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度经济学与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 1
1.1 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路径 1
1.1.1 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 1
1.1.2 西方制度经济学 7
1.1.3 比较与借鉴 12
1.2 新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轨迹 15
1.2.1 经济增长的制度解释 15
1.2.2 新中国制度变迁的性质与特点 21
1.2.3 制度变迁、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绩效 25
2 所有制结构变迁与经济绩效 31
2.1 “十字路口”的经济制度与绩效 31
2.1.1 所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31
2.1.2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 33
2.1.3 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 38
2.1.4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绩效与缺陷 46
2.2 单一公有制及其经济绩效 49
2.2.1 农村单一人民公社制 49
2.2.2 城镇集体经济的盲目过渡与调整 54
2.2.3 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 56
2.3 所有制结构改革及其经济绩效 62
2.3.1 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62
2.3.2 所有制结构的内部关系 66
2.3.3 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绩效 68
3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73
3.1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的逻辑起点 73
3.1.1 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73
3.1.2 国有企业的建立及其经济绩效 74
3.2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的形成与经济绩效 77
3.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制度 77
3.2.2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制度的绩效 78
3.2.3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制度的缺陷 83
3.3 放权让利:国有企业的改革探索 85
3.3.1 国有承包制及其特点 85
3.3.2 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绩效 88
3.3.3 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缺陷 91
3.4.1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93
3.4 制度创新:现代企业制度 93
3.4.2 公司制企业产权制度的构造 95
3.4.3 现代企业制度的绩效 97
3.4.4 股份制企业制度的缺陷 103
3.5 比较与结论 106
3.5.1 国有企业制度的产权特点与运作效率 106
3.5.2 国有企业制度的变迁趋势 108
4 农业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111
4.1 新中国农业制度变迁轨迹 111
4.2 土地改革与合作化时期的农业制度与经济绩效 114
4.2.1 土地改革:农有农用的自耕农制度 114
4.2.2 合作化:向公有公用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过渡 117
4.2.3 合作化的绩效与缺陷 120
4.3 人民公社的农业制度与经济绩效 122
4.3.1 人民公社:公有公用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 122
4.3.2 人民公社的制度绩效 126
4.3.3 人民公社的制度缺陷 128
4.4.1 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 132
4.4 家庭联产承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绩效 132
4.4.2 家庭联产承包:公有农用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 135
4.4.3 家庭联产承包的制度绩效 137
4.4.4 家庭联产承包的制度缺陷与初步完善 140
4.5 农业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模型检验 145
4.5.1 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145
4.5.2 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 147
4.6.1 家庭经营型 149
4.6 路在何方:新时期的农业制度创新 149
4.6.2 集体经营型 151
4.6.3 股份经营型 152
4.6.4 产业化经营型 153
4.6.5 新时期农业制度创新的总体评价 155
5 流通体制变迁与经济绩效 160
5.1 新中国流通体制的发展轨迹 160
5.1.1 新中国流通体制的变迁轨迹 160
5.1.2 新中国流通体制的变迁特点与趋势 162
5.2.1 新中国流通体制的建立与商业的初步发展 164
5.2 计划流通体制的变迁与经济绩效 164
5.2.2 计划流通体制调整与商业的曲折发展 169
5.2.3 计划流通体制的变迁特征与经济绩效 173
5.3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与经济绩效 176
5.3.1 商品流通体制的变迁 176
5.3.2 价格改革与双轨制并存 177
5.3.3 流通体制改革 180
5.3.4 市场经济的流通体制的构建 183
5.3.5 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特征与经济绩效 190
5.4.1 从封闭走向开放:外贸体制的变迁 194
5.4 外贸体制改革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194
5.4.2 外贸体制改革对宏观经济的推动 200
5.4.3 外贸体制的发展趋势 202
6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204
6.1 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经济学 204
6.1.1 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与微观分配 204
6.1.2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几个关系 207
6.1.3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特点与轨迹 210
6.2.1 计划经济的宏观分配制度 212
6.2 计划经济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212
6.2.2 计划经济的微观分配制度 215
6.2.3 分配制度的绩效评价 225
6.3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28
6.3.1 财政改革:理顺宏观层面的利益关系 228
6.3.2 从利改税到企业承包制的分配关系 231
6.3.3 城镇企事业职工工资改革 235
6.3.4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计酬制 237
6.4 市场化分配制度改革与发展 239
6.4.1 市场化分配制度的理论思考 239
6.4.2 市场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240
6.4.3 市场化分配制度改革及其趋势 242
7 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252
7.1 礼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252
7.1.1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与功能 252
7.1.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 256
7.2.1 “政府-企业”保障制度的创建 258
7.2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与绩效 258
7.2.2 建国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绩效 261
7.2.3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曲折发展 263
7.3 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 266
7.3.1 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 266
7.3.2 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273
7.4 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276
7.4.1 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原则 276
7.4.2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82
7.4.3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288
7.4.4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293
7.4.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绩效、问题与对策 298
8 宏观调控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304
8.1 两手并用:宏观调控的理论假设 304
8.1.1 “看不见的手”的制度缺陷 304
8.1.2 “看得见的手”的制度功能 306
8.1.3 新中国宏观调控制度的发展轨迹 308
8.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政府调控与绩效 309
8.2 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制度的创建及其绩效 309
8.2.2 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制度的构建 315
8.2.3 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制度绩效 319
8.3 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制度的曲折发展 322
8.3.1 “大跃进”时期的宏观管理制度 322
8.3.2 宏观调控制度的调整 328
8.3.3 “文革”时期的宏观调控制度 333
8.4 宏观调控制度的转变 335
8.4.1 改革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度 335
8.4.2 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制度的检验 338
8.4.3 市场化宏观调控制度建设 342
8.5 市场化宏观调控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350
8.5.1 通货紧缩:宏观调控制度的再检验 350
8.5.2 深化宏观调控制度改革的目标 354
9 结论 357
参考文献 360
后记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