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结论 1
第一章 作物与作物学之意义及范围 1
第二章 食用作物之意义及范围 4
第二篇 禾谷类作物 11
第一章 禾壳类作用之特性 11
第二节 禾壳类之意义 11
第二节 禾壳类之性状 11
第三节 禾壳类作物之重要性 12
第四节 禾壳类作物利用上特征 14
第六节 禾壳类作物生理上特征 15
第五节 禾壳类作物栽培上的特征 15
第七节 禾壳类作物对环境适应之特性 16
第二章 麦类之通性 18
第一节 麦类之重要 18
第二节 麦类之形态比较 19
第三节 麦类之气候比较 21
第四节 麦类之肥料及土壤 25
第三章 小麦 29
第一节 绪言 29
第二节 小麦之分布及产销 36
第三节 小麦植株形态及生理 69
第四节 小麦分类及品种 93
第五节 气候与土宜 118
第六节 小麦之肥料 125
第七节 小麦栽培法 130
第八节 病虫害 147
第九节 收获与贮藏 151
第十节 台湾小麦采种检查及检验 155
第十一节 小麦之用途 162
第十二节 小麦轮作 162
第十三节 台湾小麦生产之成本 166
第四章 大麦 169
第一节 绪言 169
第二节 分布及产销 176
第三节 植物形态及生理 186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187
第五节 气候与土宜 193
第六节 栽培与管理 194
第七节 病虫害 196
第八节 收获调制及贮藏 198
第九节 大麦检验及用途 199
第十节 台湾大麦生产成本 202
第五章 燕麦 204
第一节 绪言 204
第二节 产销 205
第三节 植物形态 206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209
第六节 栽培法 211
第五节 气候与土宜 211
第七节 用途及成分 212
第八节 燕麦检验 214
第六章 荞麦 216
第一节 绪言 216
第二节 分布及生产 216
第三节 植物形态及生理 219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220
第五节 气候与土宜 221
第六节 栽培法 221
第八节 用途及成分 222
第七节 收获 222
第七章 玉蜀黍 223
第一节 绪言 223
第二节 分布及产销 229
第三节 植物形态及生理 260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268
第五节 气候及土宜 282
第六节 栽培法 283
第七节 病虫害防除 295
第八节 收获调制及贮藏 300
第九节 什交玉米采种及种子检查 302
第十节 玉米营养成分用途及检验 309
第十一节 生产成本 316
第十二节 台湾王米生产计划及增产之途径 320
第八章 蜀黍 327
第一节 绪言 327
第二节 分布及产销 330
第三节 植物形态及生态 337
第四节 蜀黍分类及品种 341
第五节 气候及土宜 348
第六节 栽培法 349
第七节 病虫及鸟害防法治 353
第八节 收获、凋制及贮藏 356
第九节 化学成分及用途 357
第十节 台湾高粱增产 364
第十一节 生产成本 365
第九章 粟(小米) 368
第一节 绪言 368
第二节 分布及生产 369
第三节 植物形态 377
第四节 品种分类 378
第五节 气候及土宜 382
第六节 栽培法 382
第七节 病虫害防治 384
第八节 收获与贮藏 384
第九节 成分及用途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