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导论 3
第一章 道教与汉唐气质 3
第一节 汉唐气质 3
第二节 帝国的脊梁:“齐文化气质”与道教之承续 5
一 巫道相融的齐文化内构 6
二 尊贤尚功务实之风骨 8
三“游求于其外”:汉唐文化的外向气质 9
第三节 汉唐道教的“中国”优越论神学 11
一“中土难生”——自非太上仙人不得往彼也 11
二 五岳主中华——神山崇岳架设的帝国威仪 14
三 洞天福地遍布神州 17
第四节“名上仙箓”:“马革裹尸”与不死理想矛盾之解决 20
第二章 道教与汉唐“解蔽”进程 25
第一节“许多井,一条河”:汉唐向“道”的掘进 25
第二节“虚壹而静”:制约历史进程选择性的精神内构——“道” 29
第三节“矜高浮诞”:玄学及其颓败与道教之意义表达 32
第四节“六家之术,各有流弊”:六朝士大夫选择皈佛之“衡” 36
第五节“此重玄门,名言路绝”:汉唐思想内逻辑之圆成 40
Ⅱ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道教 47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的理性特质 47
第一节“清整道教”:道教自身的理性整饬与拓展 47
一“斋直是求道之本”:仪式的道德化 47
二“宝珠说法”:神谱秩序化的隐喻 50
三“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救度的普世化 53
第二节“形神同仙”:道教对灵与肉的执著 60
第三节“全血肉之形,比金石之永”:实践的不朽逻辑 66
一“立仙坊”:炼丹实验机构的设立 66
二“以药道为先”:工艺精神的理性表达 67
三“金性不败朽”:内在的精神逻辑与不竭动力 68
第四节“假学而知”:理性的认识论思想 70
一“真学之理”、“假学而知”的认识逻辑 70
二“穿鉴异同,诠综纬绪”的分析与归纳方法 71
三“理在玄微”,“无言则不彰”的语言工具思维 72
第五节“使性成真”:内在超越精神 73
一“反乎道性”——内在化的生命本体根据 73
二“制在内固”——内在化的修道途径与方法 74
三“升入无形”——内在超越的诉求 76
第四章 隋唐五代道教的文化整合与内在化 78
第一节 何以“道教为先”? 78
一 为政之本、贵在无为 79
二 道教之设、风俗之源 82
三 慕羡神仙、天人同愿 84
第二节“内外一道”的丹道修炼模式 86
一“形性俱超”——目标理念的调整 86
二“内外一道”——技术方式的调整 87
三“修行自利利他”——伦理实践的机制 90
第三节“道在重玄”的文化整合思维 91
一“深玄而处内”——对自我文化人格的内在规定 92
二 各安其性、契道无方——包容差异的秩序化逻辑 94
三 吾道如海——柔性致大的文化统合力 96
第四节“何用区区向外寻”?——走向内在化之途径 97
一“佛教道教,理致天乖” 98
二 汉终唐国飘莲客,所以敲爻不可测 99
三 一任桑田变沧海,我身无事挂灵台 100
Ⅲ 科学思想篇 105
第五章 南北朝至五代道教科学思想领域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105
第一节 南北朝至五代道教科学思想领域的主要问题 105
一 南北朝至五代道教科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105
二 南北朝至五代道教科学思想涉略的主要问题 106
第二节 对自然探索的全面展开——《无上秘要》之所见 107
一 对自然界存在方式的探讨 108
二 关于宏观宇宙构成的探讨 109
三 对微观生命形成的探讨 111
四 对人生命形式的探讨 113
五 直觉思维方式之推尚 115
六 遵循自然的行为方式 117
七 心性论的萌生 119
第三节 由外丹主导向内丹主导的演变 120
一 内外丹共修的长期沿袭 120
二 内丹代替外丹支配地位的内在原因 124
第六章 形神观、变化观的新特点 126
第一节 形神关系讨论的深入及其影响 126
一 形神观讨论的凸现 126
二 形神观与道教修仙和方术理论的基础 128
三 形神理论的深入 129
第二节 变化观的新特点及其对科学思想的影响 133
一《阴符经》的变化观念及科学思想 133
二《关尹子》“人可以夺天地之造化者”的思想 140
三 谭峭《化书》对道教变化观的拓展 142
第七章 道教宇宙观的发展及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151
第一节 道教宇宙观的发展 151
一 道炁论与道体论:道教宇宙观的理论基石 152
二 道教宇宙化生论的几种模式 155
三 道教宇宙演化论内蕴的思想 158
第二节 道教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159
一 生命之原为道气 159
二 性命和合生命存 161
三 生命长存在炼养 162
