汽车集团与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的比较 99
三、警惕数量限制,实现集约经营 100
表6—7 中国603种主要商品供求关系 101
四、提高技术标准,避开技术壁垒 102
五、服从知识产权规则,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104
六、关注出口价格,避免实质性倾销 105
七、援引反补贴例外规则,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106
表6—8 中国制药12强资产、收入、出口额及研发费用 107
表6—9 1995年世界10大制药公司R D费用 107
表6—10 所有企业集团的研发费用 107
6—1 公共技术支持 108
提要 110
第七章 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产业组织变迁 110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的新趋势 111
表7—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113
表7—2 若干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 114
二、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对中国产业组织的影响 115
表7—3 中国若干产品贸易权与分销权开放的进度、内容及影响 116
三、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安排 118
7—1 台商在昆山、苏州的聚集和“台湾研发、内地制造”大分工格局的形成 121
第八章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123
提要 123
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123
图8—1 制造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125
8—1 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27
二、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趋势 128
8—2 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体系 133
三、我国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34
表8—1 1999~2000年制造业能耗水平 134
8—3 绿色制造与钢铁工业 137
第九章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139
提要 139
表9—1 1998~2002年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情况 140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总体状况分析 140
表9—2 1998~2002年全国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比重 141
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若干重要特点 142
三、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145
四、积极应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制造业 147
9—1 上海市在7大领域鼓励外资并购 149
9—2 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 150
Ⅱ.产业篇 151
提要 153
第十章 纺织服装业的分工优势及发展取向 153
一、世界分工体系中的纺织大国 154
表10—1 2001年世界主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 154
表10—2 中国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地位 155
二、分工优势及基础 156
表10—4 1998~2000年世界主要产棉国棉花产量 157
表10—3 世界10大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方劳动力成本比较 157
表10—5 90年代以来纺织晶和服装的显性竞争系数 158
三、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 159
四、促进竞争优势的动态转移 160
10—1 唐华四棉提高产品档次塑造优秀品牌 163
10—2 信息——地方纺织业发展的新动力 164
第十一章 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中国食品制造业 166
提要 166
一、中国食品制造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67
表11—1 2001年糖果行业基本情况 169
表11—2 1995~2001年中国乳制品总产值及乳品产量 170
表11—3 2001年中国乳及乳制品进出口情况 170
二、中国食品制造业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趋势 174
三、提高我国食品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177
11—1 未来50年乳制品业发展趋势 179
11—2 我国罐头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180
提要 181
第十二章 激烈竞争中的饮料制造业 181
表12—1 1996~2001年我国主要饮料酒产量 182
一、中国饮料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182
表12—2 软饮料产品结构变动情况 183
表12—3 2001年饮料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 184
二、中国饮料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 185
表12—4 2001年饮料制造业主要产品的进出口情况 186
表12—5 2001年饮料制造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 187
三、中国饮料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 188
表12—6 1995~1998年合资独资企业和外国品牌啤酒生产情况 189
表12—7 葡萄酒行业产量前5名企业情况 189
四、提升饮料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190
12—1 达能集团在中国的扩张 192
第十三章 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与比较优势 194
提要 194
一、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95
表13—1 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出比重变化 195
表13—2 2002年医药行业中各类产业的销售收入和效益增长 196
表13—3 2002年医药行业中各经济类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效益增长 196
二、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196
表13—4 1998~2002年世界各地药品市场销售额增长 197
表13—5 医药制造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的国际比较 198
表13—6 1999年中外最大的制药企业的经济规模比较 199
表13—7 医药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200
表13—9 1998年国际最大制药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 201
表13—8 1999年我国最大医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 201
三、中国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204
表13—11 我国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的增长速度 205
表13—10 我国原料药和中成药的产量增长速度 205
表13—12 2001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中各产业的发展水平比较 207
13—1 1999年国际大型医药公司的R D费用及占销售额的比重 208
提要 209
第十四章 国际分工背景下的通信制造业 209
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10
图14—1 1995~2001年我国通信制造业总产值 211
图14—3 2001年电子工业各部门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 211
图14—2 2001年电子工业各部门行业综合经济效益比较 211
图14—4 2001年电子工业各部门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 212
二、从国际分工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214
图14—5 2001年工业、制造业、电子工业和通信设备的增加值率 215
图14—7 2001年通信设备总产值结构 216
图14—6 2001年不同通信设备增加值率 216
图14—8 通信制造产品出口贸易额增长情况 217
图14—9 2002年通信制造产品出口中各种贸易方式的比重 218
