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教育发展与师德精神的特殊关联 1
一、“我们的教师怎么了?” 2
二、师道尊严:连接历史、时代和未来的伦理主题 4
(一)一个时代问题 4
(二)一个崇高主题 7
(三)一个与民族命运相关的主题 9
三、当代师德的伦理内涵 11
(一)师德的特殊伦理内涵 11
(二)当代师德的独特任务 13
四、师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17
(一)师德建设与三大领域道德建设 18
(二)师德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22
(三)师德与现代道德的拓展 23
五、师德建设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 25
(一)依法治校、以德治教的实现 26
(二)以育“德”工作促进德治 27
第二章 变迁论:教职的历史及师德的变迁 29
一、师德的基础是教职的存在 29
(一)教师职业的初步分化 30
(二)教师职业的专门化 33
二、官学与私学中的师德 36
(一)古典师德的变迁 38
三、中国传统师德的变迁 38
(二)近代师德的变迁 57
四、现代师德的产生和变迁 60
(一)传统师德的认识和再认识 61
(二)近代师德的探索 64
(三)现代师德的确立 67
五、师德变迁的社会因素 72
(一)生产方式 73
(二)政治制度 74
(三)传统文化 75
(四)科学技术 76
第三章 关系论:教育活动中的伦理关系 78
一、谁是教育的主体? 79
(一)“贵师重傅”与教师中心论 79
(二)中立主义 81
(三)综合的立场 82
二、教育活动中的伦理关系 86
(一)教师与学生的伦理关系 87
(二)教师集体中的伦理关系 93
(三)教师与其他人的伦理关系 96
(四)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104
三、民主、平等的教育伦理关系的基础 109
第四章 价值论:教育劳动价值和师德的本质 116
一、教育劳动的本性 117
(一)科学研究 118
(二)从事教学 119
(三)培养人的思想品德 119
(四)传播与创造社会文明 119
二、教育劳动的特点 120
(一)目的双重性 120
(二)对象的多变性 121
(三)手段的特殊性 122
(四)过程的无限量时空性 123
(五)个体性与协作性 124
(六)效果的迟效性 124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内涵 125
三、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125
(二)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127
(三)教师职业价值追求的辩护 136
四、教师幸福与职业境界 140
(一)教师职业境界 140
(二)一种幸福的职业 141
(三)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 149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52
(一)教师的权利 152
(二)教师的义务 154
(一)先进性 155
六、师德的本质 155
(二)典范性 156
(三)创造性 157
(四)进取性 161
第五章 传统师德论:中国传统师德观 164
一、教职观与师礼 164
(一)教职的定位 165
(二)尊师礼的形成 169
(三)尊师礼到养老礼的提升和扩大 171
(四)尊师礼的负载价值 174
(五)师道尊严:德化和文治 177
二、中国传统教师观 179
(一)学必有师——教师作用 180
(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181
(三)师、道相依——择师标准 183
(四)师徒同体——师生关系 184
三、中华传统师德规范 186
(一)重教明理,坚持正义 186
(二)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188
(三)尽心教职,爱护学生 191
(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193
(五)敬业乐群,献身教育 195
(一)师德与官德、士德相通 196
四、中华师德特点 196
(二)群体性的价值取向 197
(三)注重“德”与功利性 199
五、传统师德的检讨 201
(一)“范不范”与“师非其师” 201
(二)师荣生耀与耻于相师 203
(三)愚师与礼教 205
(四)尊崇道义与利禄诱导 206
第六章 教化论:教师权威、自由的品质与心灵教化 208
一、“教”、“师”与教化 208
二、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自由 211
(一)传统的权威 212
(二)教师权威 216
(三)教师自由 223
三、教育艺术与教化精神 227
(一)知识教化 231
(二)威信教化 232
(三)道德教化 235
(四)秩序教化 238
(五)情感教化 242
(六)语言教化 246
(七)审美教化 248
一、教师道德中的价值冲突的形成 251
第七章 选择论:价值冲突和伦理选择 251
(一)师生之间的价值冲突 252
(二)教师集体中的价值冲突 254
(三)教师科学研究规范与伦理责任的冲突 256
二、性道德的冲突与选择 261
(一)教育劳动中性道德冲突问题的提出 261
(二)性道德选择的伦理要求 262
三、伦理选择中的德性与规范 265
四、教师信念与职业行为 268
(一)教师信念及其意义 269
(二)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 278
(一)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关系的理论认识 284
五、影响伦理选择的观念和行为 284
(二)增强选择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师培训 291
第八章 修养论:现代师德风范 294
一、师爱——塑造美好人性 294
(一)创造和谐关系 295
(二)真诚热爱学生 296
(三)遵循教育规律 298
二、师智——开启心灵之门 301
(一)了解学生——动之以情 301
(二)尊重学生——晓之以理 304
(一)语言的科学性 310
三、师言——润物细无声 310
(二)语言的艺术性 312
四、师行——不言之教 313
(一)言传身教,己正正人 313
(二)维护集体,发挥才能 315
(三)搞好团结,开展竞争 318
(四)学习先进,扶助新人 320
(五)钻研业务,精深广博 323
(六)认真施教,开展科研 326
(七)严谨无微,把握分寸 330
第九章 建设论:当代师德建设与师德精神 335
(一)当代中国的师德变迁 336
一、沉重的主体 336
(二)教师职业地位不高的原因 344
二、他山之石——当代世界各国师德建设 347
(一)当代美国师德建设 348
(二)当代日本师德建设 352
(三)当代澳大利亚师德建设 356
(四)前苏联师德建设 359
三、师德建设的机制 362
(一)价值目标 362
(二)保障机制 365
(三)政策监督 368
(四)资格制度 370
(五)教育机制 372
四、师德精神:为人师表论 376
(一)学生师表与社会师表 376
(二)先进性与大众性 378
(三)师范精神与时代精神 381
第十章 发展论:未来的教师素质与师德发展 383
一、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384
(一)现代教育理念的挑战 384
(二)知识经济的挑战 390
(三)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挑战 393
(一)创新的素质 395
二、未来教师的核心素质 395
(二)文化判断力 397
(三)科学的精神 398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401
(五)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405
(六)综合实践能力 407
三、专业化、现代化与教师人格塑造 408
(一)专业化发展 408
(二)教师教育现代化 412
(三)作为“指导者” 415
(四)教师人格的塑造 418
跋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