第八章 道教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 166
第一节 重玄学双遣不滞的思维模式 166
一 重玄学缘起的认识根源和理论根基 167
二 否定之否定的重玄认知机制 169
三 重玄之道内蕴的创新动力 174
第二节 实验与辨伪方法的进步 180
第九章 道教科学思想与方法的转型 184
第一节由“外求”到“问己”:认识方向的转移 185
一从“天体”到“人体” 185
二从“形体”到“心体” 189
三从“物体”到“道体” 194
第二节从“精确”到“模糊”:科学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嬗变 195
一从“精详物理”到“物物无物” 196
二从“真学之理”到“内视玄理” 198
三从“彖象系辞”到“止名求实” 200
第三节由“假求外物”到“非假外为”:工艺精神及方法的蜕变 202
一 儒家的批判 204
二 佛教的攻讦 205
三 道教内部的抨击 206
Ⅳ 炼丹术与化学篇 213
第十章 南北朝皇帝与道教炼丹活动之延扩 213
第一节 北魏皇帝与道教炼丹活动之世俗化和规模化 213
一 汉末两晋道教炼丹的个人或道团行为 213
二“置仙人博士,立仙坊”与北魏太祖之炼丹活动 215
三 寇谦之师徒与北魏世祖炼丹活动之延续 217
四由“仙坊”复入名山洞天:高祖炼丹重蹈失败之结局 219
第二节 梁武帝求丹药之目的与实质 219
一“暂得升天”:梁武帝求丹药之目的 220
二 藉佛道之力共济轮回之外:梁武帝求丹药的实质 223
第十一章《华阳陶隐居内传》与陶弘景炼丹之实践 226
第一节 陶弘景炼丹心路及践行 227
第二节“九转丹”炼制考释 232
第三节 陶弘景之炼丹活动及化学成就 249
一 陶弘景撰辑之炼丹书 249
二 钾盐火焰鉴定法之记载 254
三 灌钢铸刀剑之实践 255
四 石灰及其化学作用之描述 256
第十二章 隋唐五代炼丹术概论 261
第一节 唐人嗜金丹成风 261
第二节 唐代主要外丹流派 267
第三节 唐代炼丹规模宏大 272
第四节 唐末五代炼丹术走向衰落 277
第十三章 隋唐五代炼丹术助推科技发展的原因 281
第一节 炼丹者身份驳杂 282
第二节 服石与炼丹、医药的融合 287
第三节 丹药的医药化倾向 291
第四节 黄白术的世俗流变 297
第五节 炼丹家的研究方法 302
附录《上清明鉴要经》年代琐证 305
一《上清明鉴要经》七个组成部分之考察 306
二《云笈七签》卷48之研究 309
三《上清明鉴要经》成书经过之推测 314
第十四章 隋唐五代部分炼丹著作与科技史 317
第一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 317
一 编撰时代与主要内容 317
二《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征引的炼丹著作 319
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的科技史料 320
第二节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 327
一 张九垓及其《金石灵砂论》略考 327
二释《金石灵砂论》之外丹黄白 329
附录 关于张真人《金石灵砂论》 343
第三节《金液还丹百问诀》 344
一 古歌 344
二 黄芽之辨 346
三《百问诀》所见唐代炼丹术的变化 348
第十五章 隋唐五代炼丹术的主要化学成就 351
第一节 抽砂炼汞技术的进步 351
第二节 硫化汞的合成 354
一 汉晋时期人工合成硫化汞数例 354
二 唐代合成硫化汞技术的成熟 357
第三节 炼铜技术的进步 359
第四节 砷白铜的炼制 368
附录《龙虎还丹诀》中“点丹阳方”的实验研究 369
第五节 炼丹燃料的历史 371
一 古代木炭使用史略 371
二 炼丹燃料的历史 377
第六节“六一泥”研究 389
一 六一泥发展史 390
二 六一泥的配方 395
三《云笈七签》所存孙思邈改进的六一泥配方 401
附录一 对六一泥性能的评论 405
附录二 六一泥配方的现代科学理论分析 408
附录三 六一泥配方的现代模拟实验研究 411
Ⅴ 医学篇 421
第十六章 六朝隋唐五代道教医学 421
第一节 六朝隋唐五代道教医学成就概述 423
一 六朝道教医学人物述略 423
二 隋唐五代道教医学成就 431
第二节 道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449
一《诸病源候论》与道教 449
二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454
三 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及相关著作 459
第三节 炼丹服食家与本草学 463
一 雷敩与《炮炙论》 463
二 外丹本草 482
三 草木服食之道 491
