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结构系统绪论 1
1.1 结构系统目的 1
1.2 结构系统的要求 1
1.2.1 机能的要求 1
1.2.2 安全性的要求 2
1.2.3 材料强度的要求 2
1.2.4 经济性的要求 3
1.2.5 美学上的要求 3
1.3 结构分析设计步骤 3
1.4.1 工作应力法 7
1.4 结构设计方法 7
1.4.2 强度设计法 8
1.5 结构系统之分类 10
1.5.1 依使用材料不同而分类 10
1.5.2 依力量传递不同而分类 11
1.5.3 高楼耐震系统之分类 12
1.5.4 依构筑方式不同而分类 13
〔第一章习题〕 14
第二章 作用於建筑物之荷重 17
2.1 荷重分类 17
2.2 静载重 17
2.2.2 屋面重量 18
2.2.1 材料重量 18
2.2.3 天花板重量 19
2.2.4 地板面重量 19
2.2.5 墙壁重量 20
2.3 活载重 21
2.3.1 最低活载重 21
2.3.2 斜屋顶之活载重 22
2.3.3 其它活载重 22
2.3.4 活载重之折减 23
2.4 风力载重 24
2.4.1 风力特性 24
2.4.2 风力计算 26
2.4.3 风力阶级 28
2.4.4 技术规则有关风力之规定 31
2.5 地震力 33
2.5.1 地震的起因 33
2.5.2 地震波与地震记录 36
2.5.3 地震规模与地震阶级 40
2.5.4 台湾之地震活动 47
2.5.5 地震力分析 54
2.6 其它载重 64
2.6.1 土、水压力 64
2.6.2 基础不均匀沈陷 67
2.6.3 温度负载 68
2.6.4 动力负载及共振负载 69
2.6.5 火灾负载 70
〔第二章习题〕 72
第三章 结构材料之性质 77
3.1 材料基本性质 77
3.1.1 弹性、塑性行为 77
3.1.2 应变硬化及应变软化现象 80
3.1.3 安全系数 80
3.1.4 载重速率与强度的关系 82
3.1.5 材料之脆裂及疲乏现象 84
3.1.6 残留应力 86
3.1.7 鲍氏效应 87
3.1.8 等向性材料及非等向性材料 88
3.1.9 乾缩与潜变 88
3.2 材料之韧性 91
3.2.1 延展比与韧度 91
3.2.2 韧度的表示法 92
3.2.3 能量消耗与恢复力环 93
3.2.4 韧度之意义 93
3.3.1 塑性铰的意义 94
3.3 材料之耐震行为 94
3.3.2 塑性流变 95
3.3.3 梁、柱之韧性 98
3.3.4 配筋比例对韧度之影响 99
3.3.5 部材之韧性设计 101
〔第三章习题〕 103
第四章 基本应力 107
4.1 基本应力 107
4.1.1 张力 107
4.1.2 压力 108
4.1.3 弯矩 111
4.1.4 剪力 114
4.1.5 扭力 117
4.1.6 温度应力 120
4.2 应力的作用 122
4.2.1 直接应力与弯曲应力 122
4.2.2 二次应力 123
4.2.3 主应力线 125
〔第四章习题〕 128
第五章 缆索及拱系统 133
5.1 缆索系统 133
5.1.1 缆索特性 133
5.1.2 缆索应力分析 134
5.1.4 缆索系统之应用空间 137
5.1.3 缆索不稳定原因及安定方法 137
5.2 拱系统 143
5.2.1 拱之行为 143
5.2.2 拱之分类 146
5.2.3 拱之应力分析 147
5.2.4 三种拱之力学行为 148
5.2.5 拱抵抗水平推力方法 150
5.2.6 拱系统之应用空间 151
〔第五章习题〕 153
6.1.1 桁架之构成 157
6.1 桁架行为 157
第六章 桁架系统 157
6.1.2 桁架之应力 158
6.1.3 桁架种类 161
6.1.4 桁架横越大空间方法 165
6.2 桁架接合方法 166
6.2.1 桁架基本假设 166
6.2.2 节点接合 166
6.2.3 支承处接合 169
6.3 曲桁架与空间桁架 169
6.3.1 曲面桁架 169
6.3.2 曲面桁架之破坏及补强 170
6.3.3 曲面桁架之应用空间 171
6.3.4 空间桁架 173
〔第六章习题〕 175
第七章 梁及构架系统 177
7.1 梁与构架之行为 177
7.1.1 梁与构架之意义 177
7.1.2 梁之抵抗外力行为 178
7.1.3 柱之抵抗外力行为 180
7.2 梁系统 182
7.2.1 悬臂梁 182
7.2.2 简支梁 184
7.2.3 固定梁 187
7.2.4 外伸梁与连续梁 190
7.2.5 各种梁组合之效应 191
7.3 构架系统 194
7.3.1 连梁柱构架 194
7.3.2 简单构架 195
7.3.3 多层及多间构架 198
〔第七章习题〕 202
第八章 格子梁、平板及摺板系统 207
8.1 格子梁系统 207
8.1.1 负荷之传递方式 207
8.1.2 格子梁之应力行为 208
8.1.3 格子梁之分类 211
8.1.4 格子梁之设计原则 212
8.2 板系统 214
8.2.1 板之行为 214
8.2.2 板系统之分类 216
8.2.3 一般R.C板之应力与配筋 220
8.3 摺板系统 222
8.3.1 平板与摺板 222
8.3.2 摺板行为 223
8.3.3 摺板的种类与应用 225
〔第八章习题〕 229
9.1.1 膜之构成及行为 233
第九章 膜及薄壳系统 233
9.1 膜系统 233
9.1.2 膜之应力 235
9.1.3 膜系统的应用 237
9.2 薄壳系统 240
9.2.1 壳的行为 240
9.2.2 薄壳之基本形态 242
9.3 薄壳系统之应用 246
9.3.1 圆筒壳 246
9 3.2 圆顶壳 250
9.3.3 双曲抛物面壳 253
〔第九章习题〕 257
第十章 高楼结构系统 261
10.1 高楼结构之负荷传递方式 261
10.1.1 垂直荷重之传递方式 261
10.1.2 地震力之传递方式 262
10.2 高楼立面之耐震方式 264
10.2.1 立面之耐震处理 264
10.2.2 立面到地面层之处理 266
10.3 耐震壁之配置原则 268
10.3.1 耐震壁之形式 269
10.3.2 平面配置耐震壁之原则 270
10.3.3 立面配置耐震壁之原则 273
10.3.4 耐震壁之耐震效果 275
10.4 高楼结构系统之种类及应用 278
10.4.1 承重墙式系统 278
10.4.2 核心式系统 280
10.4.3 刚构架系统 282
10.4.4 无梁板系统 284
10.4.5 刚构架及剪力墙合用系统 284
10.4.6 刚构架核心与水平带状桁架系统 286
10.4.7 深刚架或深桁架系统 287
10.4.8 管式结构系统 289
10.4.9 高楼结构系统之比较 294
〔第十章习题〕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