三、改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政策建议 220
14—1 2002年我国通信制造业10件大事 222
第十五章 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家电制造业 224
提要 224
一、家电制造业生产和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225
表15—1 2001~2002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 225
表15—2 2001~2002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出口量 226
表15—3 2001~2002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 226
二、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家电制造基地 227
表15—4 2002年1~6月我国家电企业主要产品出口情况 227
表15—6 跨国家电企业的“中国战略” 228
表15—5 我国部分大型家电企业产品出口情况 228
表15—7 2002年1~6月我国家电三资企业产品出口情况 229
三、中国家电企业仍面临巨大挑战 230
四、做大做强中国家电企业 232
15—1 为什么格兰仕是全球制造 234
第十六章 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237
提要 237
一、中国计算机制造业的规模及增长 238
表16—1 1991~2001年中国计算机制造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238
表16—2 2001年计算机制造业中各分行业所占比重 239
表16—3 2001年中国计算机硬件产品销售额及增长率 240
表16—4 1995~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情况 240
图16—1 1991~2002年计算机产品出口情况 241
二、中国计算机制造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 241
表16—5 2001年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外商投资额 242
三、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在全球中的地位 244
图16—2 2002年中国计算机产品出口贸易方式构成 245
四、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发展趋势 246
16—1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2005年)》的主要政策措施 248
提要 251
第十七章 努力提升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业 251
表17—1 2002年精细化工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252
一、精细化工业的发展现状 252
表17—2 精细化工产业主要行业进出口情况 253
二、精细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态势 254
三、精细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56
表17—3 2002年我国主要精细化工企业规模及效益情况 257
表17—4 2001年世界主要精细化工企业(部分)规模与研发投入 258
表17—5 2002年我国部分精细化工产品进出口比价 259
四、精细化工产业提高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60
17—1 精细化工企业必须重视MSDS的编写 261
17—2 国外精细化工企业创新动态案例 263
第十八章 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 264
提要 264
表18—1 2001年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和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 265
一、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65
表18—2 2001年机械装备制造业主要行业经济指标 266
表18—3 1990~2000年机械装备产品进出口情况 268
表18—4 1998年世界机械装备产品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情况 268
二、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及其影响 269
表18—5 2001年主要机械装备产品进出口情况 269
三、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对策 271
18—1 装备工业趋向“三化”——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 275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态势 276
提要 276
第十九章 走向振兴的汽车制造业 276
二、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融入国际汽车工业体系 281
表19—2 2000~200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 281
表19—1 1999~2002年中国汽车进口量 281
表19—3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兼并重组 282
三、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286
四、政策建议 289
19—1 通用(中国)2002年业绩和对2003年市场的展望 291
提要 292
第二十章 石化工业加入世界分工体系的方式与特点 292
一、我国石化工业的现状 293
表20—1 2002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产量 294
表20—2 我国部分石化产品供应情况 294
二、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与对我国的影响 295
三、我国石化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296
四、我国石化工业参与世界分工所面临的问题 301
表20—3 中石油几种主要合成生产能力与世界先进企业的比较 301
表20—4 中石油合成橡胶生产能力与国外的比较 302
五、我国石化工业提高国际地位的对策 303
20—1 近年我国部分石化企业申请的反倾销调查 304
20—2 世界10大乙烯生产商排名 305
提要 306
第二十一章 高速扩张的钢铁工业 306
一、2002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基本走势 307
表21—1 2002年钢材品种结构 308
表21—2 钢铁工业进出口额及其逆差 309
二、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态势 310
表21—3 世界主要国家的粗钢产量 311
表21—4 1999年中俄美日钢材结构比较 312
三、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我国的应对措施 315
四、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强国之路 317
21—1 宝钢在世界级钢铁企业的排序及其竞争优势 318
第二十二章 走向世界的船舶制造业 322
提要 322
一、改革开放以来船舶工业的发展概况 322
表22—1 “九五”时期以来中国新建、在建或筹建中的大型造船设施 323
表22—2 1994年以来世界造船完工量分布状况 324
表22—3 “九五”时期以来中国自主设计的部分首制船 325
表22—4 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接单量 327
二、世界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 328
三、世界船舶工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30
表22—5 1997年以来部分新船价格变化状况 330
表22—6 世界四强造船竞争力对比 331
四、进一步提高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332
表22—7 各国(地区)在船舶建造上的优势分布 332
22—1 上海造船业迈向世界级 334
22—2 中外造船企业10强的产量比较 336
一、中国建材工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337
提要 337
第二十三章 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建材工业 337
表23—1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338
表23—2 中国建材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341
表23—3 1996~2000年建筑用玻璃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342
表23—4 1996~2000年水泥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42
二、全球分工体系下中国建材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43
三、中国建材工业应对全球分工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 346