第十七章 陶弘景的医药学成就 499
第一节 宗教背景下陶弘景的医药学探讨 499
第二节《本草经集注》 503
一《本草经集注》的撰著 504
二《本草经集注》正式确立中药学理论体系 506
三《本草经集注》体例特点与不足 509
第三节 陶弘景医药著作解题 512
第四节 陶弘景:中国的列奥纳多·达·芬奇 519
第十八章 孙思邈的医药学成就 522
第一节 孙思邈道医事迹考察 522
一 道医 522
二 神仙 527
三 药王 530
第二节 道教对孙思邈医药思想的影响 533
一 道教医学伦理 534
二 具宗教色彩的医疗技术 537
三 炼丹与制药化学 540
第三节《千金方》在临床医学中的成就 541
一 妇产科学 542
二 儿科学 543
三 内科学 545
四 外科学及其他 547
五 针灸学 548
Ⅵ 养生学篇 553
第十九章 道教养生学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553
第一节《养性延命录》——道教养生学体系的确立 553
一 道教养生学体系的确立 553
二 养生的基本原则 555
三 养生的主要方法 556
第二节 道教养生学体系的发展——孙思邈与道教养生 563
一 孙思邈的主要养生思想 564
二 养生的主要方法 565
三 孙思邈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 577
第三节《坐忘论》——司马承祯对道教内炼养生之建树 579
一 调养形、气、神的养生理法 580
二《坐忘论》之“坐忘”养生 581
三 司马承祯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 586
附录 关于唐代的内观修炼 586
第二十章 不同道派的养生思想与实践 591
第一节 天师道的养生思想 591
一 形神合同的养生理论 591
二《太上老君中经》的养生方法 594
三符、气、药三宝的综合摄养 599
第二节 上清派的养生思想 610
一《上清大洞真经》存神方法 611
二《黄庭经》的养生方法 615
三 上清派养生思想的影响 622
第三节 灵宝派的养生思想 624
一 守戒、持斋的养生要旨 626
二 三因五主的养生方法 630
三 灵宝派养生思想的影响 632
附录《黄庭内景经》的脑学说和心脑关系 633
一 头面部诸神及其精神内涵 634
二 脑神与心神之间的关系 637
第二十一章 早期的内丹术与养生 641
第一节 苏元朗、罗公远与内丹学 642
一 苏元朗的内丹思想 642
二《真龙虎九仙经注》中的内养思想 645
第二节 张果的内丹炼养思想 648
一 张果的生平与著述 648
二 返还:内丹修炼的火候 650
三精、气:内丹修炼的药物 655
四 九转还丹——内丹修炼的层次 657
第三节 钟吕内丹理论中的养生思想 661
一 钟吕内丹理论概述 661
二 内丹理论中的养生原理 663
三 内丹理论中养生方法及其效验问题 669
四 钟吕内丹著作中涉及的其他养生方法 673
第二十二章 导引养生法 677
第一节 南北朝以前导引术之回顾与探微 677
一 文献与考古证明 677
二 导引古仙之钩沉 679
三 导引之起源发微 681
四 导引功用之探讨 685
第二节 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道教导引术 687
一 南北朝时期多种道术的融合与成套功法的出现 688
二 隋唐五代导引功法的繁荣 692
第三节《太清导引养生经》——道教导引术之大观 699
一 现存《太清导引养生经》之版本述略 699
二 导引诸法考释 700
三《太清导引养生经》的历史定位 720
第二十三章 气法养生 721
第一节《元气论》中的养生学说 721
第二节 气法养生的理论基础 722
第三节 内外修持的各种气法 726
一 闭气说 728
二 节气说 728
三 内外之气不杂说 729
四 伏气结胎说 730
五 神气合一说 730
第四节 气法与其他养生术 731
第二十四章 房中养生 736
第一节 房中术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 736
第二节 道教房中养生的基本主张 740
一 阴阳人所贵 740
二 宝精吝气 740
三 还精补脑 742
第三节 道教房中养生与健康的关系问题 743
一 关于性生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43
二 对性心理、性生理失衡致病的分析 744
三 对性行为禁忌的若干提示 746
Ⅶ 天学与地学篇 751
第二十五章 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天学 751
第一节 概况 751
第二节 宇宙学探索 753
一《太上老君开天经》 753
二《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 754
三 宇宙演化思想的宗教化 755
