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1
1·1 汉语方言学和方言调查 1
1·2 什么是“方言”? 1
目录 1
1·3 语言和方言 2
1·4 怎样辨别语言和方言? 3
二、汉语方言大系 5
2·1 现代汉语方言的分类 5
2·2 北部方言 5
2·3 吴方言 7
2·4 湘方言 7
2·6 客家方言 8
2·7 粤方言 8
2·5 赣方言 8
2·8 闽方言 9
三、审音方法 11
3·1 音,审音,记音符号 11
3·1·1 音和音素 11
3·1·2 审音 11
3·1·3 记音符号 12
3·2 语音的产生和语音器官 13
3·2·1 语音的产生 13
3·2·2 节制和节制类型 14
3·2·3 语音器官的范围 14
3·2·4 节制部分和节制点 15
3·2·5 下唇 15
3·2·6 舌尖 15
3·2·7 舌面 16
3·2·8 舌叶 17
3·2·9 舌根 17
3·2·10 声带 18
3·3 元音和半元音 18
3·3·1 语音分类 18
3·3·2 元音分类的三个标准 19
3·3·3 前元音 19
3·3·4 元音舌位高度的四级分制 20
3·3·5 唇的形式 20
3·3·6 后元音 20
3·3·7 圆唇前元音和展唇后元音 21
3·3·8 央元音(混元音) 21
3·3·9 元音的再划分 21
3·3·10 “音节音”和“非音节音” 22
3·3·11 半元音 23
3·4 元音的进一步分析 24
3·4·1 鼻化 24
3·4·2 卷舌化 24
3·4·3 舌尖元音 25
3·4·4 松紧 25
3·4·5 清浊 26
3·5 辅音 26
3·5·1 辅音分类原则 26
3·5·2 辅音的清浊与鼻化 26
3·5·3 辅音的基本分类表 27
3·5·4 音节性辅音 27
3·6·1 伴随动作 28
3·6 辅音的进一步分析 28
3·6·2 闭塞 29
3·6·3 除阻方式 30
3·7 语言的音律形式 31
3·7·1 音律形式的范围 31
3·7·2 声调 32
3·7·3 轻声 34
3·7·4 变调 34
3·8 音位 35
3·8·1 音位概念 35
3·8·2 音品和变音 36
3·8·3 音位学 37
3·8·4 记音程序 37
4·1 北部方言和北方方言 39
四、现代方言描写(以北京话为例) 39
4·2 北京话的声调和变调 41
4·3 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和音韵结构 44
4·4 北京话的词汇 48
4·5 北京话例句 48
4·6 北京话《北风跟太阳的故事》 49
五、历史音类调查 50
5·1 《切韵》和《广韵》 50
5·1·1 关于“字” 50
5·1·2 《广韵》的源流 51
5·1·3 反切 52
5·1·4 反切的起源 55
5·1·5 韵书编制的体例 56
5·1·6 《切韵》和《广韵》中的“韵” 57
5·1·7 反切下字是韵母的投影 59
5·1·8 《切韵》是一部“兼包古今方国之音”的韵书 61
5·2 《广韵》的声纽 64
5·2·1 三十六字母和《广韵》声类 64
5·2·2 清浊 68
5·2·3 五音和声纽的系组 69
5·2·4 洪细 71
5·2·5 尖团 71
5·2·6 中古声纽和现代声母的比较 72
5·3 《广韵》的声调 74
5·3·1 《广韵》的调类 74
5·3·2 声纽清浊跟调类再分化的关系 75
5·4·1 摄 77
5·4 《广韵》的韵类 77
5·3·3 从北京“音值调类”看古调类 77
5·4·2 “等”和“等韵” 78
5·4·3 等韵书籍 81
5·4·4 韵图示例 81
5·4·5 等与声纽的关系 82
5·4·6 等与韵的关系 84
5·4·7 开合口 85
5·4·8 等的特点 86
5·5 《广韵》声母、韵母的拟音 90
5·5·1 声母表 90
5·5·2 韵母表 91
附录一:词汇调查表 97
附录二:历史音类简表 109