23—2 全球涂料10强悉数进入中国市场 350
23—1 玻璃行业现状 350
23—3 16亿美元:中国正成为世界石材加工中心 351
Ⅲ.地区篇 353
提要 355
第二十四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355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356
表24—1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56
表24—2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产值及其占全国的比重 357
图24—1 沿海三大核心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的 358
表24—3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 358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359
表24—4 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优势比较 360
表24—5 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 361
表24—6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市场占有率 362
表24—7 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企业平均规模和利润率 364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64
四、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366
24—1 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出现的“北上”趋势 369
提要 371
第二十五章 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发展 371
一、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作用 372
表25—1 2001年广东和一些沿海省份制造业的结构及在全国的地位 373
二、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发展结构与特点 374
表25—2 90年代东莞市三来一补企业与外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 375
表25—3 广东省9大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376
表25—4 珠三角一些工业品在全国的比重 377
三、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80
图25—1 近年来香港的人均GDP和失业率的变化状况 381
四、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383
25—1 上海香港经济发展之比较 387
25—2 珠三角:台商港商的第二故乡 388
第二十六章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390
提要 390
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概况 391
表26—1 2001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393
二、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393
图26—1 1998~2001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率 394
表26—2 2001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优势比较 395
表26—3 2001年京津冀地区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 396
表26—4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值利润率 397
三、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398
图26—2 沿海三大经济核心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399
表26—5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 399
表26—6 2001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投资的比重 399
表26—7 2001年沿海三大经济核心区对外开放度比较 400
四、优化京津冀制造业的建议 401
26—1 北京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403
提要 405
第二十七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振兴战略 405
一、近年来东北制造业取得的成就 406
表27—1 东北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406
表27—2 1998~2001年东北制造业各行业利润、产值变化 407
二、东北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08
表27—4 1998~2001年东北制造业各行业固定资产新度变化 409
表27—3 1998~2001年东北制造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 409
表27—5 东北增长较快的行业和主要支柱产业的相对增长率 411
表27—6 东北主要工业制成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411
表27—7 东北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412
三、东北大力发展制造业的优势 412
表27—8 2001年东北制造业各行业在全国的地位 413
表27—9 东北三省机械工业的优势产品 414
四、东北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415
27—1 沈阳,这个“共和国工业长子”,正在重振昔日雄风 415
表27—10 东北机械工业各行业在全国的地位 416
表27—11 东北三大合成材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417
表27—12 东北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全国的地位 418
五、促进东北制造业振兴的政策措施 421
提要 423
第二十八章 中部五省制造业的发展 423
一、中部制造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424
表28—1 2001年中部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425
表28—2 1990~2001年中部主要能源原材料工业产量增长与全国的对比 426
二、中部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427
表28—3 中部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427
表28—4 中部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428
三、中部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429
表28—5 2001年中部地区制造业的专业化系数 429
表28—6 中部制造业优势比较 430
表28—7 2001年中部地区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 431
表28—8 中部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 432
四、加快中部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433
28—1 湖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抉择 435
第二十九章 西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与发展条件 437
提要 437
一、西部工业在全国区际竞争格局中的位势 438
图29—1 西部工业化率与东部、中部比较 438
图29—2 2002年各地区工业企业市场占有率 439
图29—3 2002年西部12省市区工业市场份额 440
表29—1 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排序 441
二、制造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442
图29—4 西部地区5大工业行业结构及其变动 442
表29—2 2002年工业销售收入行业构成与区域分布 443
表29—3 2002年西部地区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及其与中部、东部比较 444
表29—4 西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强弱分组 445
三、各省市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445
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450
五、加快西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452
29—1 借鉴美国经验促使西部落后生产能力退出 453
Ⅳ.企业篇 457