四《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的宇宙观 755
第三节 天文观测 756
一 张渊及其《观象赋》 757
二 张子信及其测候成就 758
第四节 历法 759
一《二十八宿旁通历》 760
二《元洞玉历》 767
第五节 道教“旁通历”与佛教星命术 768
第六节 天文仪器 771
一 晁崇及其铁浑仪 772
二 李兰及其秤漏 774
三“入鼎须凭漏,无漏不成丹”:道士致力于漏刻计时设备研究之宗教根源 776
第七节 天文与诸天 778
一 空间方位与星官 779
二 天文历法、时空配置及其神学观 780
附录一 秤漏研究 785
一 发展概述 785
二 结构及稳流原理 786
三 马上奔驰与马上漏刻 792
附录二 古秤漏的复原 792
一 复原及实验 792
二 讨论 799
附录三 宋辽金元漏刻之承续:秤漏与莲花漏 799
一 秤漏 800
二 燕肃莲花漏 800
第二十六章 隋唐道教天文学 802
第一节 概述 802
第二节 隋唐道门的星象研究与《步天歌》 803
一 星象研究的概况与动力 803
二《步天歌》作者问题的探讨 805
三《步天歌》流传概况及其内容解析 806
第三节 隋唐道门星象著作《天文大象赋》 813
一《天文大象赋》的作者问题 813
二《天文大象赋》及其内容分析 814
第四节 隋唐星象学著作《通占大象历星经》 818
一《通占大象历星经》的作者 818
二《通占大象历星经》概况及其内容分析 819
第五节 历法的撰制 823
第六节 宇宙学说的新发展 825
一 循环无穷终而复始的宇宙演化论 827
二“三十六天”、诸天之外无穷的宇宙结构模式 829
三“九垒”:大地结构说 830
四“地系于金刚炁”:关于“地轮”悬空而不落之原因 833
五 关于“地轮”说 834
第二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的地学 838
第一节 六朝隋唐道教人物对名山地理的考察 838
一 陶弘景的地学著述 838
二 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 841
三 杜光庭对洞天福地的整理 843
第二节 道经中矿物学知识与矿产资源的记载 846
一 陶弘景的矿物学贡献 846
二 丹经中的矿物学知识 858
第三节 道教信仰与自然生态保护 860
一 道经教诫为生态保护提供宗教依据 860
二 宫观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 862
第二十八章《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研究 864
第一节《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所叙地理情况及相关问题分析 865
第二节 关于《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研究的推论性意见 874
一 本经之基本内容出自《南州异物志》 874
二 本经改窜《南州异物志》以符合道教目的 876
三 本经所述宗教之旅的意义 877
四 关于旅行真实性的考察 878
五 关于本经年代的结论 879
第二十九章“图以传有,书以传无”:六朝隋唐道教信仰之图像化 880
第一节 乌托邦地图:神仙世界的图像描绘 881
一《上清曲素诀辞箓》 882
二《玄览人鸟山经图》 882
三《玄圃山灵?秘录》 886
四 步罡仪式及修炼过程图 887
第二节《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892
一《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对神仙世界的地理图景式描绘 893
二《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与《十洲记》之比较分析 895
第三节 仙界地志文学《十洲记》 897
一 关于《十洲记》之断代问题 897
二《十洲记》对仙界图景之描绘 900
第四节 关于“海外五岳” 904
第三十章 五岳真形图与道教地图学 907
第一节 关于道教地图学及其研究 908
第二节 关于五岳真形图 911
一 现存五岳真形图诸版本 911
二《汉武帝内传》与五岳真形图 924
三 文献所述有关五岳真形图之传授谱系 927
附录 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尹道全传 929
第三节 五岳真形图与唐末以前的道教地图学 933
一 五岳真形图的制作方法及其不同传本 933
二 五岳真形图道书所见古代五岳名山数据 937
三 五岳真形图的符号表示及其绘图比例问题 940
附录《正统道藏》印版修补致经文篡改一例 942
第四节“徘徊仙山”:道士探索山区地理史迹举隅 944
一 驱策道士入山涉险之动力 944
