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1
符号一览表 3
第一章 岩浆和火成岩 6
第一节 岩浆的特性、冷却史、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6
第二节 火成岩的产状、矿物学和结构 13
第二章 火成岩的分类和种类 24
第一节 分类概念的发展 24
第二节 岩石类型之间的相互递变 25
第三节 饱和度的概念 26
第四节 分类 27
第五节 岩石组合、岩浆类型和岩浆系列 33
第六节 化学变异图解 37
第七节 分类的热力学方法 40
第三章 岩浆演化的因素 47
第一节 引言 47
第二节 演化的机制 47
第三节 岩浆演化中的微量元素 53
第四节 温度、压力对矿物平衡的影响 58
第五节 岩浆演化:岩石学现状 89
第二节 液体状态:热学性质和运动学性质 90
第一节 讨论的范围 90
第四章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介绍 90
第三节 结晶作用和成核作用的速率 104
第四节 控制固体-液体平衡的化学条件 117
第五节 溶液的性质 124
第六节 其他岩石学考虑 143
第五章 低压下火成岩矿物的结晶途径 148
第一节 引言 148
第二节 长石体系 149
第三节 硅铝的四面体 154
第四节 火成岩中的硅铝矿物和金云母 169
第五节 火成岩中的黑云母固溶体 178
第六节 花岗质岩石中的白云母 179
第七节 辉石 180
第八节 角闪石 187
第九节 铁钛氧化物 188
第十节 对含水体系数据的解释 195
第六章 岩浆的气体和挥发组分 196
第一节 引言 196
第二节 气体的性质 197
第三节 火山气体 201
第四节 固体-气体平衡 204
第五节 起作用的组分(S,P,CO2,Cl,F,H2O,O2) 205
第六节 结束语 224
第七章 岩浆的来源:地球物理-化学的约束 225
第一节 地幔的性质、地球物理证据、密度分布和成分 225
第二节 温度与熔融 232
第三节 岩浆的形成:地幔的影响 237
第四节 作为岩浆的潜在来源的地壳:岩性学与化学 241
第五节 岩浆源的同位素化学:放射成因的“示踪剂” 242
第八章 大洋盆地的玄武岩共生组合 251
第一节 大洋环境 251
第二节 洋脊玄武岩(深海拉斑玄武岩) 251
第三节 大洋岛屿的火山岩系 256
第四节 大洋岛屿的岩石成因 283
第九章 大陆拉斑玄武岩区 290
第一节 拉斑玄武岩流及其相当的侵入岩 290
第二节 两个火山岩区:哥伦比亚河和卡鲁盆地 290
第三节 分异拉斑玄武岩岩床 297
第四节 辉绿岩岩墙群 307
第五节 混合的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岩区 308
第六节 层状基性侵入体 313
第七节 大陆拉斑玄武岩母岩浆 327
第八节 拉斑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 329
第一节 深部成因的初步假设 331
第十章 大陆深源的镁铁质岩浆 331
第二节 大陆碱性玄武岩和霞石岩岩浆系列 332
第三节 煌斑岩 346
第四节 极端成分的火山岩系列:超钾质岩系,碳酸岩,金伯利岩 346
第十一章 岛弧和大陆缘的安山岩和共生的火山岩 360
第一节 概略的构造-火山模式 360
第二节 西南太平洋的火山弧 363
第三节 新西兰陶波火山带 376
第四节 活动火山弧:岩相学和化学梗概 379
第五节 地槽的火山岩 381
第六节 岩浆源 382
第二节 花岗岩质杂岩体 386
第十二章 大陆深成岩区的岩石 386
第一节 深成岩的一般分布 386
第三节 前寒武纪斜长岩岩体 407
第四节 造山带的超镁铁质岩石 411
第十三章 地幔-岩浆体系的岩石学评述 424
第一节 探讨范围 424
第二节 化学背景:高压(实验的)和分散元素化学 425
第三节 来自上地幔的岩石样品:超镁铁质捕虏体和侵入体 436
第四节 镁铁质岩浆和地幔源岩 442
第五节 板块-构造模式对岩石学的约束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