第三十章 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 459
提要 459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进程 460
图30—1 部分中国企业同跨国公司战略联盟 464
表30—1 战略联盟与潜在竞争优势 465
二、我国国际化政策和战略的评价 466
三、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69
30—1 2002年中外家电企业联姻备忘录 471
30—2 海尔国际化战略进程 472
一、200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并购重组的概况 473
提要 473
第三十一章 制造业企业的并购重组 473
图31—1 2002年上半年全球并购资金的部门流向 474
表31—1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额行业分布 475
图31—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额行业分布 476
图31—3 上市公司并购按交易笔数的行业分布 476
表31—2 中国上市公司制造业并购成交额行业排序 477
图31—4 上市公司并购按交易金额的行业分布 477
31—1 2002年中国汽车业10大重组事件 478
二、200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并购重组的特点 481
三、制造业企业并购重组活跃的原因分析 484
四、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486
五、2003年并购重组展望 489
图31—5 中国并购指数 490
提要 492
第三十二章 制造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492
一、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 493
二、中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496
表32—1 第五届至第九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行业分布 496
三、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500
32—1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精益管理评价体系 502
提要 504
第三十三章 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机制 504
一、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505
表3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505
图33—1 1952~2001年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差 506
表33—2 2002年2~7月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情况 507
表33—3 2000~2001年我国企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509
表33—4 1996~2001年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 510
二、制造业企业技改资金的新来源:国债技改贴息 510
表33—5 2000~2002年全国技术改造资金到位情况 511
表33—6 1999~2000年国债技改资金投入情况 511
表33—7 2001年重点行业项目实施和资金投入情况 513
三、当前制造业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516
表33—8 1994~2001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率 517
四、完善制造业企业融资机制的对策 518
33—1 美国存托凭证的全球拓展与中国企业融资选择 520
33—2 维达公司转制中的融资安排与治理结构改善 521
提要 525
第三十四章 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 525
一、国有企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地位 525
二、制造业中国有企业的现状 527
表34—1 2001年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在制造业主要行业中的分布 530
三、制造业中国有企业的变动与趋势 533
表34—2 制造业国有企业数量及其比重的变化 534
表34—3 制造业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及其比重的变化 534
表34—4 制造业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及其所占比重的变化 535
表34—5 制造业国有企业平均规模的变化 535
四、几点结论 536
34—1 制造业国有企业在公司化改革中应大胆引进外资 537
34—2 单方面的“非国有化”、“鼓励外资并购”政策不可取 538
提要 539
第三十五章 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 539
一、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现状 540
表35—1 2001年全国私营企业分行业基本情况 540
表35—2 2001年私营企业中制造业的份额 541
表35—3 2001年全国个体工商业分行业基本情况 541
表35—4 2001年个体工商业中制造业的份额 542
二、大力发展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意义 543
表35—5 私营企业制造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的规模比较 543
三、民营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45
四、促进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48
35—1 我国私营企业中劳动关系问题不容忽视 553
(一)2001年制造业各行业主要指标 555
一、2001年全国制造业基本数据及国际比较 555
附录1 统计资料分析 555
(二)2001年制造业各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556
(三)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 557
(四)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主要指标 559
(五)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部分产品产量 560
(七)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561
(六)1999年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构成 561
(八)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分布 562
(九)不同分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分布和人口分布 563
(十)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和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指数 564
二、2001年地区制造业发展指标 565
(一)1998—2001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565
(二)各地区工业、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以及增长状况 567
(三)1998—2001年各地区制造业净资产、利润在全国的地位及其变化 569
(四)1998—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地区及制造业中的分布 571
(五)1998—2001年各地区制造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 572
(六)1998—2001年各地区利用外资数量 573
(七)1998—2001年各地区出口额(按境内货源地分) 574
(八)三大地带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图示 575
(十)1998—2001年三大地带出口额图示 576
(九)2001年三大地带固定资产、制造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图示 576
(十二)2001年三大地带利用外资数量图示 577
(十一)三大地带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按境内货源地分)图示 577
(十三)2001年三大地带利用外资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图示 578
一、2002年工业大事记 579
附录2 中国工业大事记 579
二、2002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 597
2003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China 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Worldwide Division System 598
后记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