二 周览岩洞山谷的修道生活方式 945
第三十一章 东岳真形图所见道教地图学成就及其渊源与传播 950
第一节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地形图技术发达之根源及其流变 950
一 古代发达的测算和地形图技术 950
二 关于马王堆出土《地形图》的山岳测绘制图技术 965
三《地形图》中九嶷山图的再分析 970
第二节 东岳真形图所见的地图学成就 973
一 五种版本M型东岳真形图图像之比较分析 973
二 东岳真形图的地图学实质 975
三 东岳真形图最似现代地形图之可能原因 983
第三节 道教制图法向周边世界之传播 989
Ⅷ 物理学与技术篇 997
第三十二章 力学、声学、热学和磁学知识 997
第一节 力学知识 997
一 杠杆装置 997
二 液体表面张力现象 998
三 流体力学现象 998
四 相对运动 999
第二节 声学知识 1000
一 声音的形成 1000
二 声音的传播 1001
三 回声现象 1001
第三节 热学及磁学知识 1002
一 热学知识 1002
二 磁学知识 1003
第三十三章 光学知识 1005
第一节光、形、影之间的关系 1005
第二节 视觉现象 1007
第三节 光学器具——金属镜铸造 1009
第四节 明镜成像 1012
一 平面镜组合成像 1012
二 双面镜和凸透镜成像 1013
三 谭峭四镜 1016
第五节 色散现象 1017
一 人造彩虹实验 1018
二 晶体色散 1019
第六节《修真历验钞图》中的色散观察 1020
第三十四章 铜镜制造技术 1025
第一节 道教中的镜思想 1025
第二节《道藏》中关于铜镜表面处理技术的记载及其研究 1031
一 古代磨镜药之谜 1031
二《道藏》中的两种磨镜药 1033
第三节 唐代的道教镜 1037
第三十五章 冶铸技术 1044
第一节 炼钢 1044
一 炒钢与百炼钢 1044
二 灌钢 1045
第二节 铸鼎 1047
第三节 铸造造型 1051
一 泥范 1051
二 失蜡法 1051
Ⅸ 生物学篇 1055
第三十六章 唐末以前道教的生物学知识 1055
第一节 汉代神仙家的生物学 1055
第二节 六朝隋唐道教的生物学 1056
一 戴凯之的《竹谱》及其影响 1056
二 陶弘景的生物学贡献 1058
三 其他生物学知识 1059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的寄生虫学 1062
第一节 寄生虫学在道教中获得发展之根源 1063
一“精气为人,粗气为虫”的人体观 1064
二 求仙与去“三尸” 1064
三“九虫”与寄生虫 1066
第二节《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的人体寄生虫学 1069
一 人体寄生虫的形态、分类和致病性 1072
二 人体寄生虫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 1074
三“九虫”图:某些寄生生物的指代符号 1075
四诸“虫”之现代对应性辨析 1077
五 道书“微虫”观察记录之科学价值问题 1085
第三十八章 道教的人体解剖学探索 1088
第一节 走向人体解剖的思想逻辑与宗教动力 1089
一 道家解剖之内在动力逻辑 1090
二 洞穴、人体与时空控制 1095
第二节《烟萝子体壳歌》的人体解剖图 1098
第三节“夹纻真”:道门所存“最早的人体解剖模型” 1099
第四节 烟萝子图之道教特质及其影响 1101
一“以形为舍”育“婴儿”:《内境图》之道教特质 1101
二“道得其精,医得其粗”:医传《存真图》之道教渊源 1104
附录《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八研究 1109
一 烟萝子著述考略 1109
二《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八内容及分析 1110
第三十九章 道教的脑解剖与认知科学 1115
第一节 脑探索的原动力 1116
一“万神朝宗之所”:古老的头颅崇拜 1116
二“开颅囟而出入之”:旨在通神的远古开颅术与脑知识进步 1116
三“天灵盖”信仰 1118
第二节“脑有瓣”:道教的脑解剖学 1119
一“峨峨多丘陵”:对大脑皮层的观察描述 1119
二“人脑有九瓣”:对脑叶的观察描述 1120
第三节 道教所理解的以脑为中心的信息传导系统 1122
一“脑有二脉” 1123
二“脑膜赤文” 1123
第四节“脑家”存思与正性脑激活——现代脑科学视野下的道教脑内图像存思 1124
一 上清派的脑内图像存思 1125
二“脑神”存思对大脑皮层之作用及作用方式 1130
参考文献 1138
中日文综合索引 1159
西文人名、论著和关键词语索引(Index of Western Names, Titles and Terms)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